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书笔记

|新华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论语的读书笔记,希望这份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8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论语的读书笔记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1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2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3

《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4

《论语》,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新的学期,我们学习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当我再次读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想起了以前写作业时的场景:放假了,老师总会留一些作业,一开始还认真的在写,过了十几分钟,我就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当我拿起课外书要看时,还在心里对自己说:就看十分钟。可是十分钟过去了,我仍然还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钟吧!反正作业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写完。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是没放下手中的书。直到书的最后一页被我翻过,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我抬头看看墙上的钟表,才发觉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我才埋头奋笔疾书,但作业还是没有在一天之内写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书桌前,下定决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业写完,可是我写着写着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饭时看的电影,里面的搞笑情节让我不禁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才认真地埋头写作业,当我写完作业时,已经是晚上了,本来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为我写作业时的不专心,这个计划才“泡汤”的。就这样,周末过去了。当我学了《论语》中的这句话时,恍然大悟:时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浪费”掉的时间,永远也不会回来的。想想我看课外书,想电影里的情节时,那些时间用来写作业该多好啊!这样的情况每天都会有,都是因为我不知道时间的宝贵,做着这件事,想着别的事,时间就是在这不知不觉间流逝。

《论语》,这部书中的一则就可以给我们这么大的启示,别说整部《论语》了!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读《论语》的好处是多么大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吧!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5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6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7

一个人的经历阅历再丰富,绝对没有书上说的事情多,而一个人的一生时间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么办呢?只有学,从书上学,当然这仅仅是学的一种方式,其他比如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看别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败的,这也是学,但主要还是通过看书学,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了怎么办呢?还要学为所用,力求学有所成,还要练习。学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学,学一点用一点,把学到东西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去解决问题,这是学的目的,也就是习了。用一个例子来讲,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先学公式,然后再用公式答题,这就是习了。

学习又是件快乐的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好学者则乐学。有的同志一看到书就犯愁,看一会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学不进去,当然就找不到学习的快乐了,试想,书籍是一个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徜徉在思维的海洋中,能静下心来想些事,应当是很幸福的。我中考之前,因为得病没能复习,回校后自我加压,有时一节课做一道物理题,反复验算,心无旁鹜,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数字中,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好。我觉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觉好。解答问题之后的成功感,更是外人无法想像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个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两种,真的和假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错,朋友也如此,如水连绵,至清至纯,以水为托,相与相助,有这样的朋友来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的,利益是这种朋友关系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间没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说,这样的人也就不能称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说的土点,可以译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气,咱不就是君子么?这话在现实社会更有道理。现在有些观点认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点能就逞十点能,稍有一点成绩就了不得了,写了几篇稿文章就要出书,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当明星,太浮躁了,用农村

俗话说,恐怕别人把他当愣子。我倒觉得,一个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绝对有比你强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韬光养晦,厚积慢发。那种好出风头好充能显像的心态万万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亏的。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8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5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