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有感_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小龙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郑国大夫智退秦军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有感1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

但是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还有一位仅出现了一会儿的身影,仅说了一句话的人——佚之狐,反而更让人好奇!

佚之狐,对他,有人褒扬也有人贬损。褒扬者以为:佚之狐是个善用人才的智者,他有一双能识英雄的慧眼。贬损者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位贪生怕死的胆小之徒,重名利,城府深藏的鼠辈。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我认为他是极具智慧的人。首先,据史料记载,他富有才智,并且他所留下的痕迹在许多作品中比烛之武还多。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真正的伯乐!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

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没有自荐,而是推出烛之武这位怀才不遇的高人,这种做法确实会令人遐想。他比烛之武更加精明,能顺势处世。很多人认为精明这个词是个贬义词,但从某些角度而言它也能是褒义词。试想,同样有才识的两个人,但一位似烛之武一般“清高,骄傲,坦率”,另一位似佚之狐一般“聪慧,识世、济世”,后者应该更占优势。也许很多人这时会想到如陶渊明、李白……那般洒脱、豪迈不也是名垂千古吗?可是在你的记忆中,他们是否一生贫困潦倒,因怀才不遇而饱受心灵折磨啊!而与之类似的烛之武也一样,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心系国家安危的佚之狐。

也许,佚之狐也曾有过私心,他担心自己如果冒失地亲自行动,失败了便成为千古罪人,国家就毁在自己手中!苦闷、彷徨,无数个夜里的辗转反侧,深思熟虑,他终于选择了能言善辩、具有外交官才智的烛之武前往秦国游说,最终保全了郑国免受战乱之苦!他睿智的目光看准了“好马”烛之武,烛之武的成功不也是佚之狐的成就吗?!

一位富有魅力,性格饱满的英雄向我们走来;一位品格高尚,爱国爱民的英雄向我们走来;一位胸襟宽阔,识贤荐能的英雄向我们走来!佚之狐,一位真正的志士!

烛之武退秦师有感2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郑国大夫智退秦军的故事。

面对无视自己才能的郑伯,烛之武只是发了一句牢骚。但在危急关头,在危急国家安全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精忠报国。

“慷慨许之”,充分体现了烛之武的虚怀若谷,包揽一切的“义”;临危不惧,“夜缒而出”充分体现了烛之武急中生静,沉着冷静的“勇”;在国家的危急关头,有人站出来推荐烛之武担当重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而且一个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这还不算什么,他还让秦军反过来替郑守过防晋,可见烛之武的口才与谋略实在是令人佩服,我们又可以看到他的“智”。

如果说“万夫当关,独夫可开”,那么除了国君以外,这个人就是烛之武了。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有勇有谋且有义”的人是不多见的,多数人是“有且只有勇”。仔细分析以下烛之武的优点,我发现他还有蛮多东西我可以学习的。

第一:心胸要开阔,不要跟个恶鸡婆似的总跟一些小事情过不去。“小不忍则乱大谋也!”

第二:遇到危急情况不要慌乱,学学人家烛之武,要沉着冷静,心不要发毛,不然事情终究会毁于一旦的。

第三:我觉得学习文言文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我们平时说话的条理性。认真品味烛之武的那一大段话,我们可以发现烛之武是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话说得到位又不伤人。

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那就是郑伯。有人说他善于听取意见,这个优点可以弥补他不善于发现人才。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到了那种危急时刻,人渣也成了人才。对于他,我没什么多的感觉。

多读读古文,也许我们都会成为“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有感3

面对秦、晋两国的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既无可用之兵,亦无可拜之将,城不坚,池不深,的的确确“国危矣”。孰料一件秘密武器发挥了威力,它就是语言。

烛之武的三寸之舌击败两国联军,也许不可思议,也许难以置信,但这是事实。其实从古至今,语言经常发挥它的威力,尤其在关键时刻。我们熟知:若没有诸葛孔明的舌战群儒,也许不会有三分天下的局面;若没有林则徐慷慨陈词直谏皇帝,也许永不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若没有周恩来等人的详陈利害,“西安事变”可能不会得到圆满的解决,抗日统一战线又何以建立呢?孔子的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无数人的座右铭;董存瑞牺牲前的一句“为了新中国,前进!”激励了无数热血男儿奔赴前线。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语言的威力是无穷的。有些妄人宣称语言是苍自的,孰不知这种荒谬的结论才是苍白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有了它,世界才丰富多彩,怎么能说语言是苍白的呢?也许很多人会反驳:说到不如做到,但如果连说都办不到,做又从何谈起呢?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聆听帕瓦洛蒂的歌声,也无法阅读莎翁的剧本,更无法享受网络的快捷。语言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威力也将日渐被人们重视。任何忽视语言威力的人,都终将会因自已的浅薄而付出代价。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烛之武退秦师有感相关内容

p副标题e

烛之武退秦师有感4

我不是很有政治头脑、外交才能,倒佩服两位古人——晏子与烛之武。

晏子出使,楚国大王嘲笑他身材矮小,只开了一个小洞让他进城。晏子不愠不怒,简单一句:“进狗国才钻狗洞,你们的国家是狗国吗?”就轻而易举地的挽回颜面,迫使楚国大开城门隆重迎接他。

