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

|金红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希望这份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优秀19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

曾经在柏邦妮的博客上听过朱光潜的名字,知道是一代美学大师。但是人的印象,总是要更具体的才觉得亲切和亲近。所以还是在看过《巨流河》之后,看过齐先生描绘的大师的课堂,其学问的深远和为人的恬淡,才更觉得其人生坎坷令人动容。也是在之后,想要找他的书来读一读。

既不是美术生也不是文学生的我,最后读的是其他书友推荐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说来也好笑,社会不同于科学,仿佛真的是循环往复,前段时间才读了胡适关于生活意义的文章,深以为然,在当下的社会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又读了这同样是在民国时期,由大师写给年轻人的劝告,也是同样好像是写给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的贴切。

书名就可以看出,是载于报刊的十二封信。这些信里,从谈文章到谈做人,也谈到当时的社会运动。我自己最喜欢的是谈动,静和谈摆脱的三篇。

谈动,说的是世间人的烦恼多因枯坐而起,能量不能有效的流动。所以开心称作舒畅,不开心称作抑郁。觉得无聊郁闷的时候不妨做一点实事,哪怕是打扫房间,搬弄花盆,在切实的活动中体会自己的力量,生命得以焕发光彩,就不会觉得殊无趣味了。

谈静呢,承接上一篇,说的是生活更有趣味的人,是能在世事中体会到静的乐趣的人。这里的静的乐趣,一句话“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事忙碌的`时候,能够有几分钟,静下来看见花开,云起,风吹过的那种妙处,就自然有一番天地。也就更能生出安静恬淡的意趣。

谈到摆脱,说的是青年人总是觉得人生有诸多不如意因而烦恼。而其实所谓不如意,无非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人生总要意识到,有所得必须有所舍。既想得,又不愿意舍,自然心中诸多抱怨不平。其实细想来实在是自寻烦恼。

我买的书在这十二篇之外,另外附了几篇文章。这些文里也有几篇非常好,比如谈理想的青年,说到一个青年要有运动选手的体格,科学家的头脑,宗教家的热情,文艺家的胸襟。实在是非常有道理,有这些堪称完美,扩展开来就是公众号里的一百篇心灵鸡汤。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2

本章也很精彩。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一方面发展到极点,都会有它独特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的标准去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

我们常见的宇宙有很多,这里想说道德的宇宙。善恶正是这个宇宙的价值衡量标准,但道德的宇宙不是人生里唯一的宇宙,故而善恶也不能算作一切价值的标准。比如在科学的宇宙中。

科学宇宙里,你决不能问物体向地心下坠是否符合道德,也不能说勾三股四弦五有些不仁不义。科学和道德有时候会相互抵触,但须知科学家往往只顾着真理而不考虑社会信条。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在教会看来就是不道德,因为他们动摇了《圣经》和宗教。可我们都明白,这两个人是科学宇宙中的巨人,对于道德宇宙中的谴责,他们无法左右。

恋爱也自成一个宇宙。在恋爱的宇宙里,我们只能问你爱我是否真纯,不能问你爱我是否应该。而在科学的宇宙里,生物学认为生殖对种族繁衍无比重要。在道德的宇宙里,恋爱中存在个体的牺牲,牺牲巨大则伴随着引诱的巨大,于是性欲本能在诸多本能中脱颖而出。人应该生存,故应该繁殖,所以应该恋爱。

但我们都知道,在恋爱的宇宙中道理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恋爱,是因为两个人相互吸引,这种情感的神圣不容亵渎。此时,若是身家、道德、财产等观念掺杂一分,则恋爱的真纯就降低一分。

真能恋爱的人,只是为了恋爱而恋爱,恋爱以外不复另有宇宙。

事实是怎样的呢?

