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

|金红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希望这份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优秀8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1)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题记

他无力地在黑暗中挣扎,歇斯底里地释放激情,换来的是木讷,是嘲讽,或是舆论。

他热爱艺术,他会抨击无知的文字,幼稚的音乐,他会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自己的音乐。

他渴望过快乐的童年,美满的生活,酗酒的爸爸折断了他最初的梦想翅膀。

他渴望有一段炉火纯真的爱情,背叛、欺骗、拒绝,在爱情的道路上一无所获。

他渴望自己的友情是亘古永恒的,然而,命运注定他将是孤独的。

不!他并不孤独!因为他有音乐,他有梦想!对,他就是克里斯朵夫。

青年时期拼命奋斗,为的要控制自己,战胜一切,跟别人争取生存的权利。就是胜利以后,还得日夜警惕,守护者他的战利品,并小心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经历了友谊的快乐的考验,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他不胜骄傲,以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了,不料峰回路转,丧失、情欲、羞耻……这些上帝的先遣队无情地把他打得头破血流。但他任然坚持着与命运做斗争,因为他是克里斯朵夫,是一个真真实实的自己。

我欣赏克里斯朵夫,欣赏他在冲破黎明的黑暗之前的从容与淡定,而我做不到。

其实我也想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简简单单的自己,但是总是忍不住会去抱怨生活,抱怨命运。不知道该怎样去改变生活的一切,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地做着一些重复的事情,也会忐忑不安,觉得不该就这样去挥霍自己的青春。

我欣赏他的超凡托俗却又出类拔萃,他的音乐中有自己感情的迸射,他把自己对音乐的追求看作是上帝的要求,缪斯的宠爱。为着音乐的梦想,他铿锵有力地抨击那些无知的阶级者。克里斯朵夫走在音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终于到达了重生的彼岸。有时候我也会傻傻地想,命运会给一个人重生的机会吧,但更多的我还是会相信命运。以前或许我也会傻傻地说上帝把音乐造诣的光环投给了克里斯朵夫,而我什么也没有,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生,不会有像他一样辉煌的成就,会在那拼命地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是现在不会了,其实想想,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比任何一个幸运的人都更黑暗吧,上帝只不过给了他一个美丽的音乐基因,却夺走了他的父爱,夺走了他的尊严,夺走了他的友谊与爱情。而给我的是完整的家,珍贵的友谊还有世间最宝贵的一切。我该怎样去拥有?克里斯朵夫能在黑暗的质点里学会坚强,难道我却只是一味地抱怨命运的不公?不!绝不能!

我欣赏他对爱情对友情执着的追求。他总会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哪怕周围的环境再黑,他也会摸索着前行。他可以为了一个朋友,从德国赶去法国。也许正是这样异国的情感,他们的感情更加坚固了。他们一起为着艺术奉献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很少的争吵,很快乐很惬意的生活。朋友走了,他又重新归于孤独,但他理解朋友。他会笑着告诉自己,他并不痛苦,因为在他已经走过的道路上,孤独一直是他的伙伴。比起来我想我是幸福的,身边的朋友很多,他们总能在我最无力的时候给我最大的支持。我知道自己的固执与倔强,争吵以后总是不会去承认错误。很多时候所谓的“冷战”,相见时勉强的一笑,然后默默地离开,其实也会很难过,却始终做不到对自己对朋友更加包容,哪怕只是一声道歉,也许,我不够细心,对周围的事物并不敏感,学不会那些安慰的话,听着好朋友的抱怨,一句“没事”往往敷衍了一切。是克里斯朵夫让我明白了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快乐,什么都不能替代无比亲密的友情。是的,现在的我会是快乐的,至少比克里斯朵夫幸运,因为我有属于自己的友情。失去朋友的克里斯朵夫脸上狰狞的表情让人心酸。那么我还有什么可以值得去抱怨的呢?至少黎明之前我的生活并不是完全的黑暗,并且有一颗启明星正不断的升起。我应该去感谢生活,感谢命运的安排……

他筋疲力尽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他结束了他一生的斗争……我懂了,我的斗争刚刚开始,我的道路并不被黑暗所包围,在我的道路上,隐隐约约,我能看清方向。光明最终将战胜黑暗,一定,一定!

