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

|金红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希望这份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优秀6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精选篇1)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代吴敬梓所作,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佳作,鲁迅认为它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书中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刻画了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王冕、范进。

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用放牛赚的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在荷花池边自己学习画荷花。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出名了,好多人来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全都一一回绝了。在他母亲去世后,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因为如果现在的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会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得疯了。面对考试,考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但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当官,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我认为科举考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给了平民一条升官发财的路,坏处是如果一辈子都没考上的话,那就白白浪费了一生。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在阶级分明的古代社会里,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的唯一出路;而在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里,高考并不是我们成功的唯一选择,我们还可以经商、搞发明或者学习一些技艺,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王冕、范进所处的时代,社会制度很落后,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现在社会制度在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很幸福,所以,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精选篇2)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儒林外史》以社会为中心——写秀才、韩院名士、市场细民为中心,客观写实。现在看了还是感叹。

当时我觉得举业高于一切,所以读者死作那些八股文,以为只要有名气,就会高人一等。因此,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陋被反映出来。你看不到80岁才获得冠军的梁浩,白胡子还是“小朋友”的周进。几十年后,他一度获得榜单。范进快乐而疯狂……儒林为了名利,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究不后悔的不止这些?但是当他们获得名誉,真正为人民做事,有多少人是好官呢?金石王辉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公共安全,不是黎民的生计,不是案件的不公正,而是当地的人情,了解当地的特产和各种案件的融合;然后定制了一个头号图书馆,将衙门里的六个房间的书房办公室全部传统起来,询问各种工作的余利,让大家把钱归公。从那以后,衙门里一整天都是一片声音,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人民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战战兢兢。而他自己的信条则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考察他的政绩时,朝廷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第一能员”。但与他们相比,王冕开头出现,中间出现了风四老爹,结尾出现了四大奇人。他们都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统治秩序的普通人。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比。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又为富不仁。严致贡生是横行乡村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到处勒索,没有借钱给别人,而是强迫别人偿还利息;他把云片饼当作贵重药物,威胁船夫,赖掉了几文船钱。严格监督生死后,他强迫嫂子继承二儿子为儿子,以哥哥的身份谋取兄弟财产。他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但这些礼物在我们的乡绅家庭是没有错的”。

这种丑陋也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阶级的堕落和无耻,政治罪恶和社会腐败。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仔细阅读。有时为当时士人名人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有时为贪官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用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是觉日用酬,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精选篇3)

一辈子下来终落得一个骂名,被所有人唾弃、鞭挞。

没有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也一定会知道严监生是吝啬鬼、不知足,他那两根灯芯的故事想必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看看百科词条里对他的描述:“严监生临死前的片段《两茎灯草》还被纳入小学5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依据这篇文章,一般将其解读为‘中国经典的吝啬鬼形象’。在人们心中,他就是这样一个被讽刺的人。

可是谁解其中味。严监生从出场到断气,只有短短一回之长。严监生的出场是被狡猾奸诈的弟弟严贡生拖出场的。严贡生在民间凭着巧言舌辩占了不少便宜被人告上衙门,便离开都城躲避官司。而收拾这个烂摊子的,就是他的弟弟严监生。严监生家家财万贯,是当时的富豪,大手一挥,十九两银子给了府上的人,这案子就摆平了。十九两银子,这要是对一个吝啬鬼来说,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啊!但是书中对严监生应有的“犹豫,踌躇”只字未提,他是不假思索地就掏了腰包。

严监生老婆临终时,交代他不要花太多钱办丧事。话不多说,看原文:“议礼已定,报丧出去。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不必细说。”这是一个吝啬鬼应有的作为吗?绝对不是。假如我是在断章取义,那谁又会在自己老婆身上花费如此之大的功夫,毫不犹豫地花出四五千两银子、耗尽半年时间来办葬礼?一个吝啬鬼只会随便找一个土坑埋了插朵花,这就是事实。事后还为了讨好二位王氏大哥将来能照料家庭,又是大手一挥,一人一百两:“因把小斯都叫出去,开了一张厨,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给二位老舅:‘休嫌轻意。’”有人可能觉得,严监生是不是在虚伪呢?不是。虚伪表现在面子上,而严监生对待这些事的态度,周周到到,不怀私心,没有人会虚伪到这种程度。

严监生阔不阔?阔。可是他对于自己,又不阔。

他自己纵腰缠万贯,却连块猪肉也舍不得买;即使有千金万银,也还是不忍心看那燃烧的两根灯芯。严监生的缺点就在,他舍不得对自己好一点。他无私地对别人好,但就是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的那一点金钱。平时舍不得吃猪肉,生病了还舍不得吃人参。