恋爱的宇宙和道德的宇宙并非不相容,但现实中却往往有着大大的冲突。既然不能两全,应该牺牲恋爱,还是牺牲道德?用道德宇宙的标准来看,选择恋爱者是自私,应当受到攻击,因为在道德宇宙里,道德是最高标准。而用恋爱宇宙的标准来看,除了恋爱别无他求,不顾一切地私奔也是正常的事。逃不开道德压顶还不敢私奔,则恋爱不真纯。

但你要知道,恋爱宇宙中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才更加难遭遇。

道德宇宙里真正的圣贤难遇难求,科学宇宙里绝对的真理不易得,美术宇宙里的完美作家屈指可数,恋爱宇宙里真正恋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恋爱是人格的共鸣,自然应当以人格高下来断定真纯程度。被一般人误会的恋爱,人们出于一时飘忽的性冲动而步入婚姻,时过境迁,色衰爱弛,这是冒着恋爱名分的纵欲。我为真正的恋爱辩护,不愿意为亵渎恋爱之名的纵欲辩护。

祝你懂得恋爱的神圣,别在血气未定的青年时盲目地以恋爱之名放纵欲望。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3

朱先生的这本书非常经典,已经不用多说。虽然当时这些信件的对象是中学程度的青年,但对于时下大学生也有相当的意义。此书迥异于当下心灵鸡汤,虽然也是劝人沉着奋进,但字里行间的真诚却清澈见底。

重读此书,还是有猛醒。猛醒于常常疏忽之处,猛醒于时时懈怠之时。

朱老先生谈及了很多个方面,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至始至终,却只用一个态度说话:劝诫青年朋友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及自己,切勿盲目随从世俗,贪图近利。朱先生概括了一下时下青年的毛病: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仔细想来,呵呵,现在的我们不也如此么?

既知病根,当开良药。然而良药苦口,青年朋友多半不怎么爱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4

谈读书,老生常谈,却不得不时常谈谈。读书是顶重要的事情,相比较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而言。

读书三件事;一要有兴趣,二要坚持,三要读好书。朱先生谈到推荐书这一件事,这委实是一个问题。“个人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书,供天下无数青年阅读,并让他们有趣味,读后发生效力?”有了自己的阅读兴趣,根据自己需求去选择,才是正路。兴趣起来了,才好根据自己爱好选择,或者寻求某个领域的推荐书籍。坚持不必再说,万事离了坚持都不见成效的。读好书,很重要。然而也不得不走走弯路,读一些无聊沉闷干涩的书,总之,先培养起来兴趣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5

与此书相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与此书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爷爷,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暗伤,并对我敞开了怀抱。我庆幸,在以后的时光中,可以和他在书中饮茶谈笑,或许还可以在他怀里哭一场。更庆幸的是,经过与他隔书相望,我眼中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美和角度。

因为这十二封信,我被朱光潜所折服。平淡而又凝练的美文就在他不经意的说教中流泄而出,如同慈祥的老爷爷对小辈的呵护。看这本书时,自己正处于情绪低落期,莫名的感伤在读到第二封和第十封信时烟消云散,如同醍醐灌顶的恍悟。如此,这两封信变成为对我感触最大的两封信。一封为《谈动》,一封为《谈摆脱》。《谈动》中,我懂得了,动的生机所带来的舒畅,排解了莫名的感伤。第十封信《谈摆脱》则一针见血的点出人生的悲剧在于摆脱不了,没有勇气和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勇气和魄力拒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两封封信是朱爷爷用来解脱万千青年的伤感和悲剧的。莫名的伤感并非无状,而是生机被抑郁。生机重在动,多读书,多做运动,在其中体会动的生机和舒畅。抑郁和闲愁最苦都是情绪不泄反堵的表现。舒畅自然是好,抑郁了又何妨?又何须遮掩,发泄疏导出来,动起来,自会洒脱舒畅。在情感上疏通后,再谈摆脱就再合适不过了。《谈摆脱》是朱爷爷读黑格尔讨论悲剧的文章时所阐发的感想,得出了悲剧都出生于两理想间的冲突的结论。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工作,但又不敢辞职,尽管每天嚷嚷着要辞职,于是他每天活在痛苦中。这恰如现在的我,畏首畏尾,徘徊岐路。朱爷爷及时提醒了我,认准自己的目标,专注而又大胆的去追,舍弃旁枝末节。他让我从悲剧与自怨自艾中醒悟。

这两封信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着实不小,但我单单把这两封信拿出来或许不妥当。因为这十二封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封信到第四封信为第一层面,密切围绕青年的生活所给出青年自身修养的四个建议。第二层面是第六封信到第八封信,开拓了青年思维,让他们学会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自身发展问题。而第五封信和第九封到第十二封信为第三层面,所谈话题进一步升华和抽象,提升青年判断和领悟美的能力,帮助青年直面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浅薄的认知把这十二封信分为三个层次,这或许不恰当,甚至可笑,这只是我作为一名读者自己的看法罢了。