太阳的脸上挂着忧郁的神情,是的,他冲破了黑暗,沐浴着阳关。他是一个真正的克里斯朵夫。明天的我,也会是一个真正的简简单单的我;明天的我,也会在黑暗的质点中学会坚强……

努力之后,划过黑暗的会是美丽的流星,绚烂,多彩……

――后记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2)

也许没有多少人能把复杂而乱离的艺术人生,写成《约翰?克里斯朵夫》一般的鸿篇巨著。罗曼罗兰用这沉甸甸的百万字,镌刻了一个时代、三个民族、一种精神。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受祖父疼爱。他热爱音乐,也曾因练琴时的偷懒而受到责打,却始终未与音乐分离。最终他得益于自己的天赋、家人的关系,加入王府乐队。她的祖父与酗酒的父亲先后去世,兄弟平庸,母亲软弱,家庭的重担落到他的肩上。只有一个崇尚自然与自由的舅舅曾在早年给予他安慰与关于“自然即艺术”的启蒙。最终,他冲破世俗与情欲的罗网,开始自由创作。

他常年受艺术界与社会的排挤,他却也无畏这些刀锋似的声音。数年后,他因见义勇为杀了一个军官而逃亡法国。在法国,他结识了坚毅、高雅的自由思想青年奥利维,结为生死之交。在法国的起初几年,克里斯多夫做家庭教师,改编许多平凡的作品,并利用闲暇来创作并演出,但依旧不成功。不过在结了新仇的同时,也得到了日后十分重要的友谊。

世事难料,也许就在那一部部曲集随波流传到塞纳河的每一个角落时,也许就在布尔乔亚们无意中听到了这位家庭教师在书房中的铮铮琴声后,仿佛一夜间,一个新的克里斯朵夫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在巴黎成功创立了事业,受到全法国乃至欧洲各国的肯定,同时,他也促成了奥利维的婚姻。

他参与了一次革命,被迫流亡瑞士,且永远失去了挚友奥利维。在经历了迷失、悔恨与失控以后,他看见了上帝的力量。在月明星稀与林涛万顷里,音乐家重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真理,遂以更宽广的胸怀与超然的心态投入艺术生涯。

最后,他与曾经的学生、日后的意大利贵族葛拉齐亚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他最后恬静的艺术作品注入力量。至死,他成功促成了奥利维之子乔治与葛拉齐亚之女奥罗拉的婚姻,并始终心平气和地坚守在自己少年时所希望的战线上。

艺术的伟大力量贯穿了全文。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优秀的作品?有人以为,众所周知、雅俗共赏的作品即成功艺术的代表。其实未必。歌者唱《下里巴人》,围观者欣然附和;歌者唱《阳春白雪》,可能问津者寡。这是我们要面对的事实:因为我们以“大多数”为标准衡量其他特殊对象,而从“一般”到“特殊”的差异时常不可思议得大,所以如果我们承认了“杰出”,那也就是否定了平庸。据此说来,“大多数”只能是“大多数”了,大部分通俗的艺术——除了罗琳的《哈利波特》、久石让《天空之城》、迪斯尼《狮子王》之类——基本上都无法符合“少数”的“特殊标准”。

真理未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些“大多数”恐怕只是追随者或是发行量的创造者,他们不可能探究或追寻——这会要他们的命。正因如此,因循守旧不是指陈腐,而是指既无法品味晚霞洒在教堂屋顶上时的庄严壮甜美,更无力创造足以给时代烙下火印的贯日白虹——只会自称是新新人类,与真正的新时代的创造者鱼目混珠。

克里斯多夫的作品被排斥的时间长达十多年;即使成名了,也没有多少真正能理解他的人。

这是有原因的:上帝创造人类,犹如组建一个公司,我们中间有负责烧锅炉的,也有负责设计锅炉的。至于锅炉设计得如何,只有行内人才看得出来。况且,若设计出了柴油机,以烧锅炉为生的工人常常无法明白它的价值,反可能因失业而抗议。可当柴油机安装到每一台机器上后,当年的锅炉工就会面无愧色、一本正经地去操作柴油机,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还大言不惭地诅咒过去的低下生产效率!

