弟子规心得与体会2000字

|新华

在心得中,可以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包括学习的内容、方法、过程等。那要怎么写弟子规心得与体会2000字呢?这里提供一些弟子规心得与体会2000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弟子规心得与体会2000字篇1

进入小学的校门第一次学习弟子规,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心得与体会2000字篇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如果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而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学好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从小教育,而《弟子规》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这几句话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的独生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而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这是因为《弟子规》能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诉我们应该在:言行、习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背《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难事,到周末在把前几天背的复习一遍,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弟子规心得与体会2000字篇3

《弟子规》学习心得

今天我坐在这里静静地想《》这本书,大年初五我爷爷去世了,昨天他老人家已经与天地融为了一体,我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爷爷的离开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外婆是在我高三那年走的,就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失去了两个亲人,他们都是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亲人,我与他们都有过那么那么多的回忆。小时侯与他们在一起的情形历历在目,我从来都没有对他们说过一句话爷爷我爱你,外婆我爱你。我,对着自己特别亲的人,从来都说不出来,我爱他们,但是我愿意将我的爱放在心理。但是现在的我有那么一丝后悔,后悔我从来都没有向他们表达过我对他们的爱意,小时侯经常粘着他们,叫他们说这说那,听他们年轻时那些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下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粘着他们,不再跟他们说这说那,好像我的世界已经远离了他们,他们不再懂我,他们不会再理解我的想法,这样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有时候,在一起只有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欢声笑语的存在。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重,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古人眼里,孝道是我们人生第一件必须做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也依然如此,只不过,在当今这个物质集聚膨胀的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益的存在,而情的意识也慢慢的薄弱下去,刺裸裸的金钱关系也逐渐的进入人们的情中,在我爷爷去世的这几天,家里已经吵了好几回了,我们家里有四兄弟,这么多年了,我们家的关系并不是像表面上看的那么和睦,或许表面上都不是,我们家里应该算是在这几兄弟之间最不好过的一家,我大学才刚刚开始,还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我爸妈又没有什么工作,全靠卖苦力挣钱,而其他的几家人,他们的儿女已经出来了,有着稳定的工作收入,有的已经结了婚,有了孩子,家里的经济情况没有了那么困难,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我爸妈为人老实,正直,有时候也不会说话,也会被他们欺负,而且吃了亏,还说不出来。大爸他们家跟本就看不起我们家,也许其他亲戚也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家没钱。有时候,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从我记事以来,有时候我觉的亲戚这个词并不是什么好词,她也许还不如陌生人来得好,至少陌生人会给以起码的尊重。他们那些大人话说的是相当的漂亮,但是真正为你想的人又有几人呢?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社会会有这样的一面。有时候我无法说,也无法解释。

《弟子规》这本书是古人从小就读的书,而我们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包括我自己,如果不是蔡老师叫我们背这些东西,我也不知道它是何物)怎么说呢,《弟子规》这本书讲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礼仪孝都在里面,思想宗旨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它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会怎样做人。我们都是上帝的杰作,人生来就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名垂千古,有人遗臭万年,出生的时候我们是一样的,但是在后来却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情况。为什么呢?那就是后天的教育了。人字非常好写,非常简单一撇,一捺就是一个人,但是做一个人真的不容易,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就又是难上加难。记得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说过,生活是什么?痛苦与折磨。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吃苦的,人这一辈子不知道要经历多少的坎坷与磨难,人就是在不断的挣扎中成长。而弟子规就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该坚持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活着总要做些什么,为父母,为自己,为儿女做些什么,进而为我们的祖国做些什么。我们这一辈子都在拼搏奋斗,都在为着美好的未来生活,我们渴望着人世间这美好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而《弟子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将它所说的东西认真品味,或许我们会得到让你终生受益的东西。

弟子规心得与体会2000字篇4

这是一个收获满满的假期,因为我拜读了老师推荐的《弟子规》这本书。这跟我们平时的家庭作业不同,不仅锻炼了我们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而且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尊敬师长和父母,怎样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的道理......

初读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它是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召唤,回答不能迟缓,对于父母的命令不能迟迟不去行动。而当我读到这里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我感觉到深深地内疚,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平时父母喊我的时候,我总是会装作听不见;父母让我写作业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读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自己该如何正确对待父母!