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第一层如同与老爷爷话家常。他喝着茶,笑着,对我们说要多看一些书,学会排解心中的抑郁,学会去感受心界的空灵,也要懂得读书救国都不可偏废。读书是要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可以寄托我们的思想和兴趣,不至于被外面的花红酒绿所诱惑。除此之外,读书是一种乐趣,就像是探险,从书海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必须经过万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与何人说。谈读书,是想让我们学习,让我们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处理好读书与救国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于是在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提出了读书救国都不可偏废。

第一层面除了学习,还讲了心性的问题,谈动和谈静。谈动重在抒发,故而焕发生机,尽兴而又舒畅。谈静重在感知,保持灵台空明。一动一静之间的哲学很是深奥,自我修养和陶冶情操,也就变得既简单而也不简单。青年既要有动的生机也要有静的感知。

第二层面略高了一些,首先第六封信是谈多元宇宙,本以为这封信会很深悬,结果朱爷爷开头说和青年谈一谈恋爱观。他没有直接从爱情讲起,而是从人生多面的角度分析了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的标准。人生自然是有多个宇宙的,有道德的宇宙,有科学的宇宙还有美术的宇宙,自然也有恋爱的宇宙。我们青年固然不能深陷一个宇宙抛弃所有,那样的人生是狭隘的,宇宙也是荒芜的。每个宇宙都有相应的价值标准,如善恶便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而恋爱的宇宙中价值标准是是否真诚而并非是否应该。有时,道德与恋爱可能会有冲突,更偏向哪一个宇宙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青年更应慎思。不可偏废一方,从多元的角度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审视宇宙。在谈多元宇宙中,他不知不觉中为青年树立了正确的恋爱观。一是要思维广阔人生是多面的。二是要认真对待恋爱,真纯是关键。三是不能沉沦抛弃一切。突然惊觉,朱爷爷潜移默化的谈话功夫,可谓炉火纯青。

除了爱情,青年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是升学和选课。做学问全靠自己,做事业也是全靠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先博而后精深。广泛学习,并不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而是既扩宽自己的视野,也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和选择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谈到做学问就不得不谈一谈作文,朱爷爷十分后悔青年时期没有多多写作。他希望青年能够多写作,领略文章的艺术。另外,朱爷爷也提醒了我们,做学问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是生活。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不能因为做专门学问,而忘记生活。

第三层次,是最深奥与抽象的层次,是朱爷爷对人性,对社会,对人生深刻思考的思维火花。人性偏爱守旧,需要打破传统的英雄;人性常常陷于理智和情感纠葛的漩涡,需要在坚守规则的同时,对世界保持爱意;人性偏爱效率和浅尝辄止,需要慢下来,用心窥透人世的欢爱和人世的罪孽。我们处在的社会高度发展,但文明的细腻程度与中世纪有很大的落后。在社会的舞台上,人们都在演戏。一种在前台,同世人嬉笑怒骂,一种在后台,冷眼旁观,无悲无喜。

这三个层次,如同思维绽放的烟花,步步升高,一朝绽放,惊艳四座。朱爷爷的语言不需华丽,便可雕刻出一个庞大的世界。我折服于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他的灵魂。愿常和他饮茶谈笑,隔书相望。

这十二封信虽短,却意味无穷。我一读再读,看不透纸上浅薄的文字中所描绘的巨大的人生和世界。我一读再读,不断的去追寻字里行间另一个世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6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

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7

升学,选课,这一问题实际就在于如何选择。现在高考完毕,分数线陆陆续续出来,很多同学也为此头疼不已。

如何选择一个又有前途又有钱途,还体面受尊重还能显得高大上的专业?这个问题在朱先生看来是第二重要的问题,第一重要是生活,无论做学问做事业,都是为生活而服务。于我看来,这也是第二重要的问题,第一重要的是兴趣,无论哪个专业课程,只要感兴趣就够。任何专业技能都算是看待世界的一个窗口,当你到的高处,看到世界大同小异。所以,先考虑兴趣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8