这就是克里斯多夫遇到的笑话:当年的敌人一转眼变成了“朋友”;当年被批判的作品如今被捧起来了。更好笑的是,越是曾经凶猛批判的对手,如今是“追随得越紧”。

这又说明了一个问题:纵使在上层社会,也免不了挤满没有灵魂的“大人物”。他们未必比乞丐更高贵,对文化艺术完全没有贡献或创造的。但这些人自有一套本事:他们或有“良好”的血统,或有一张比常人更多发言的嘴,充其量有一颗见风使舵的大脑,于是在同类的帮助下成为了“音乐家”、“文学家”、“批评家”、“公爵”或是“权威”。罗曼罗兰用许多笔墨来描绘“音乐家”和“批评家”的愚蠢低劣:他们不懂艺术,跟当今的小学生一样按着范本、换汤不换药地抄书,同时竖起耳朵听报社经理与贵族们的意见,以便随时随地把“他的和声动听悦耳”改成“他的和声刺耳难听”。而“音乐家”继续写劣质烟一般麻醉国民神经的东西。当然,纯朴的劳动人民会供养这些“艺术权威”的。

当然,纵使一万只乌鸦也是囚禁不住一只凤凰的。

艺术家、科学家,是人类的火炬,上帝的天使,自能从深渊里飞出,两翼便刺破地狱的咽喉。他的光辉照亮大地,你却别奢望追的上他。

艺术、科学与思想,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只有强壮的心灵方能领略它们烈焰般的力量。这不是指诚实、勇敢与否,而是指包容、智慧与坚强。有许多人,如书中的奥利维,外柔内刚,具有伟大的精神,那些弱者无法理解,也就无力抵挡。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向宇宙与中子迈进的时代;21世纪,文化艺术将在全球平台上取得空前的繁荣。可古老的规则无可更改:优胜劣汰。我想:各种艺术、科学与思想,都有它们的价值。艺术与思想,需要庄严的裁决与表彰。创造者的激情与旁观者的包容是文艺之花绽放的土壤。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3)

罗曼・罗兰史诗般展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生命波澜壮阔一生的这本书,多少年来,我总是常读常新,惊异着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博大的爱情和精深的美。

一、约翰・克里斯朵夫特殊的生长土壤

败落了经济的家庭、音乐的灵魂上的薰陶,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生长的沃土。正如鲁迅说的,从繁华坠入困顿,才最能感受人世间的冷暖炎凉。一切灾祸的好处就是,它像一根鞭子,时时抽打着,不允许你闲散。艰难中的亲情,更容易化成束缚肉与灵的责任。倒是一个衣食无忧无牵无挂的人,临到一片空虚的时间,就会毫无依傍,没有强迫他往前走的驱动力,他的前行只是习惯,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到哪儿去。

而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很小的年纪上就要工作。正如伏尔泰说的:“工作免除了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为、一贫如洗”也成长了他一生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性。而人啊,不管一生成就了一些什么,品性就是构建成功质量的原材料。

正在世界观形成的当口,深刻认识了祖父成功的阳光,父亲堕落的阴影。他看出了父亲是给人生打败的,这颗不幸的灵魂,随波逐流放荡不羁地向着“欲壑”滑落,全然没有一点反抗的勇气,最后只得对着虚度的一生哀嚎叹息。呵呵,这个倒霉的父亲,给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不仅是这些,他遗留给儿子的,是天性里的天真和人生最可宝贵的好奇心,这好奇心不会被时间冲淡而是越来越强烈。