可惜,为善的不见得福寿安康,为恶的也没有必遭天谴,严监生死后,唯一的儿子也因天花不幸夭折,续弦的赵氏原本想要过继长房的侄子,却反被长房的严贡生仗着长房长子的身份夺去了家产,严监生一辈子受制于长房,即便是临死之际挑取了一根灯芯,也没能让自家的孤儿寡母摆脱这一命运。吴敬梓先生让严监生在临死之际挑去那一根灯芯,所描绘的或许并不是一个吝啬至死的守财奴,而是一个被宗族礼法压制了一生的可怜人最后的反击。可惜,一切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

其实在严监生心中,最重要的是家庭。他受着大房(哥哥)的气,出手却不吝啬;他亦可以为了老婆孩子赴汤蹈火,可惜这个社会上太多太多事情逼迫着他只能用金钱解决。赵氏(后妻)劝他道:“你心里不自在,家务事就丢开了罢。”他说道:“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哪个?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我真心佩服严监生在家庭面前的处世能力,他上能对付的了官府,中能讨喜好大哥大舅,下又不忘了作为家里顶梁柱的本分做家务。这是他对家庭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他命令着自己需要对身边人负责,不只是把社会上的人哄得稳稳当当。

我看到严监生就这么咽气的时候,心里怅然若失,这是我读《儒林外史》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大的感触。虽是虚构人物,几百年来也背着沉重的舆论枷锁,难以翻身。细细品味这个角色,感受到的是无力与遗憾。

现在,我想为严监生“翻案”。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精选篇4)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断衰败和自己的挥霍,家况成下降态势。在这一路上,他目睹了许多从士林上层到贫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饱尝了世间的辛酸和炎凉。他被视为游戏人生的败家子。但是他始终保留着一颗充满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后的20年世间写成。这部看似充满戏言的描写世间丑态的书,其实怀着改良世界的用心。虽然改良社会的想法最终破灭了,但是书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个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官场、士林之间的腐败和丑恶,鞭挞了世间的不平和官员的丑陋行径,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鲁迅称作一部“伟大”的书。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无论是贪赃枉法的官员、迂腐的秀才、不知廉耻的社会蛀虫、行为特异的民间人士,还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画得充满个性色彩,并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个性刻画,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因为一朝中举而发疯发狂的可笑的范进,还是从一个朴实青年变为衣冠禽兽的匡超人,还是让女儿殉节又失声哭泣的穷秀才王玉辉,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员,在吴敬梓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记录了当时世间的种.种令人震惊的丑恶和腐败,也预示着清政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衰败和罪恶。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时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后,逐渐以八股文等束缚人的思想,科举成为了统治者禁锢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抛弃了儒家“修身治国”的高远理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发财。时间长了,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的蛀虫。人的思想渐渐地被异化。从先秦以来,学术界和有志分子就积极探索人生宇宙真谛、在魏晋时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寻世间的公理,唐时代为国建功立业的高歌激昂,这些,无不闪烁着积极的为国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时代,中国闭关锁国,在西方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反而进一步加强。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八股制的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文化人思维的最好武器。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知识的熏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进的人产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会上这样的丑恶姿态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个清醒的眼光为我们记录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清。之所以落后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个千年大国,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国,几乎灭国,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跟明清几代的黑暗历史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录像带,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揭示了中国落后衰败的答案,其资料和批判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败陋。但是也有少数的有些许清醒意识的人存在。比如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些许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在封建统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人,却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这一片颠倒荒.唐的丑恶社会中,也有一些点滴的良知,这些良知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珍贵让人唏嘘啊。

在那个年代,吴敬梓也曾寻找过解决的出路,他曾经寄希望于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终破灭了。究竟什么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留给了近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文化的兴衰、民族的血脉,一代代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终于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的方式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离吴敬梓那个年代已经很远,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强国兴民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界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爱国的热诚,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是抱有这样一份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写了这部经典的书。社会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记住这一点,为国做贡献不是一句空话。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精选篇5)

吴敬梓以笔为剑,以辛辣的语句,割开了光鲜的外衣,揭露清代腐朽的科举制度背后的黑暗,一副清代官员文人追名逐利的社会真实写照,随着他的笔锋,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疯子范进”。穷困潦倒的范进一朝中举,本是让人开心的事,谁知范进竟然疯了,向来对他非打即骂的胡屠夫一改态度,毕恭毕敬,更是供奉范进为天上的文曲星,可见市侩之徒见风使舵的小人之心,也可见社会对官员极度崇尚的不良风气。与之相似的还有老童生周进、忠实的八股迷马静、贪官污吏汤奉。