多元宇宙,这真是一个无比超前的概念,用在时下,丝毫不显得过时。因为现在的人们,真真正正的生活在多元宇宙当中。

“个人资禀经验不同,而所见到的宇宙,其种类多寡,量积大小,也不一致。”这句话真是真理一样的存在,当时社会如此,现今更是一样。朱先生提及“科学的宇宙”“道德的宇宙”“美术的宇宙”“恋爱的宇宙”,每个宇宙自有其一套判断标准,衡量价值,绝对不能混淆乱用。用自己的标准来审判别人,本是人类最大的误解之一。然而人总是这样,习惯倾向于这样。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跟你对话的这个人未必跟你处于同一个“宇宙”当中,你们之间未必有共同的三观体系,你怎么能要求别人呢?如果意识践行这一点的人多起来的话,这距离“真善美”是世界真是越来越近了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9

黎泳璋

这次的文章推荐拖到最后期限,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

这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写的,内容是作者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看似平凡却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它教会读者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作者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待人生的方法,价值标准与读者分享,这种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处在迷茫中的青年们犹如一《www.huzhidao.com》盏明灯让青年们找到正确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出现在附录二,而他在《谈美》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脱个人的欲念牵绊,执着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们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书中谈到的这么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劝导青年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长远,要踏踏实实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随大流只考虑功利的东西。今天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参加学生组织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时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这样做会对自己升学找工作有帮助,却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脚踏实地的做,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无言之美”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易看出美学知识的一篇了,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诗画音乐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学原则,还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态度,艺术的生活是超现实的生活,当在现实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暂时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调节,好更好的回到现实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样才能做到艺术的生活呢那是美术家音乐家们擅长的,就是要有一颗审美的空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吧。

这就是我看完这十二封信之后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你们都能好好去读一些这本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0

生命路上有千万条歧路,实际却只能选择一条去走,有所取必将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即走上了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最后不免差误时光。这就是不知道摆脱的毛病、

这个道理很重要,却最常被人忽视。时常见到听到人说,不喜欢什么工作或者事物,却又无可奈何。眼睁睁看着喜欢的东西,却没有勇气去追求。这可以说是缺乏“断舍离”的勇气,将时光浪费在郁闷抱怨之中。这样的情形常见到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地步,觉得谁能尽如人意呢,都是这么混过一生了呗。不能摆脱,这样的悲剧是由自己造成的,不是外界所加,是人自己给自己上刑具,于通透达观者看来,是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1

相见恨晚。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都25岁了。若是18岁读到,不知道什么效果。不过当时就算读了也不见得能有什么启发。说不定会小和尚念经。虽然18岁也不是小和尚了。既然如今人们寿命延长。30isthenew20。我就装作青年来品尝一下。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青年朱光潜和中年朱光潜。青年朱光潜是怀揣理想的,而中年朱光潜是困顿的。向中年的他学了一个词,叫做孤臣孽子。朱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比如伟大的艺术家、哲学家。他认为伟大的人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毕竟近乎完人的人也是人,而不是超人。

朱不是很赞赏有的人以“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居。他比较赞赏孔子的态度。孔子这个大圣人当然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大多数人都是碌碌无为的庸人,孔子却不逃避庸人;他反问:我又不是飞禽走兽,不和人相处我和谁相处?『抛弃』庸人和『拯救』庸人,成了两类人的分水岭。我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确不准确,这个世界上的人“一部分人醉一部分人醒着”更贴切。而且醒着的人比想象中更多。不过每个人醒着的程度也不一样。“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所谓醒着就是勤于反思。有些人活unexaminedlife有的人活examinedlife。有的人奉行『不要想太多』。而有的人想很多,并著书立说比如《孙子兵法》《资治通鉴》《红楼梦》。

