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

|小龙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树立全球能源理念,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协调全球能源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才能确保能源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供应。那大家读了有哪些感受?下面来看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篇1

“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刘振亚这样解释他一手打造的全球能源互联网。

通俗来讲,全球能源互联网将由跨国跨洲骨干网架和涵盖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国家泛在智能电网构成,连接“一极一道”(注:北极和赤道)和各洲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

刘振亚有这样一个愿景: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目标。届时,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成为主导能源。而这就意味着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全球能源碳排放115亿吨,仅为2009年的50%左右,可以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奔腾的流水、过境的大风、普照的阳光、涌动的海潮等自然界的能源,将会通过无数水轮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光伏光热装置、海浪发电机等载体,转换成电能,造福全人类。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生产出66万亿千万时的清洁电能,这一数字比2010年增长近10倍。充沛的电能将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刘振亚这样描述。

刘振亚期冀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在未来可以“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电能消费替代其他能源消费。”

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篇2

近日,我学习了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董事长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推动能源清洁绿色发展》一文。文章向我们阐述了全球能源观,提出了构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思想,用以统筹全球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为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供应提供了一个可行之法。

作为一名电力系统的员工,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感触良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作为一名电网人,我们的工作责任重大

刘董事长在文章中阐述了当今全球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持续增长,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突显,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能源消费仍将持续增长,能源需求压力日益增大。全球当前面临着“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重挑战,要解决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和电能替代,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率利用,保障能源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供应。

电能作为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已经在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一员,“奉献清洁能源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个人,而是国家电网公司;我们的工作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每当我们进行工作时,关系不仅是一趟线路的运行是否正常,而是影响着夜幕降临的万家灯火,炎炎夏日的阵阵凉意,生产车间的件件产品。因此,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电网员工,

我们的工作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倒闸操作或者是下达一份调度命令,而是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更是一份重于泰山的责任。

二、作为一名电网人,我们要有过硬的技术

刘董事长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我国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如攻克特高压交直流过电压控制、电磁环境、绝缘配置,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接入和配置、大电网安全运行和协调控制等许多世界性技术难题。又如年建设淮南—南京—上海、锡盟—山东、宁东—浙江“两交一直”特高压工程; 年开工蒙西—天津南交流、榆横—潍坊交流、酒泉—湖南直流工程,这样就在中国大地展开了“两交四直”特高压工程,为西南水电,西部和北部煤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输送的提供了主通道。

一座座铁塔的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的横空飞渡,这都不是凭空出现,而是无数电网人用自己的知识,精力和汗水换来的。身为研究生的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大量电力专业的知识,但是我们并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而是要在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技术,了解新设备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我认识到在济南国网技术学院培训期间,应该认真聆听每一位老师的讲授,牢记实操的每个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无数电网前辈们工作的积累,将会对我们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当回到各自的单位时,我们还应继续向老师傅们学习,钻研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国的电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振亚董事长在这篇文章中以全球的视野、前瞻的思维、系统的方法研究解决能源问题。在准确把握和深刻洞察全球能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直面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能源配置全球化、环境影响全球化的大趋势,提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系统参照,也为国家电网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提供了强有力的遵循导航,更增强了我们新员工为中国电网的强大,国网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知识、力量的决心。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篇3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在会上发表署名文章《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指出,只有树立全球能源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全球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才能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供应。

由此,《能源评论》组织召开第19次学术沙龙,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国家电网公司能源研究院总经济师魏玢、埃森哲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兼能源资源事业部董事总经理丁民丞等专家一同为读者描绘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图景……

一场急剧的气候变化之后,地球一片苍茫,空气稀薄,植物枯萎,到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废墟,幸存者们为了生存,争夺紧缺的资源和食物,在无望中苦苦挣扎……

这是以《后天》为代表的一系列灾难电影中常常上演的镜头和情节,反映出人们对于持续恶化的气候的担忧,对资源耗尽后生存的恐慌。也许有人会说,这完全是杞人忧天,这样的日子只是电影为了博取票房的噱头。然而,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事实显示,电影中资源耗尽、气候恶化的情形,已经在现实中逐步向我们逼近。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及90年代的第三次石油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的长期结构性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持续增大,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导致能源资源的紧张、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长期被化石燃料主宰的全球能源经济,正在步入一个危险而不稳定的困局。

BP最新发布的《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截至年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6879万亿桶,可以满足全球53.3年的生产需要;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5.7万亿立方米,可以保证全球54.8年的生产需要;全球煤炭探明储量为8915亿吨,可以保证全球113年的生产需要。

与支撑当前世界经济的化石能源供应危机重重相伴随的,是人类生产、生活对能源不曾消减的旺盛需求。过去的十年中,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速为2.5%,虽然由于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原因,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只增加了2.3%,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值,但这种增长的势头并没有改变。

有人将消除能源供应紧缺和能源需求增长之间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化石能源开采量的增长之上,寄托在以页岩气为主的新型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上。然而,地球的容量有限,所蕴含的矿产资源更为有限,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对气候变化的恶劣影响不容忽视。如若要以榨干地球最后一滴“油水”,来换取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动力,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因此,要缓解能源危机,保障能源安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效遏制和推迟“后天”的到来,必须更多地将未来能源的希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寄托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的能源变革上。

而全球能源互联网为正在步入困局的世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能源结构和能源经济模式。p副标题e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篇4