正如罗曼・罗兰写的,大半的人一过青春就死掉了,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着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的日子里做的、说的、想的、喜欢的一切,一天天地重复着,而且越来越机械越来越离谱出格。这种天真和好奇,做成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活泼泼的生命力。

祖父“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教育中最危险的部分:骄傲与没落的贵族气,被他母亲的“温良恭俭让”的榜样和舅舅“做个平常的人,做好份内的事”、虔诚、欢乐、安贫乐道的思想影响给克服了。只要我们肯进入到民众深处,我们就有机会遇到他舅舅那样的人,思想、人生的重大话题,在他们那里变得亲切,变成人之常情。而每一个成年人,只要他心里有爱,有游经人生社会的阅历,有足够的聪明,他都有机会成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舅舅那样深刻而亲切的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没有经过系统文化教养,造成了他本质上的纯朴“粗野”、性格上的豪放“不羁”.他不须刻意、花大力气兴许仍不会如意的“反朴归真”,确定了他的平民性,同时音乐的魅力――身为长子有机会耳濡目染祖父的辉煌和艺术,使他早熟,且一陷到底,造就了他思想的丰富多彩。

音乐如禅,正巧是“直击人心,不立文字”的。

二、灵的赞礼

有朋友问我冉阿让的一生幸福吗?(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我说:不!他过得是半个人生,因为他没有拥有友情和爱情,他过的是孤独的一生。而约翰・克里斯朵夫生命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由友谊和爱情充实着的。

友谊和爱情是人类相互吸引先天带了性与灵的色彩,它是灵魂思想甚至肉体最好的营养。罗曼・罗兰用了抒情的笔调写了这段总会给我感动的话:“我有了一个朋友了!……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那是多么甜美啊!”爱情,不过是友情的深化物而已。

童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第一次“呼朋唤伴”是在母亲做“佣人”的女主人家里羞辱地被排斥。加上他过早地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使他奠定了孤独的人生基调,他的每一次交友,在他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少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同几乎一切人一样,异性的朋友总在同性朋友之后。同性朋友的亲昵就带了性“启蒙”的意味,罗曼・罗兰在这本书里,给约翰・克里斯朵夫青少年时代的每一个朋友,在后来都有了一个对应成熟的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最早的朋友是奥多(相对应的是:奥利维,说到这,我在读这本书时,多希望奥利维的姐姐安多纳德能够遇上并爱上约翰・克里斯朵夫!可惜他们擦肩而过!)。奥多身上的女性成份与约翰・克里斯朵夫男子汉气魄的`相互吸引,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性渴望吸收异己品性的表现。

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奥多的友情简直像爱情,他们热烈相拥地作“短途旅行”、一天没见着就相互地写信。约翰・克里斯朵夫热烈地写道:“爱是没有两种方式的……噢,不!的确有两种,一种是把整个身心去爱人家,一种是只把自己浮表的一部分去爱人家――但愿我永远不要害上这种心灵的吝啬病”,全然用的是情书的口吻。

如果说爱情是嫣红,友情就是粉红色的。我也得学罗曼・罗兰的样儿,赞美纯洁的友情――人哪,就像黑暗里赶路的过客,隐忍着孤独的恐惧和落寞的苦闷,怀着相同心思和愿望的人们,因了相互地不认识而防备着、怀疑着,时时还或有不意地碰撞造成了相互的伤害。《牛虻》里蒙泰里尼就这样在亚瑟就面前惨痛地忏悔后,带着滴血的手和破碎的心猝然离世的(哦,也就是亚瑟和琼玛的误会,造成了他们一生的疼痛)。

人,需要相互地联接,因为每一个生命就是一个世界,就是自然界力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天才一半就是因为他能把周围的伟大都吸收过来使自己强健有力的。仔细看了看,隔离人们的,全是人类自己的缺乏自信的自傲和自卑(在我眼中,傲和卑有一样的性质)。