会有人为这一类人辩解,把所有的错误归根于社会的黑暗,然而在这样扭曲的环境下,依然有人坚持自我,洁身自好,王冕便是这样的人物。他出身贫寒,七岁失去父亲,与大多数文人一样,也希望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人生。他将东家给的点心钱留着买书,自学绘画,卖画贴补家用,孝顺母亲。但与其他文人不同的,他性格孤傲,蔑视权贵,朝廷征聘他做官,他便逃去会稽山隐居。

“儒林”的本意为儒家学者之群,精通文学,才华横溢的学士们的圈子。然而在吴敬梓的笔下“儒林”成了功名利禄的追求者,官僚主义的崇尚者的集合。他们在资本的欲望下丑态百出,寒窗苦读只为做官显贵,社会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思想的毒害下,精神道德败坏,文化教育腐朽糜烂。这样的社会,谈何进步?谈何发展?有的只是一群以才子自称,迂腐而愚昧的上位者卖弄着他们不值一提的四书五经八股,把百姓推到水深火热之中,自己则于奢靡享乐间迎来朝代的灭亡。

虽说小说写于八股取士科举时期,但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依然有着警示作用。书本给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读书为了什么?”在当今社会下,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都市才会有美好的前程,体面的工作,富裕的生活,确实也是人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有人坚信“读书无用论”,便是认为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用处,对于未来没有帮助,而消极地对待读书。我认为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没个人都需要通过学习来充实生命,体现价值。而读书绝对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如王冕,勤奋读书,最后却放弃朝廷征用隐居,他反对八股反对科举,追求真正的学问,而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又何尝不多呢。

在_的今天,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优秀的革命先辈们。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学成后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待遇回国做出贡献,让中国在军事上也能抬起头;优秀的领袖周恩来,有着极高的知识水平,却甘于居于简陋的房屋中,苦苦探寻着中国共产党的出路,中华民族的出路;伟大的主席,自学军事政治在无数的战役和险阻中扭转局势,一步步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强大。他们并不是一帆风顺走来的,他们淋过雨,所以愿意为我们后辈撑开一把伞,我们正是活在他们的伞下,才得以不被枪林弹雨击伤。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优秀的中华儿女。我们弯腰,只为了努力向上攀爬;我们低头,只为了从书本中汲取力量;我们咬牙,为的是在世界的赛道上奋起冲刺追逐;我们回首,为的是感恩先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问现在的我,读书是为了什么,我便有了答案“吾辈必当勤勉,持书仗剑耀中华”,耀中华。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1000字(精选篇6)

《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以夸张辛辣的手法描写了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的不同心态,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穷极一生只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飞黄腾达,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作者吴敬梓出自书香世家,本来是极其相信科举制的,但死板木讷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经历让他渐渐失望,原来所谓的科举制只是帮助读书人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腐败不堪,到了晚年,吴敬梓从绝望走向清醒,写出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通过辛辣的讽刺,以笔为刀,刻画了一系列丑恶的人物。如范进,从黑发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终于他中举了,却又因为过度兴奋“痰迷心窍”发疯,丑态百出。如匡超人,他原来孝顺勤快,是个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淳朴青年,但在疯狂追逐名利富贵的世风和腐朽科举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甚至停妻再娶,渐渐从一个老实淳朴的青年变成不择手段的势利小人。但在讽刺之余,吴敬梓还包含了对灰暗社会的期望,如开篇描写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洁傲岸的情操,官府让他当官,他却躲了起来,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再比如“散尽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轻财仗义,不满八股取士制度,不愿受封建礼教的约束。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唐代发展到巅峰,到明清时渐渐衰落,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维系了传统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儒林外传》里的封建社会的科举制荼毒着文人的心灵,而现代的应试教育又何尝不是呢? “这个星期的作文是《让我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班一片哀嚎,我咬着笔头苦恼不已,上次我已经写了妈妈送我去医院,上上次我写了下雨天时同桌和我一起撑伞,上上上次是成绩不好老师鼓励我,这回我该写些什么呢?“这个题目都出了多少次了?老师也不出些别的,我直接上网抄算了。”同桌抱怨道。我默默叹气,不语。“今天我们来上《古诗三首》,大家一定要背好,考试肯定会考的。”一听见“背”我就烦了,干巴巴的古诗意思更让我无心听下去。写作文是为了考试,学古诗也是为了考试,那么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往往存在着弊端,而现在的中国教育界还处于转型阶段,一方面,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天性和潜力;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不一定能得高分考上名牌大学,教育界也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而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争吵,要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取长补短,让“教改”的春风吹遍中国的每个角落,不让“吃人”的封建制度再次出现!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我们以史为鉴,不故作目傲清高,也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明白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

    44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