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小龙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大概讲的是重视人的作用,要用爱关心彼此。来几篇读后感,看看大家都收获了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篇一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对于我这个参加工作才6年的“菜鸟”,如果夸夸其谈自己的教育方法,肯定会被老一辈们“拍砖”至“吐血”,所以参照一下伟大的教育家们谈论的教育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纵然这辈子我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机率比张吾本不吹牛的机率不会高很多,其中许多言论及方法还是非常值得我借鉴学习的。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看上去和市面上常见的关于教育类的书籍没什么两样,50个名人,50段著名的言论,厚厚的一大本,起初翻开书本就昏昏欲睡,相比起来这书比《笨狼的故事》没趣多了,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坚持下去,慢慢的,其中的片段开始吸引我,犹如我开始明白一个人的心灵美才是最重要一样。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关于这点我与作者不谋而合—教育需要返璞归真,面对现实教育中屡见不鲜的“伪教育”现象,面对教育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同时也毋庸讳言,对教育,我们还十分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归真。(摘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序)

读了这段序,我十分感慨,确实,现在的教育存在了太多的不真实的一面,曾经有人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小学生学习初中的知识,初中生学习高中生的知识,高中生学习大学生的知识,而最悲哀的就是大学生需要学习幼儿园的知识,比如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闯红灯等等等等最最基本的作为一个自然人需要遵守的基本常识,但是许多人却做不到。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第一家庭要要负责,第二我们老师需要负责,但对于这个责任我们老师却有着太多的无奈,谁喜欢起得比鸡早,谁喜欢干的比驴多?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如此的急功近利,我等又有什么办法?我也想每天和孩子们说说理想,谈谈做人的基本道理,但是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种考试,各类比赛,我又该如何面对。(好像跑题跑远了,言归正传)

这本书我只是选择了里面几段我正在感兴趣的段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其中格鲁吉亚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段话最让我欣赏,给教育者的10条“箴言”。

第一,在意个人道主义的社会里,教育职能是人道主义的。使儿童对教育过程产生好感,使他们成为我们在教育他们中的自愿助手—这是人道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则。多么善良的语言,如果我们把教育事业当成是人道主义事业在做,那么何愁做不好我们的事业呢?这里我想到了我的老婆,一个文弱的女人,场口中学的数学老师,面对场口中学这四个字,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学生难管理,但我却非常佩服她,每一个她带的班级学生都非常佩服她,所以她带的班的学生的成绩在他们学校都算是比较好的,常常会看到比她高几个头的学生在认真的听她解题,这就是人格魅力。常常会看到已经毕业的学生给她发来祝福的短信,前几天看到一条短信“祝福您,我生命中的贵人”是一个毕业的学生,老婆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改变他,现在他过的很好。这就是人到主义。

第二,交往—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之点,使儿童得到与我们交往的快乐,共同认识,共同劳动、游戏、休息的快乐。

第三,成人的日常生活和相互关系的性质—这是未来的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环境。因此,极为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相互交往,尽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符合我们力求使儿童树立的那种理想。

第四,人对人们的信赖,人对自己的生活立场的信心—这是人与人之间富有人生乐趣的交往和诗个性升华的本源。因此,我们必须爱护和发展儿童对我们自己的教育、对自己的同学、对人们的信任感和对自己的信心。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平行的和相互关心着人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贯穿对每一个儿童个性的尊重,应该使儿童养成关心同学、亲人和一般人的感情。确实,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珍惜他人,自私自利,毫无善良可言,面对这一切我们真正的应该好好的反思。

第六,只有在使人能感到自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是自己人,只有在他既不认为地被抬高,也不认为地被贬低的社会里,人才能显示和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和天赋,并成为幸福的人。

第七,儿童是感情容易冲动的人,他们很难理解我们。但我们教育者有义务去理解儿童,应该在考虑儿童内心活动的情况下拟定我们的教育计划。

第八,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解决教育任务的一切具体场合,都应该去变现出明智、有远见、合情合理和耐心。

第九,对儿童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心地善良、爱、温和、直爽、乐于助人、休戚与共,这一切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行动指南。

第十,我们应该坚决扬弃与人道主义教育相对立的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权利主义和墙皮命令及其种种变现形式。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些,说实在话,有点乱,我很想捋一捋,但无奈“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就这样吧。p副标题e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篇二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让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这样,手工课以劳作方式发展学生的灵巧性;体育课则以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健美来表现自我生命。哲理课发展思想和精神的敏锐和透明,培养说话的清晰和简明、表达的严格与简洁,把握事物的形式、特征,以及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通过接触伟大作品而对人类本真精神内涵进行把握(伟大作品包括:荷马史诗、圣经、希腊悲剧家的作品、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而历史课的教学则是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虔敬爱戴之心,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历史观。自然科学课的开设,则是掌握自然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论(包括形态学、数学观和实验)。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篇三

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后,我终于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了。这是一本让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走近教育大师,回到教育原点的好书,是帮助我们树立教育思想,回归教育本原,实现教育情怀的引航之灯。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一书在第五专题谈到了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足以引发为人师者对自我职业认同的思考。教育丰富的主客体内容使教师这一职业拥有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情感体验。其中,幸福可谓最为基本。

韩愈把教师的职责定为“传道、授业、解惑”。然而现今教育事实是“传道、授业、解惑”最终统一为一件事:授业。“授业”乃以知识为对象,学生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己任,这是典型知识本位观念下的教师职责与角色,于是紧张职业压力出现也就难以避免。角色的期待和现实的约束难免给教师带来毫无依附的漂浮感。当教师职业与幸福的天然纽带被人为割断后,当教师只知日复一日机械重复着自己的职业任务时,教育还能成就什么成了亟待正视与关注的问题。

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已经在他们的著作与言行中探讨了职业幸福的途径。第斯多惠认为,“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梁启超说教育应是自家田地,“要从自己劳作中看出快乐,那么自然会淋漓的劳作去”。唯有在职业领域里体验幸福,认同自我,才能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那样“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让这些成长中的心灵能够体验学业幸福的点滴滋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看过《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577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