萨皮纳,这个萌动着“性”之芽、“灵”之根的女性,吸引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是她布尔乔亚的清高、对人生之剧无力感情引起的懒洋洋的处世态度和性情上的真诚与纯净。和她对应的,是葛拉齐亚――我也爱这个女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她们完成了一场灵的爱情。在这里,我不由想起一个朋友对这种爱情的定义:纯灵,纯精神的爱,是真爱。世所罕见,它不具有任何欲望和需求,因而超越普通爱的归属、忠诚、承诺、责任,因为它是一种心灵追求,所以没有所谓的背叛,也不会有痛苦。它所以难得,一是它本来就境界高,二是它又要求两个人都具有同样的境界。它的表征是,在扰攘不息的心头始终保持着一片平和。

正如葛拉齐亚说的:“我认为这样更好。我们没有让友谊受到共同生活的考验,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把最纯洁的东西亵渎了,不是更好吗?”难怪王小波说罗曼・罗兰把美写得清清楚楚,这可是人世间的一种大美呢。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4)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

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走在喧嚣的世界里,和很多人交流,但在内心深处,有个地方,却很少为谁打开过。难以打开。如同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一直延伸着,一直凝望着,一直寂寞着,一生一世。但是却根本不需要改变。

是的,不需要改变,在那个角落里,宁静地守候、微笑,就像日升月落,春华秋实,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大自然以其恒久的美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人类的心路历程也在不断地变化中不断地改变,升华。活着的个体,总有其神圣的一面,体现在永远的追求中、奋斗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是挣扎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得到与失去的一生……罗曼罗兰借助主人公为我们描写出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灵历程。

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世界里,无论世事怎样纷纭,他却始终保持着那颗心的渴望和追求,这使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能够达到心灵渴望的高度。理想、爱、壮志、精神,诸多不可或缺的东西,令他的心灵丰富,反映在他的音乐世界里,那就是伟大、辉煌、真诚、美。小说通过刻画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正义和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的顽强的生活意志和斗争精神,给阅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读之,心灵得到震撼。

我喜欢这部著作,我喜欢主人公,我喜欢富有追求的生命,喜欢心灵的丰富与充盈,喜欢真诚、善良、美,喜欢理想、纯洁、伟大……凡是使人类灵魂高尚、充实的精神、情感,同样也会在琐碎的俗世里给我深深的感动,令我神往。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5)

《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一切都是灵动的,一棵树,一株小草,一滴水,一个人,活生生的映在的眼球里,让你不得不抬起头,会发现天空很宽广,全世界那么大,幸福总会在某个地方。

高脱弗烈特对着堕落不堪的克里斯朵夫说:“你得对着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诚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你得想到今天,把你的理论统统丢开。所有的理论,哪怕是关于道德的,都是不好的,愚蠢的,对人有害的。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对每一天都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屈辱它,妨害它的发荣滋长。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你不用焦心,你先看着吧。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你只要跟大地一样,像它那样有耐性就是了。你得虔诚,你得等待。如果你是好的,一切都是顺当的。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么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么为了你不能做到的事情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

哎呀,看着我纠结啊,也许是直击我的弱点吧。在昨天想今天,在今天想明天,这是一种看不见很可怕的恶性循环,说得好听点就是富有想象力,说得不好听就是白痴。

我就是不会珍惜拥有,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流感来了,嘴巴上总说自己想染上流感,然后被隔离,被隔离多好啊,不用上那郁闷无聊之极的课,自己住在一个大房子里,不仅天天白吃白喝,而且每小时都被关注,这等待遇真不是一般的好。哪天自己的真的是得了非流感的感冒后,病菌攻击身体时,发烧啊、峰回路转的鼻涕啊,这时就真的是要死要活的呻吟着:“没病的时候多好啊,可以吃冰激凌,可以辣鸭脖,可以吃麻辣烫,爽死了。”

所以没有病的时候,就不要做贱的诅咒自己要得病,如果你没有健康的体魄,你拿什么资本去多愁善感?你拿什么财富去愤世嫉俗?你拿什么精神去悲春伤秋?所以,趁你有健康的身体的时候,好好学会珍惜眼前的,好好爱惜自己,活出健康,活出美丽。