携着国家尊严,晏子不卑不亢。

宴席上,楚王为了羞辱晏子,指着身材魁梧的大臣说:“你看寡人国家的大臣各个品貌端庄,怎么你的国君派你来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抿了一口酒,“大王说笑了,齐国人才济济。只是我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有才之人出访强国,无才之人出访弱国,恕我无能只能到这儿来了。”楚王语塞,挥挥手宣内侍押犯人上殿。“这个偷盗犯是齐国人,晏大夫你如何解释?” “听说南方的柑橘又香又甜,移植北方却苦涩难咽。齐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以偷盗为生。您说这是为什么呢?”楚王立即哑口无言。

外交,靠的不仅是能言善辩。单说是口才,未免太过肤浅。最重要的还是一颗爱国心、荣辱心!

烛之武在这一点上,与晏子算得不谋而和。

可惜他没有晏子那么幸运,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直到晚年才被伯乐举荐,可谓大器晚成。

或许,烛之武应该庆幸秦晋围郑给了他机遇。倘若没有晋文公的欲加之罪,使得郑文公走投无路。烛之武就注定被埋没!

如此,我就不得不谴责郑文公临时抱佛脚。一国之君,行事不知三思而行。为求保全竟对一介臣下卑躬屈膝,实在有失君王风范!若要反驳:郑文公是知耻而后勇。那我倒要问一句,假设当初郑文公以礼相待晋文公,又怎会落下话柄招得大祸将至去求烛之武?

如果无言以对,那我就继续“个抒己见”。

佚之狐虽是伯乐,却算不得有德之臣。郑文公终日高高在上,不能明察秋毫,身为臣子的佚之狐就应该唯才是举,何必等到国难当头才对已经步入岁暮之年的烛之武委以重任?其次,危急时刻让国君去求臣下,不懂为君避辱,是为不智!

相较之下,晋文公便显得很有远见,没有因为战败而不仁、不智、不武。

再言秦穆公背弃盟友,看似不义。但站在国家利益上,他并没有做错。的确,国与国之间既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肩负一国百姓的安危,秦穆公不但没有做错,反而有功。至少,晋文公是因为秦穆公而撤兵,免掉了一场硝烟。

所以,烛之武是居功至伟的。他顾及大局,劝退秦师。没有记旧怨,颇有大将之风。

遗憾的是,郑文公这样治理国家,流失的人才又岂止烛之武一人?以至后来被秦国统一天下,成了理所当然。

教师点评: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一直践行着“我的课堂,我作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学习完或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年来,收效颇丰,这篇《抒〈烛之武退秦师〉后感》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此文思路清晰,言之凿凿。能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阐明自己对“人物”的看法,有一定的思辩能力。表达到位、得体。语言虽然有些犀利,言辞带有批判性,但这正是我们新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有感5

人的身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呢?不是拳头,也不是牙齿。我说是舌头,舌头的力量大无边,烛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我国古代有很多外交使节以三寸不烂之舌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们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春秋后期齐国的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战国时期唐且代表安陵弱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三国时期蜀国的邓芝从容镇定,与吴联盟;汉代的张骞不畏艰险,开拓了丝绸之路;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坚贞不屈,名垂青史。历数这些历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们无一不是善于辞令的。

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就让我们看看春秋末期的郑国的烛之武是怎样颠覆这个观点的。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杀出去无疑是自杀式进攻,此时此刻,拯救郑国,惟有外交,

在这个紧急的关头,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身入虎穴。见到秦伯之后,不卑不亢,只给对方讲道理。各位同学,如果烛之武动之以情,哀求秦伯,请求成为秦的附属国,可以吗?不可以,虽然也可以保全国家,但失去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烛之武这是采用的方法先表示谦卑,说郑国要灭亡,我们郑国已经知道了。这样会满足秦伯的骄傲自满的心理。紧接着烛之武对秦伯晓之以理,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烛之武的游说之词包括三个方面,一你秦国消灭了我们对你们秦国没有任何好处。二你不消灭我们对你们秦国有很多的好处。三你和晋国联盟,晋国说话不算数,忘恩负义,吃亏的还是你们秦国。这番说辞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最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们的联盟。于是连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顺理成章的心悦诚服,一改初衷。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作战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至此我们看到了春秋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领略了烛之武的说服艺术。

古人常说;"祸从口出",其实"福也从口出",舌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众口铄金毁谤销骨。

口乃心之门户,要想练就好的舌头,助你人生收获成功,就要"修心"。推根究底,舌头的力量,不在你有伶牙俐齿,有铜齿钢牙也不行;舌头的力量,不在你肚子里有多少华丽辞藻,有诗词歌赋也不够;舌头的力量,不在于你有悦耳的嗓音,莺歌燕语也无济于事。舌头的力量源泉,在于你的德行,你的勇气,你的智慧。

烛之武如果不是心系国家的利益,怎么会在危机的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勇气过人,怎么会在秦国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如果不是智慧过人,又怎么会抵上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呢?

"用舌",即是"用心"。各位同学,让我们在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吧!


    56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