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散文读后感

|小龙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1

大家都知道王小波是个比较个性的作家,读了他的文章发现他的文章不仅思想、观点很个性,语言也很犀利和个性。我很喜欢。顺便做了一下笔记,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记了下来。大家也都知道,其实一个人喜欢文章中的句子是因为读者和作者产生了思想上或者是情感上的共鸣。先说一下,读王小波文章的整体感受就是他的知识的广博和视野的开阔,语言的犀利、精辟和观点的新颖和生动形象。我感受到了一个作家居然可以这么融会贯通,万事万物都在他一个人的掌控之中。

其中他写的比较好的几段话,分享一下。“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就这样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这是当一个人面对现实的无奈的反应,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然我希望大家永远不要有。但是,当你有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他写的是那么细致入微。自己的前途就像傍晚的天空一样黑了下去,自己眼睁睁没有什么办法改变。

还有一句话我觉得他写的很好,“当一个人写自己不懂的事就容易很浪漫。”当你不东一件事的时候总是把他想象的那么美好。就像是大学一样,当大学出现在每个人的想象中时候总是那么美好,现实当你走进时,你会发现其实大学不过是一个人继续学习提高的地方,每天的生活并不是过去想象的那样充满浪漫和快乐的味道。

一、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最大的真理。

二、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三、但不管怎么说吧,人来到世间,仿佛是来游泳的,迟早要跳进去。

四、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古往今来,最大的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五、知识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说,活着呢,还是死去呢,这是个问题。

七、狂信会导致偏执和不理智。全无信仰的人往往不可信任。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能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

八、赤裸裸地谈利害,就接近于理智。

九、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再有。

十、从逻辑上说,一个错误的前提什么都可以推出来,从实际上看,一个扯谎的人。什么都可以编出来。

十一、我认为一个人的快乐或者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背天性的。众所周知,人可以令驴和马交配,这是违背天性的事。结果生出骡子来,但是骡子没有生殖力,这说明违背天性的事物不能长久。

十二、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总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十三、人在做两种不同性质的事情,一类如棋手,成败由他的最坏状态决定,也就是说,一局里只要犯了错误,就全完了。还有一类,就如发明家,只要有一天状态好,做成了发明,就成功了,在此之前,犯多少错误都可以。

十四、人们的见识总要受到坏境的制约,这种限制不知不觉,牢不可破。

十五、今天要引用的经典是弗洛伊德,他老人家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点歇斯底里。这是至理名言。所谓歇斯底里,就是按下心头一股无明火,行为失范。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一种解释,人若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达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做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

十六、人活在世界上不仅是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

十七、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

十八、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说过这个意思,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十九、老师们说,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就是让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

二十、千万丈的大厦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

二十一、昆德拉说,不懂开心的人不会懂得任何小说和艺术。 二十二、人有才能还不能叫艺术家,知道珍视自己才能的才叫艺术家。

二十四、诚然,作为一个人,要负道义的责任,忍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

这些是我觉得比较经典的一些话,当然这是我比较有感触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思想,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我们也应该怀着怀疑的态度看待事物。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2

在看王小波生平简介的视频中,说实话,我的脑海里从未闪现过这样一个人的名字,我不了解他的事迹,更不知他的性格特征,亦不知他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崇高》,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用犀利的语言揭露了那个时代社会现象中种种丑陋的一面。真的和鲁迅有一拼,别人不敢说的话,他都毫无保留地用笔来代替他想说的话。 记得《关于崇高》篇中,一位知青为了能把冲到泛滥的河水中的国家电线杆给捞上来,而丢了自己的性命,此后,便赋予他英雄烈士的称号,他在书中说道:“难道一个人的命还没有一根木电线杆值钱吗?”这一句话赤裸裸地摆在读者的面前,让我不得不为之震撼,处于那个知识青年上下乡的时期,人们稍稍说错一句话,都可能会被视为反动,而他甘愿冒着那样的危险,也要把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才会觉得痛快,即便自己改变不了什么。

他说崇高是要看什么事情而定的,一个人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却是为了一根捞不上来的电线杆,值得吗? 我觉得在他的眼里,所谓的崇高不是为了那些无价值的事物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是要看自己有没有你那种能力,如果没有,何必为了那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呢? 我敬佩他那种不满于现实却又敢于和现实辩解的精神,他不同于凡人,就是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而是以自己的原则处理事情,他说了平常人不敢说的话,做了平常人不敢做的事,,不是他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而是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想要用恭维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而他的话语正是在唤醒人们生活在那种虚无缥缈状态下的心灵。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3

首先须要说明的是,这世上肯定还有人写的东西,比王小波更能打动我。我只是看到媒体、网络上都在议论他和他的作品,才引发好奇,试着去读一些他的作品。那些比王小波写得好的人,我只能感叹他们的运气不好,没有被这个社会挖掘出来,成己之名,施惠于众。但又一想,人家还不一定愿意被发现,也不屑为人之师,我这是在瞎操心。

再者,我根本没有能力将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做全面细致的分析,好在这样的事自有人去做。所以这个读后感是零零星星的、断断续续的。听说人身上有几个穴位特别敏感,在王的作品里,有几个地方像是点中了我的几个敏感穴位,那种感受倒是记得很深。读后感就围绕着这样的感受来写。

最后,我觉得挺对不起王小波的,因为我读的是盗版,中间有不少错字。我有时想,就因为我看盗版,让王小波损失了一些收入,这是对人家辛勤工作的不敬。我就不说“很多人不都在看盗版吗”这样的话了,就把看盗版王小波作品的不安说出来,并决心以后要是有我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一定去买正版来读。

喜欢王小波是从《沉默的大多数》开始。最先听到他,人们总是带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还造了个“三部曲”,让人想起了中学的高尔基。因为中学语文给我少年时的心灵留下了痛苦的记忆,一听这词就不舒服。大家议得再热烈,几乎是无动于衷。后来,又听说他的《沉默的大多数》,还是没有阅读的兴趣,直到有一天,在报上读到一条消息,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向前来面试的学生提出问题,其中一个是:《沉默的大多数》作者是谁?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在地摊上买来一本读了起来,顺便说一下,这书都摆上地摊了,地摊的小书贩卖的书绝对是畅销书,不然的话,人家小书贩怎么赚钱。这更说明这部书有“文章”。

    56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