作为一名工作在新能源战线的基层员工,近日,有幸拜读了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同志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这是作者继《中国电力与能源》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树立全球能源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全球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供应……。8章30节、42万字、这部堪称重量级的研究专著开宗明义、内容深邃,在准确把握和深刻洞察全球能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直面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能源配置全球化、环境影响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能源战略的时代课题,饱含对如何保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深深思考和精准把握。书中提出的“两个替代”、全球能源观、全球能源互联网等理念和观点,更是作者多年来孜孜以求、笔耕不缀的知识与实践集成。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理论体系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系统参照,也为我们战斗在新能源领域的基层员工提供了强有力的遵循导航,读罢令人豁然开朗、倍觉振奋。

按照书中的战略构想,全球能源互联网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构成,包括洲内联网、洲际联网和全球互联,连接“一极一道”(北极、赤道)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显著特征,将有力推动能源开发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

众所周知,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危机,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转变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全球超过1万亿千瓦时的陆地风电资源、超过100万亿千瓦时太阳能资源,以及丰富的水能、生物质能、潮汐、地热资源等等取之不尽的绿色资源,让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的目光不约而同集中在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上。而与之不相适应的的是,风云变幻无常,太阳日升日落,未来电网中出现的许多大型的、集中式并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场或发电区,让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和难以短时预测的问题愈加放大,给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这也使“纵有千般好”的风电、太阳能,并不能友好地进入“寻常百姓家”。而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由构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不仅使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可能,也将彻底为解决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找到了一条治本之策。

把握时代脉搏、立足行业实际,细缆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战略精髓,是建立在对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和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更是建立在对全球能源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之上。以作者为代表的一代电力工作者,不仅战略上勇攀高峰、行动中更是广接“地气”,在建设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成为世界领先的实践者。

作为电力系统一员,我所工作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是全球最大的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装置及智能输出四位一体的大规模新能源试验示范工程,投运三年多来,我们充分利用“大广全新”的特色优势,在智能电网技术框架下,坚定不移抓好科技创新,提升试验价值,坚韧不拔抓好运行维护,创造示范价值,通过深度研究风光储联合发电控制运行方式和调度模式,加快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抢占智能电网发展先机,取得了一大批业界瞩目的原始性创新成果。风机高电压穿越改造屡创新高、大规模新能源联合发电“黑启动”全球率先,目前,已申请专利108项,发表论文103篇,(其中SCI、EI收录42篇),申请软件注册权7项,累计输出优质、安全、稳定的绿色电能超过9亿度,以显著的试验示范效应让难以驾驭的新能源乖乖“就范”,为实现“两个替代”、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供了鲜活“佐证”,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升级、发展的风向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篇5

文章指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输电网、配电网)构成,连接“一极一道”(北极、赤道)等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特征。

在终端消费环节,推广应用电锅炉、电采暖、电制冷、电炊等,主要是把工业锅炉、工业煤窑炉、居民取暖厨炊等用煤改为用电,大幅减少直燃煤,实现以电代煤;推广电动交通、电动汽车、农业电力灌溉,实现以电代油。以电代煤,需要根据清洁能源发展、环境治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替代规划,包括技术工艺改造方案比选、投资估算及电价激励政策等。

以电代油,除继续大力推广电动交通外,发展电动汽车是实现以电代油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电动汽车的成熟度还不够,影响规模化推广,主要瓶颈是储能电池,必须加大研发力度,鼓励科研攻关。另外,适应电动汽车的发展进程,规划建设好充换电网络。

在输送和配置环节,主要是规划发展好各级电网。特高压技术已成为成熟适用技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基础。全球各大洲之间、洲内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距离都在特高压交、直流电网输送范围内。

特高压交流主要用于构建坚强的国家、洲、洲际同步电网,以及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特高压直流主要用于大型能源基地超远距离、超大容量电力外送和跨国、跨洲骨干通道建设。可以预见的是,由于风电、太阳能发电相比传统电源,容量效益较小,还需要扩大灵活调节电源的建设规模;在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情况下,相比传统发展模式,全球电力总装机将会大幅度增加,特高压电网、超高压电网、配电网的投资规模也将大幅度增加。

电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大输送和配置功能,将对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及高效率利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发电环节,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发展,需要同步规划建设运行好常规电源,并大力研发、示范、规模化应用新型储能电源。

一是常规化石能源发电。就欧美国家而言,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气电的发展,其燃煤火电已基本没有新增空间,存量煤电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其年利用小时数会逐步降低,并承担更多的调峰及其他辅助服务功能,其运行状态将会频繁调节,健康寿命也会有所缩短;随着经济寿命期的到来,燃煤火电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新型储能取得重大突破,燃油燃气发电也将逐步走上煤电的道路。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在未来15年左右,煤电还有较大的新增空间,同时煤电的运行方式也将随着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在大约15年之后,中国煤电也将步欧美煤电的后尘。

二是灵活调节电源。要适应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时代的到来,除了通过扩大电网互联,提高电力系统整体灵活调节能力,还需要各类灵活调节电源的加快发展。除了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灵活调节气电(如单循环燃气轮机)、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抽水蓄能站址,还对新型储能提出了大规模发展要求。

以中国2050年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各10亿千瓦为例,在建设4000万千瓦灵活调节气电、1.3亿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的情况下,新型储能大约需要3亿千瓦;如果风电、太阳能发电各在20亿千瓦以上,需要的新型储能将达到10亿千瓦量级。但从新型储能技术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来看,未来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规模化应用还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尽快解决其较常规电源寿命短、效率衰减快、单位投资高等问题,这些是电动汽车、新型储能电源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新型储能的研发高度重视,投入也很大,相信新型储能具备大规模工程应用的时间将不会太远。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完善,我国也明确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预期,在全球风电、太阳能发电规划发展总体目标给定的情况下,开发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有多种情景,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将是经济竞争力。

    56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