不要因为一次失恋或是失去,就感到世界末日要来了,把自己当做快死的人,泪如泉涌、捶胸顿足,歇斯底里,世界上比你更悲惨的人大有人在,地球不会因为没有了谁而不转,世界上少你一个不少,多你一个不多。还不如振作吧,过好今天,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一个人快乐的时候,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不要总是想着明天我要做什么什么,明天我要开始怎么怎么样。要为今天说着而活着,把握好今天,用努力、虔诚、耐性过好今天,竭尽所能的做,也许会快乐的多。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6)

《约翰·克里斯朵夫》主要讲了著名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传奇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家庭,但他的父亲,一个酗酒的宫廷提琴手,却因沉醉于杯中物而不思进取,弄的家境越来越贫穷。这时只有他的祖父发现了克里斯朵夫的音乐天赋,并对他加以培养,但祖父却太宠他了,不管克里斯朵夫写的乐曲再不好他也只是一味的夸奖,弄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变得十分自大。但这时他的舅舅却正确引导了他,是他对自己有了自知之明。就这样克里斯朵夫慢慢长大了但他最亲爱的祖父和他酗酒的父亲也死了,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音乐师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但克里斯朵夫十分易怒对任何侮辱他的音乐的人都是拳脚相向,加上人们对他的欺骗和对他音乐的不认可他所有的“饭碗”都丢了不得已他只身去了巴黎那里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不过在那他遇见了他一生的朋友——奥里唯。而这时因为受到曾经爱慕过他的现在已是贵妇人的葛拉齐亚的庇护他也有了些收入,他的音乐也受到人们的认可,他成功了!但奥里唯却因在混乱时为了救一个孩子而不幸身亡,克里斯朵夫为此伤心了好一段时间,但他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并继续开始音乐创作,最终他满意的离开了人世。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涌起了深深的敬佩与自责。是啊,约翰·克里斯朵夫是那样的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和勇于反抗,他遭受了那么多的挫折却从没丧失过目标,丧失过希望,而我只要受到挫折就会退缩,就会失望并且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有时都会以大哭来反抗别人的正确意见,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有些愚蠢,遇到挫折就应该像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直视它并且坦然接受它而且吸取它的教训,这样我们才会进步才会成功。

直视挫折,坦然接受挫折,并战胜挫折,这便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给我的启示。

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7)

轻轻合上书页,吸入一口夹着书香的空气,啊,我要和一个个跳动的小精灵告别了,也得与约翰·克里斯朵夫挥手告别了。合上眼,脑海中还回荡着书中最后一句话:“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贫穷的音乐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公爵的乐师,祖父很早就发现了他非凡的音乐天赋,六岁就被引荐给了公爵并获得赏识,八岁被戏称为“宫廷音乐师”,十一岁成为真正的宫廷音乐师。祖父在他成名后去世了,生活的不幸随之降临,家境早已经败落,父亲嗜酒如命,经常殴打他,在父亲去世后,养家的重担便落在他幼小的肩膀上,童年提前结束了。

青年时期,他桀骜不驯,批评所有看不惯的作品,其中甚至包括大作曲家贝多芬、舒曼的代表作,遭到了所有人的唾弃,失去了公爵的赏识,被革职了,生活不如意让他借酒浇愁,不巧又杀了人,被迫逃亡到法国巴黎。

在巴黎,他也曾被周围的人们所接受,也许是他的性格使然,他认为法国社会肮脏下流、粗俗不堪,并将想法宣之于口时,和德国一样,一幕相同的经历上演,甚至差点被饿死。最后再次因为杀人而逃亡瑞士。

他的一生中没有几个朋友,结识了苏兹老人,但是不久去世了,最好的朋友奥利维在一次“五一”节示威游行中被警察杀死,弟弟们并不亲近,和恋人始终不能在一起。

到了老年,放弃了愤世弃俗的理念,不再批评别人,凭借庞大的乐曲创作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名字广为人知,他回到了巴黎。过了一段时间,当恋人葛拉齐亚的女儿和好友奥利维的儿子结婚后不久,他安详的与世长辞了。