这本书里的话题非常多,每一封信我都可以回一封信。其中一封信谈到他的友人兼晚辈自杀。我是这么想的。痛不欲生。生无可恋。其实这样的痛苦与颓唐是个人都体验过吧。离开当时那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不能说不是一种解脱。何况死者的敏感超于常人,同样的环境和待遇,可能会经历更大的痛苦。但是朱想提醒大家,自杀并非唯一的解脱。朱认为,至少还有一种值得提醒的做法,那就是释迦摩尼、耶稣、甘地的做法,他们与黑暗的世界抗争,力求洗涤污秽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朱光潜比庄子在更广的人群中吃得开。因为庄子对大多数人的苦难和破碎的世界有置之不理的态度,而去过他世外高人的生活。而朱光潜是主张济世的。不要自杀,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成为黑暗中的光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朱说这是他青年时候写的,难道是他20多岁写的?80年后,我现在20多岁读,共鸣的地方很多。时隔80年,丝毫没有落伍的感觉。我不免好奇,我们这个时代思想的最前沿到底在哪里?谁是我们的马克思?他说当时的大学生想着出国,教育只是灌输死的知识。有的学生虽然不喜欢所学专业,却认为父母栽培不容易,还是在厌恶中应付继续。他说选大学,要选一个关爱的环境,而不是老师和学生基本没交流。如今卢浮宫的《蒙娜丽莎》还是80年前卢浮宫的《蒙娜丽莎》。80年前美国人看蒙娜丽莎像吃快餐一样,只是80年后中国人加入了吃快餐的大军。80年仿佛什么都没改变,但也不是。80年前周作人在世,朱还能和他通信对话呢。80年过去,如今世界工艺水平是更高超了,知识的流通更方便了,可是人心成的长轨却没怎么改变,所以他的书,甚至更早的书,依旧能带给当代读者不落后的启迪。现在社会物质更丰富了,读书的机会多了,但闲暇少了,青年们供房弄得疲惫不堪,会有更多的青年有条件有幸去领略朱一般的境界吗?

不知道朱光潜对男男相爱有怎么样的思考。王尔德的书他是读过的。断背山会在他心里激荡起怎样的感想?他当然是看到屈原的价值和悲剧性的。但他是怎么看待他喜欢花草而且沉迷楚怀王的呢?老庄的书他是看的。朱会不会也用阴阳的视角去看待男男呢?我们当代的大学者们,请正视这个世界的潮流吧。人类的历史是不是要开启新的篇章了?

他谈到男女婚恋。他四十多岁的时候认为,婚恋是一种义务。在想结婚的时候恋爱是最好的。恋爱是为了结婚。结婚是为了繁衍后代。不知道什么样的阅历,会让他有这样一个反思:把恋爱——婚姻——繁衍——义务做了一个绑定。至少还有“吸引——恋爱——快乐”这种模式吧。朱光潜应该也是喜欢看美女的。不知道他又怎么看待婚外情。怎么看待现在的openrelationships。其实很多人恋爱不是为了结婚生子的吧,或许就是喜欢恋爱的感觉,喜欢对方的性格、样貌、才华等。他说不要『谋』恋爱,而要『遇』恋爱。其实也有道理,恋爱没有那么难,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要谋也没有必要谋。说是谋恋爱,其实都是谋恋爱以外的事情。

朱光潜重感性、不落俗套、热爱文学艺术、胸怀天下,是个有意思的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2

朱先生在卢浮宫看到的《孟洛里莎》,就是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吧。这件惊世骇俗的名作,朱先生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于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然而在他长久的沉浸于此画的意蕴中之时,过来一群游客,蜂拥的挤在画前,随意而又惊叹的赞美几句,又匆匆而去了,朱先生感慨顿生,人啊,真是太浮躁了。

是啊,人类,你的名字叫浮躁。效率越来越是人追求的指标,更快更好更有钱,已经不约而同成为人类衡量成功与否的尺距了。不能深入,不能耐住长久的寂寞,贪容易而恶艰难,这不仅仅是青年的问题了。很少有人能耐着性子看完一本厚书,很少有人能坚持一门技艺十年以上。人人都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愿意改变的有几个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3

人生,这个问题人人有自己观念看法。于朱先生看来,有两种看待方法:一是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一起玩把戏;二是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别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前台时候,亲身体验生老病死草木虫鱼,顺其自然按其本性,不在生活以外寻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寻求生活目的。后台时候,看待他人如看待图画小说,于中细细品味趣味,咂摸其中悲喜,了然趣味在心。朱先生这样的态度已经是真正的达观了,不惑不从,始终有自己一个人在。然而,现在很多人的人生却没有自己,他想的总是别人,别人会怎么看我,怎么想我。他行动就像演戏,说话就像排练,对着妻女也是装腔作势一番。这样的人生委实不值得一过,没有切切实实的用自己去触碰冰冷和炙热,拿着套子封起自己来算是什么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是国民阅读经典书目中的一册。虽然书小且薄,不过百十页,但书中引人思量的地方却不在少数,比起时下网络上灌水文章,更是不可相提并论。重读此书,略为书记书评,也算是力求避免走上“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路上的一步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4

