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学生范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增补校碑随笔》

《增补校碑随笔》

|小龙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系统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这么重要的书本,我们来领略一下吧。

作者简介

方若 (1869-1954),字药雨,号劬园,别号古货富翁,其本名城,字楚卿,小名偈宝。浙江定海人,寄居天津。富收藏,尤好古泉。画工石溪,古朴浑厚。著有校碑随笔。一九四五年后卒。

原文摘抄节选

篆书。鼓十。第一鼓十一行,行六字。第二鼓九行,行七字。第三四鼓十行,行七字。第五鼓泐甚,行数字数不可计。第六鼓十一行,上泐,下存四字。第七鼓泐甚,行数字数不可计,第八鼓全泐。第九鼓十五行,行五字。第十鼓泐甚,行数 字数不可计。在直隶大兴国学。

石鼓文字代见剥落,故自宋迄今诸家所述字数不同。欧阳文忠见四百六十五字本。赵夔见四百十七字本。胡世将见四百七十四丰本。薛尚功见四百五十一字本。潘迪见三百八十六字本。孙巨源见四百九十七字本。吾邱衍见四百三十余字本。此后,凡见总三百余字矣。惟都穆得见宋拓四百二十二字本、浙江堇县范氏天一阁藏北宋拓四百六十二字本,咸丰十年毁于兵燹。阮文达有摹刻、置诸杭州府学。盛昱有摹刻、置诸国学韩文公祠壁。原石据精拓本剥蚀字隐约可辨与所余半字可辨者亦计,则共得三百十余字。明拓、国初拓本、第二鼓第四行其菹氐鲜之氏鲜二字未损、第五行黄帛其触又字下之鯆又二字未损。近拓本氏字只半、鲜鲭又三字泐。明拓、国初拓本之别,在第四鼓第五行辎车载道之载字,如载字下右角尚存,即为明拓本。若第八鼓尚存一微字,尤明拓本之在前者也。子未之见。子见最旧明拓本第二鼓第四行黄帛二字、第五行其字皆未为石花所泐,及第九行柳字下有一小方亦未泐落,其前行之半目字可见。此种拓本不可多得。诸城尹氏着石鼓文模本,据宋拓以较近拓,点划不遗,可谓详矣。近有石复印件即黄帛未损本也,但字略为缩小。

附一些碑帖鉴定方法

第一要分辨是拓本还是印本,有时候拿出来是印本

分辨印本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字划里有没有皱褶,但是要注意,非常精细的柯罗版印刷感觉也有皱褶。拓本上皱褶的产生是缘于拓制碑帖要把纸闷湿,用马鬃刷或棕刷子以极快的速度敲打,使纸紧紧粘到字划里面,高的地方,平的地方,拓完是黑的,凹进去的字划拓出来是白色的。

揭下纸以后,从侧面可以看到字划凹进去了。现在没有专门装裱碑帖的店铺了,过去专门有人装裱拓本。裱拓本和书画不一样,书画的装裱方法是越平越好,越薄越好,平、薄的装裱卷起时不容易窝折。尤其是丝织品的书画,折坏后就不能修复了,丝断了。裱碑帖,要把字划中延展出来的纸控制住,让字只能这么大,不能擀平。

裱时需要把字周围固定住,再把延展出来的一部分纸都擀进拓本的字划里。

第二看墨色

见的多了可大致看出年代,但却不能确保准确,要从多个方面来观察。如果没有确定的其他证据支持,我们一般把拓本分成宋拓、明拓、清拓、近拓几种。

如果拓本保存的好,墨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太大区别,清宫藏的拓本现在许多打开还是光亮如新。但是通常时间的磨砺还是会留下痕迹的,分辨拓本墨色要靠实践积累,也就是多看。评论拓本早,常用墨色“敦古”来形容,就是敦厚、敦朴。明代拓本,墨色黑而不亮的很多,如明代的《张迁碑》。

第三要看纸张

宋纸纤维比较多,麻的成份高,所以用放大镜能看到纤维。到清代时候棉纸比较多,当然有后代用前代纸的情况。宋代的纸有时候可以看见帘纹,也就是抄纸的帘子留下的痕迹。有的帘纹挺宽,有一个多厘米,短的也五六毫米,帘纹要跟界格区别开。

明代拓本用的纸,现在看到很多都是发黄的,墨色多深浓。以前江西产一种薄纸,颜色很黄,纸幅也不大。《真赏斋帖》本子就是人们说的“纸如黄玉,墨如蝉翼”,拓得很好。

清代的时候,有讲究的拓本用棉连纸,比如故宫的《三希堂法帖》是用棉连纸。过去老拓工讲究拓什么用什么纸,比如六吉棉连,是清代的时候汪六吉造的纸,非常结实而且薄。拓立体器形要求花纹细腻,有采用此种纸的。

第三是望气

打开拓本之后看时代的气息。什么是时代气息,比如商代的鼎比较古朴,宋代仿古的我们能看到它不一样的地方,失去了原来的古朴气息。再如明代的椅子与清代的风格是不同的,清代的制作更加豪华。

看看拓本的书体。秦始皇时期的《泰山刻石》,相传是丞相李斯写的,篆书显得古朴。唐代的李阳冰,他是篆书大家,所写篆书风格就不同了。相传他的篆书学的《峄山刻石》,也是秦始皇时期的几种刻石之一。峄山刻石早毁了,所见都是后来再刻的。唐代李阳冰的篆书和秦代的《泰山刻石》气息就不同,因此我们要注意时代气息。

第四是比勘

就是对比。对比不一定光在碑帖上使用,比如这个人的书法是不是真迹,要知道他的真迹才能知道什么是伪作。碑帖与书法和绘画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有多本重复品,与印刷相同。就是从同一版上拓下来的原版拓,也有早本和晚本的区别,更何况还有翻刻。如北宋拓本《九成宫碑》,“长廊四起”的“四”字完好,往后这字就逐渐损坏了。南宋时候的拓本,可以看出字画越来越细,这是棰拓多了,把石板磨薄了。镌刻的时候,由于操作需要,字画刻的上宽下窄,磨薄了字画自然就细了。以后字则越来越失去精神。古时有“好事者”会将一些磨损严重的碑石,将字重新剔剜一遍,剔剜后的字迹就失去了原貌。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九成宫碑》的北宋拓和南宋拓,以及再晚本的精神和坏损之处,会发现有很多差距。

    56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