接着又读到了“置冠服,有定位”。这一句是告诉我们自己的物品摆放要有明确的位置,不能随意乱放。而我一直以来,物品经常随处摆放,需要用的时候,经常找不到,所以在这个假期里,我养成了整理房间的好习惯。经常打扫屋子,并把自己的物品归类放置,现在我的房间再也不是妈妈眼里的“小猪窝”了。

《弟子规》给我带来的能量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相信在这个好朋友的监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学生!

弟子规心得与体会2000字篇5

学习《弟子规》有1个多月了,并每天坚持听《中华大讲堂》中对它的讲解,使我的内心比以往平静了许多,也感悟了很多。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老认为没那么多时间去接触它,心情有时很浮躁,认为没啥意义,就像有些人说的《弟子规》从古传颂,清朝不也照样灭亡了,认为不切合实际,也就没有真正体会和感受到那么多,大约读了一个星期了的时候,儿子看到我写的笔记后对我说:“妈妈,你进家委就对了,能让你多学点习,还能为我们班级做点贡献”。儿子的这番话触动了我,让我每天坚持继续学习,每当《弟子规》中讲到一些并不符合当今社会现状的问题时,我会重复的去听李毅多老师的讲解,从疑惑中寻找答案,这样我对一些事就不再纠结。对于不符合实际的问题,我们将它忽略不计,就当它不存在,大体了解一下就行,而对我们生活和成长有益的就去好好理解并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入则孝”里最先讲到的是当子女的要孝顺父母,所谓“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当父母呼唤时,要及时回答,不能迟缓;

父母差遣,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懒;

对父母的教导,应该恭敬的聆听;

对父母的批评,应当顺从的接受。这是对字面的解释,如果拿到生活中,我们做子女的和我们的子女都是怎么去对自己的父母的?值得深思一下,就当今社会现象而言,每个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当长辈的对小辈是各种的疼爱,可谓言听计从,从而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溺爱孩子很严重,却感觉不到,以至于孩子对父母大声喊叫、甚至打骂父母,使他们丢失了原本纯真的善良,多了怨恨和不满。拿我的大家庭来说吧,父母生了我们兄妹四人,父亲在世时很有威严,属于听到他声音就有些紧张的那种,而我们的母亲性情温和,与父亲截然相反,正是母亲的温柔疼爱,让我们兄妹四人养成了对母亲的爱却视而不见,甚至无视,久而久之让我们养成了不好的行为和习惯,尤其无视母亲的呼唤和教导,也不愿意接受母亲的批评,还会去顶撞她,回想那些真是惭愧。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当时上三年级的儿子去母亲家,当时因为母亲的一句关心我的话,让我感到母亲很烦,想让她少操闲心,就大声呵斥了母亲,事后我并没当回事儿,几天后我和儿子也因为一句我关心他的话而发了脾气,儿子霸气的回话让我哑口无言:“你那天就是这样大声喊我姥姥的,我跟你学的。”我的天,当时我就在想,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运用在我身上真是“恰到好处”,内心五味杂瓶、翻江倒海的难受,我的言行已经不知不觉的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了,从那时开始,我就不断改变自己对母亲的态度,我是家中最小的一个,上面有年长的哥哥姐姐,平时我们也经常互相告诫对待母亲要和颜悦色,多些耐心,母亲养大我们不容易,70岁的母亲了,每天都牵挂着她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不以为然。慢慢的我用自己反省后的行为去影响哥哥姐姐,我认为一个能对自己言行做出反省并能及时醒悟的人才配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相对那些有错不改,还执迷不悟,我行我素的人来说,这样的人生是悲哀的,是让人看不起的。表面做的所谓孝顺永远上不了台面,甚至令人唾弃,父母需要的是孩子们的关心和理解。到现在,我非常感谢儿子当年的那句话,让我瞬间醒悟,以至于到现在我经常会反思自己哪里说错话啦,做错事啦,乱发脾气啦,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啦等等。我虽快四十,但我庆幸自己的修养在不断进步,这种进步能让我的生活更加幸福。

人,需要在反思和学习中感悟前行。我们一个人在认真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在以身作则,以身效法传播一种动力和能量。一个人的改变也会潜移默化影响身边的人,事无大小从自身做起,时间能证明一切,放下浮躁和杂念,把目光从别人的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你才会明白,改变自己也是在改变别人。接纳自己的同时才能真正看到别人的苦楚和付出,我们需要的是对自己的认可,对他人的感恩和真心的给予,有一颗柔软的心才会悲悯和珍惜人活这一世的不容易,以及被我们日常忽略的亲情,友情,爱情。

短短的几句圣训,意义非凡,能去孝顺父母的人值得尊敬!