理智与情感这样的大问题,在一章文字中谈清楚是绝无可能的。朱先生观点一言以蔽之,就是“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此话也是朱先生个人观点,读者未必要细细追究。生活繁复纷杂,日子磕绊顺逆,哪是一句感性理性能说清楚的?无非是就事论事而已了。人生既然把生活作为第一要务,就断断不能只有理性,不能做教条刻板冷静冷酷的机器人。但要完全随着感性的野马狂奔,一忽儿东一忽儿西,也是不可想象之事,还是二者兼得的好。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5

值得思考的一章。

叶楚伧先生曾说,如今中国在学者只言学,在工者只言工,结果弄得没有一个在国言国的人。

恽代英先生又说,中国从孔孟后,学生看过两千年的书,讲过两千年道德,却仍然无补国事。所以读书讲道德都没用,一切青年都该加入战线去革命。

凡有学潮发生时,你去一个店铺或一场会议,大家窃窃私语的不外乎“学生不读书,而好闹事”这种话。教育部也三令五申“整顿学风”,管理严查。

这三派主张,你怎么看?

如今中国的弊端就在于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抛弃分内之事而空谈爱国,结果学无所成,国也没救好。

从历史来说读书无用,难道法国革命只是罗伯斯庇尔的功劳而卢梭没有影响吗?俄国革命单是列宁的功劳而写《资本论》的马克思没有影响吗?辛亥革命未成功,不是制度革命未成功,正是思想革命未成功,这是应该承认的。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煽动人“类我类我”。比如我爱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喜欢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我对于让青年抛开书本去革命不敢苟同,将参与爱国运动为大禁的学校也未免太矫枉过正。

让教育与生活绝缘,从学理上就说不通。因此,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

但救国并非空谈革命,喊口号喊到声嘶力竭,帝国主义仍然在扩张。想起有北方人讥笑两个南方人站在门口吵架,互骂一气却一拳不挥,最后各自散去。如今微博里这样的正义之士少么?热点事件讨论两三天后就没了热度,每次出事都会有人感叹:真不知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路人不上网。

孙中山谈自己如何想起革命时说,他少年时在香港学医期间喜欢散步。香港街道真干净,那么我香山县的街道就不该那么脏。他回到香山县就亲自去做清道夫,居然把门前的街道打扫干净了。因而他想到,一切社会的污浊都应该,都可以如此情理。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家。

别人不管的,我可以做些小事。别人鼓吹普及教育,我只从勤勤恳恳当老师做起;别人提倡国货,我只能去乡下办个小工厂;别人喊打倒军阀,我仅仅能劝自己的兄弟别参军;别人登报谴责贿选也没用,我只能集合同志,出力与乡绅死斗,不让贿赂的勾当发生在我们村县……大事小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事。

丢掉学生架子,到民间去。学生自成一种特殊的阶级,社会待你我改造,而社会早已把你我当成眼中钉。一般学生有几个配谈革命?吞剥捐款的学生是否充当过大会代表?勾结乡绅政客为乱学校的学生是否没宣扬国教育尊严?向日本庚子赔款感恩戴德的学生是否没有喊过打倒帝国主义?其实社会还算是客气的,他们要写学生的罪状,还怕没有材料吗?

希望你在谈爱国、谈革命前,默念几声“君子求诸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6

谈信

朱诗诚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让我受益匪浅。

在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我感觉身临其境,就好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的旁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话,诚恳亲切,真实自然,里面的内容让我读懂了不少道理。信中的字虽然通俗自然,但字字都有它的意思和道理。

在第一封信里谈的是读书,在信里说道,“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经常说自己没时间。现在看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你能充分利用时间,就不会没有时间。有很多人说没时间看书,如果你每天能抽出一点时间,一天至少也可以读很多页,一个月加起来就可以读一整本书,一年就可以读好几本啦。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在第九封信里,是谈情与理。“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智的道德。”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在生活中越理智的人,身边的人越少。

