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学生范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鲁迅经典散文读后感

鲁迅经典散文读后感

|小龙

鲁迅经典散文读后感 《雪》读后感

鲁迅的作品,磅礴大气,读来令人回味不尽。关于雪的文章,本人也读过一些,却唯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令我难忘。

在《雪》中,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孩子堆雪人的图画,亲切、逼真,富有情趣,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调。感觉冬天又已来临,但又不是冬天,分明是春天,不然怎么会有蜜蜂,甚至蝴蝶? 雪-----既然是开在冬天里的花,------应该有蜜蜂和蝴蝶前来光顾的。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用了六个字,“滋润美艳之至”,我没去过江南,没见过江南的雪,总觉得这是在赞美江南的女子吧?暖国的雨向来就变不成雪,而江南的雪,美则美矣,转瞬即逝,令人怅然若失。独有北国的雪,受到诗人的推崇和青睐。她冰冷,坚硬,孤傲,美丽,写尽了雪的神韵。鲁迅先生笔下的北国之雪,本是象征着北方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他们“永远如粉、如沙,包藏着火焰,在太空里旋转,升腾,闪烁”,给人以力量,催人奋进。意在唤醒人们心底深处的那种不屈的精神和斗志,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不错,北国的雪,冰冷,坚硬,孤傲,美丽,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鲁迅经典散文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鲁迅经典散文读后感 《求乞者》读后感

《求乞者》这篇散文诗从乞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求人布施起笔,继而书写了鲁迅先生对于求乞,布施的态度。

关于周围环境,文中三次写到:“四面都是灰土”,结尾更是强调了“灰土,灰土……灰土”路人各自只顾“各自走路”。这是对当时萧瑟、冷漠、暗淡的社会世态的一种写照。

作品中各写一个孩子向“我”求乞的情况。他们都身穿夹衣,“也不见得悲戚”,所不同的是一个“拦着磕头,追着呼号”,另一个则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两个孩子的求乞,在作品中是作为人生态度的艺术象征来描写的。

跟这两个孩子对在黑暗社会里的求乞的人生态度相反,“我”对黑暗社会采取了一种决绝的反抗。“我”对求乞者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反感的:“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我”也曾设想过自己是否要去做一个求乞者,设想的结果也同样:“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终于发出了心底的呐喊:“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这是对求乞这种人生态度的断然否定。

鲁迅先生的人生态度是既不布施于人,也决不接受任何人的布施,在这篇作品里,通过对黑暗社会里的“求乞者”所象征的人生态度的断然否定,鲁迅抒写了自己坚决抗争的战斗情怀,同时也表明了他对黑暗社会势不两立的态度。

    5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