孩子在慈明学校的这些日子有很大变化,比以前更懂事、更细心、更优秀了,孩子的变化让我欣慰,也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我和孩子用彼此的改变来影响着对方更好的发展,对我的孩子而言,选择慈明学校是正确的。对我而言,感恩慈明,感恩父母,感谢儿子!

弟子规心得与体会2000字篇6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阅读《弟子规》,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匪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弟子规,顾名思义,这是作为学生的规范,它虽然简短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文明的灵魂,读起来朗朗上口,直入人心。这是圣贤之人都应刻苦学习的良言,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精髓,是学生文化的瑰宝。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教育我们首先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还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还有余遐,更应努力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徜徉在《弟子规》的世界中一天天成长,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让你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行动缓慢,父母的命令也要听入耳并且服从。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懂得孝敬长辈,反而还是长辈对我们百依百顺,这种行为是极其错误的,是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一定要懂得感恩和孝顺。

我连续两次参加过学习举行的《弟子规》背诵比赛,我有了一个更多时间去诵读,更深刻去理解《弟子规》的过程,这使对我《弟子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它也成为了我的行动指南,将一直伴随着我一路成长!

弟子规心得与体会2000字篇7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直没有接触到《弟子规》这篇传诵程度仅次于《三字经》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很惭愧。今年暑期,有幸跟随《百家讲坛》聆听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内容,感觉受益匪浅。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读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

按照中国的传统,百事孝为先,《弟子规》因此也将“入则孝”放在第一位。在这一部分将子女应尽的本分详细地阐述了出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人子女应常怀有感恩之心。对亲人至孝,为国尽忠,也是“仁义礼”的表现。

应该有怎样的骨肉情、兄弟情?如何做到长幼有序?应该如何看待钱财?在“出则悌”这一章里给出了的答案,这应该就是儒家遵循的“礼”了,有“礼”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起居休息时应该怎么样?饮食时应该怎么样?穿衣戴帽时应该做到什么?走路时的步伐体态是如何的?碰到人时如何?独处时如何?借人东西时如何?“谨”这一章规定了言行举止的准则。我认为是“礼”的又一个延伸,将它的内涵扩大,应该还有“慎独”的意思,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要问心无愧。

“信”应该是贯穿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弟子规中讲述比较深刻的一部分。承上部分的“出则悌”、“谨”,启下部分的“泛爱众”。“信”更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大家都能诚实守信,就不会有农民工的工资需要总理的过问才能发到手;如果大家都能以诚信为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企业见利忘义,往奶粉里面掺三聚腈氨,造成千千万万的儿童遭受病痛的折磨,家庭蒙受巨大的痛苦;如果大家都以诚信为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豆腐渣工程,大灾大难袭来时,国家也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损失;如果官员时刻把信义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做为自己毕生的信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出现;如果大家视诚信为自己的生命,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和谐,社会将会更加美好。“信”这一章不光讲述一诺千金,还讲述了向别人应该学习什么,怎么样对待批评,怎样“朝闻过夕改之”。“信与智义”是相通的。

“泛爱众”这一章重点讲述了儒家“仁”的主题,那就是对待一切大众应该平等关爱,对待穷人不歧视,对待富人不巴结及怎样礼尚往来。我的理解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及孙中山先生倡导“博爱”,爱天下的芸芸众生。从小处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这个“仁”延伸出来那就是除了爱家人老师朋友,还要爱人民,爱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亦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总之要胸怀祖国,心忧天下。

“亲仁”则阐述如何向有仁德的人学习,事实上是儒家的交友观,即要交怎样的朋友,向真正的朋友学习什么。

最后一章“余力学文”在以上应该尽自己本分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给我们指出了直到今天仍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藏书的陈列等等。

读罢这千余字的文章,感慨万千,仔细想来,现在的我们常常是不缺知识缺文化,不缺能力缺修养,也就是钱文忠所言,没有规矩。而一个人没有规矩,没有修养,没有品质,纵有再大的才学也是有欠缺的。听过一句话,如果文化不能落地生根为文明,那是不够深入的。今天的人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应该有怎样的道德情操,是需要我们扪心自问的,《弟子规》让我们有所启发。

    77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