看完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知道了做人要把握好时间,不要做事太理智,要多点情感,这些让我终生受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7

动与静

方文航

自从读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懂得了什么叫多角度分析,这本书令我收益匪浅。

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回答了当代青年的各种问题,由多方面去逐一回答,去解疑。如第二封信与第三封信“谈动”与“谈静”。“郁由于静止,求泄的办法在动。”是的,许多人的烦恼都是由于太清闲了,才有很多时间去烦恼,只要让自己动起来就没有时间去烦恼了。

而朱光潜先生在“谈静”中讲到了“静趣”以及“静的修养”。是的,一个人的内心越空灵,就不会觉得物界不沉寂,同时也不会觉得物界过于喧闹。这样自能体会到趣味,这便是“静趣”。而朱光潜先生在信中也说了“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有内在因素,也有外界影响,这便是“静的修养”。

还在朱老先生所谈的“多元宇宙”,看似十分深远却又贴合实际。正如书中所讲,“恋爱的宇宙无法与道德的宇宙相容”。是的,道德与恋爱无法相容,社会当出现道德与恋爱冲突时,社会对恋爱者大肆诋毁,而这一点正合朱老先生的观点贴合。

由以上可见,朱老先生目光深远且富有洞察力,着实让人敬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8

这论题本来自《走向十字街头》一书。作者阐发开来,遂成文章。

寓意一是提倡哲学与文艺多多跟现实生活接触,二是学术思想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十字街头。然而,一走出来,就有矛盾。朱先生说的是,哲学文艺之类跟习俗传统之类的矛盾,说的是怎么打破偶像追求自由之真我。时代的差别于此显现,当下网络时代,八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竟然丝毫不再顾及所谓的习俗传统,每个人都想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思考不倾听,执着于表达自己观点,鲁莽叫嚣之辈大有人在,彻彻底底的沦落在十字街头之中。也未尝不是另一种悲哀罢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9

特别精彩的一章。

日本厨川白村有两本书,《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书名值得玩味。

从前士大夫喜欢清高名贵,力求与世隔绝,冥心孤往。但闭门读书的成就难免空疏虚伪。近代学术都趋向务实了,提倡与生活接触。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流布人间致使雅俗共赏,这是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的一种意义。

然而十字街头的空气含有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塔走到十字街头,不免流为俗化。老庄学说流俗化,成了道观里静坐骗钱的道士;易经学说流俗化,成了街头摆摊算命的江湖客;佛家学说流俗化,成了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秃头肥脑的蠢和尚……你我有目共睹。

诱惑太多。尤其是青年人,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顾象牙之塔。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二,一是传说,一是时尚。儒家的礼教,五芳斋的馄饨,这是传说;新文化运动,西装革履,这是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不同,但都不能盲从。

社会是专制压迫的,不容自我伸张。九十九个人守贞洁,你一个偏不,就是伤风败俗;可如果九十九个都是娼妓,你一个偏要守贞洁,也会被当成公敌,遭人唾弃。如今很多女人被称作“剩女”,没人要的意思,问一问年龄也不过是二十七八岁,年轻得很呢。那么何出此言呢?是否是拿一百年前女人十四五岁就生子当作了标准?

风化习俗造孽不少,但为了维持社会安宁,我们不能废除它。人与人接触,就会有问题发生,因此法律和道德必须存在。习俗对于维护社会安宁价值巨大,但以维护安宁为唯一目的就未免大错特错。习俗是守旧的,社会是常新的,因此习俗时时需要被打破。

人是一种贱动物。只喜欢模仿因袭,不乐意改革创造。因此维持固有风化不用人费力,可要打破点什么却不容易。打破习俗,你要以一两人之力去对抗千万人的惰性,所以习俗的背叛者比顺从者更难能可贵!

历史的进化,都是靠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推动的,但等待他们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然而世间不朽的也是他们,倘若没了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乌烟瘴气,闷死掉了。

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民众的浮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浮浅顽劣的。最可怕的,是没有在浮浅顽劣的环境中能够不肤浅不顽劣的人。本着青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并非叫嚣鲁莽所能做到的。叫嚣鲁莽还是十字街头的作风,还是浮浅顽劣的表征。

祝你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时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克服障碍。不要淹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

    48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