约翰·克里斯朵夫继承了克拉夫脱家族固执、暴躁的脾气,直言不讳的性格,加上对音乐美好的追求,他得罪了数不胜数的人,他在报纸上批评一切他认为是虚伪、造作、浮夸的音乐作品及作者,包括早就被世人认为是伟大的作品,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舒曼的《a小调协奏曲》,自然被社会所抛弃。

我总是想,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人生悲惨吗?应该说是十分悲惨:幼年就经常被酗酒的父亲殴打得遍体鳞伤,很早就承担起养家的重任,生活大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两次因为杀人逃离他乡,三次罗曼史均以悲剧结束,被世人耻笑,好友早逝,生活总是不停的在摧残他的心灵,也许,我想他可能会这样认为:“不,我的人生十分完美,我尝到了人生所有滋味,如了自己所愿。”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人生好似大海,起起伏伏,无人可以预测,总是充满狂风暴雨,最终是风平浪静。也许人生也可以像沙漠,有一望无际让人绝望的沙海,也有充满生机的绿洲;也许人生像一条路,看不见尽头,会有很多分叉,会有很多坎坷,一不小心就可能走上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但是不管如何,我们都要学会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暂时的失意并不可怕,自要不停地前进,终会有美好的未来。

我睁开眼,再次抚摸厚厚的书本,站起身,将它们放回书架,打开窗户,望着天际,阳光灿烂,那里有我的未来。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8)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部传记体小说,是罗曼罗兰艺术水平的最高体现。它规模宏大,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集浪漫主义之大成,创立了传记体小说的典范。的确,与一般小说相比,它更有诗的优美,歌的雄浑。你很难想象,这百万字的长篇,它的艺术水准竟可以保持在一个令诸多文人叹为观止的高度上。与此同时,罗曼罗兰的批评、剖析、谴责的声音,也如洪钟一般在书中回响着。

人们常常以为,浪漫主义艺术家把自己锁在象牙塔里,住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画几幅《圣母加冕》,奏一曲《梁祝》,难道就能从此穿越到大清去了吗?不可能!罗曼罗兰与众多最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一样,他有一颗天父般雄健的心灵与广阔的胸襟。他们创造的唯美的浪漫主义作品,就像火炬,照亮了昏沉的现实,让每一片腐烂的尘埃无处遁逃。

如今,或者说是从古至今,有许多伟大的浪漫主义者,他们从来不“穿越”,也从来不在下午满街走;同样,也有许多人以“艺术”的名义,想偷渡到天堂里去。富于幻想、崇尚自由、回归人性,本都是极好的。但,思想与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以抛弃现实。李白有诗: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他已脱凡尘,遁入仙界,却还是伤痛于洛阳一带叛军的横行、生灵的涂炭。这,是一个真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心灵对于苦难勇敢的凝视与反思。

没有办法,我们需要直面生活,犹如那狂人的双眼;犹如那罗曼罗兰。社会的黑暗――如果有,社会的血迹――如果有,我们要去看、去擦、去治。不要以为艺术与美会因尘俗而消亡。要知道,《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先给全人类最伟大的杰作,而它,描绘的是屠杀与压迫,却激发我们争取生命与正义。

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是因为理性?还是感性?我们争论了那么多年,应该有个结果了。

原来,理性、智慧使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而感性、爱是我们不滥用理性,并使智慧得以永久的存在而不至于消泯的保证。克里斯朵夫虽是一位艺术家,但他继承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诸多先哲们的夙愿:以人为本、自由无价。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得以兴旺壮大。而要达到它们,作为一个艺术家,就要用无悔的狂热与深情去冲破人为或天然的枷锁。

唯有感性,不愿直面现实,那不是艺术,因为那是无根之水;唯有理性,被顾虑铐住手脚,那不是艺术,是空想。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它生自人类社会污浊的,却洗净了我们心中的愚鲁和自私。

    4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