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后感

|春林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爱的教育》读后感,希望这份《爱的教育》读后感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爱的教育》读后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1)

读了《爱的教育》我的感触很深,它是由著名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共有十卷,100个小故事,每一篇小故事都让人回味无穷。其中一则故事《千里寻母记》让我记忆犹新。

它讲述的是很多年前,一个13岁的热那亚男孩,为了寻找他的妈妈,独自一个人从热那亚去往美洲,他走了6000里路,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他首先持续航行了27天,到达了罗萨特斯大街,没找到自己妈妈。听一个年轻的女孩说,他妈妈跟随主人搬到了另一个叫科特华的城市去了,他又走了好几百里到达了科特华,有一位老人对他说,他们已经搬到图科曼去了。马尔可灰心极了,绝望地说:“我注定找不到妈妈了!”老人非常同情他,帮他找了一个人,带他去了图克曼,走了25天,他终于到达了图科曼。他的母亲在离开布宜诺艾利斯的时候,医生就发现她的身体内长了一个肿瘤,医生劝她接受手术治疗。她妈妈因为离家很远,以为这一辈子看不到家里的人了,就不愿意动手术。当他的妈妈看到了一个像幽灵一样——衣衫褴褛的马尔可站在门口时,突然,她尖叫一声,一下子坐了起来,双手抱头,满脸不敢置信的,紧紧地把马尔可搂在怀里。然后她转过头去,对医生说“快!医生!快做手术吧!我改变主意了!我要治病!”最后医生治好了妈妈的病。

当我重重地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马尔可那高大勇敢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决心向他学习,做一个能克服一切困难的,了不起的人物……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2)

《爱的教育》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经久不衰的名着,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以下是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

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加强精神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3)

我看过一本书,叫《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小说以一个学龄前男孩思里克的眼光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习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善待同学及所有的人。

我看书有个习惯,喜欢从前言细细地看,因为每篇文章的前言里,都凝聚着作者或者译者的精华和心血,从前言内容里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重要信息。《爱的教育》这本书是儿子在5岁生日的时候,特意从书店里购买的,直到现在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每当读到“这本译著则是首次从意大利文直接翻译的全本,遵从了原文的目录和段落”时我异常兴奋。“名著”的头衔领着我一路读下去,这一读连自己都记不清读了多少遍。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讲的是四年级小学生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卡隆这位学生。

卡隆他是一位火车司机的儿子,他上课很认真,不讲话也不笑,甚至动也不动一下。卡隆待人很好,只要别人请求他帮助,无论是什么学习用品他都会借。另外他还是一个喜欢助人为乐的学生,每当有同学受到别人的欺负时,他总是挺身而出。

柯亚蒂一边忙着扛木柴,一边见缝插针地复习功课,替父母在背后垫好枕头,整理好被子,学着煮咖啡,照顾生病的妈妈,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她是那么的开朗乐观。我的心感动了,眼睛湿润了,这是一颗多么善意的小童心呀!柯亚蒂所做的一切,在现在生活中,哪些孩子能做到?想想上五年级的儿子,差距太大了。每次在他做完作业后,我就让他看一看,读一读这本书,希望他能够从书中懂得一些基本的为人之道。

记得一次周末,我看儿子在做作业,就又把《爱的教育》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在看到书中一段落,学奈利的母亲在校长办公室里激动的抱着卡罗内的双肩,要找礼物送给卡罗内的时候,泪水又打湿了我的双眼,我能体会到一个母亲对自己那驼背,瘦小的儿子在学校生活的担心、忧虑和对保护儿子的卡罗内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我流的是做母亲的泪。做作业的儿子看到我流泪,奶声奶气地问:“妈妈谁又惹你生气了,告诉我我一定帮你出气。”听到儿子这幼稚的话之后,我擦泪回答道:“没事,妈妈是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等你长大了会明白的。”

读《爱的教育》有一种融融的爱意。书中几乎涉及到了人世间所有高尚的爱、博大的爱。所有的爱内容都不空洞,都是生动丰富的,都融入了现实生活的,是看得见摸得找的,感受得到的。期待着爱的教育,我坚信作为一个母亲,我能让儿子的童心走进一个充满阳光、爱意的心灵。乐于助人的女孩子们值得我们学习,这是我对这个故事难以忘记的原因。

《爱的教育》读后感【5篇】优秀范文相关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4)

我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反映了同学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校园生活。书文字简单朴实,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却让人感动不已。

在五月的日记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书中讲到了意大利13岁的马可尔的父母因欠外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阿根廷首都布宜洛斯艾利斯当佣人。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系。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思念妈妈都想出病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他一定能成功。准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已失去生存希望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妈妈被救了,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差不多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有时发生一点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会、学校,或者在家庭,关心和帮助是不能缺少的。当你生病的时候,你需要关心和帮助。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你更需要关心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能用事实证明一切。这本书不但让我感受到了爱,还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每当我做错事的时候,只要想到书上舅舅的教育,我就能控制住自己,知错就改。我从这本书中深深地感受到:人们多么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啊!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爱,那这个世界将变得冷酷无情;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份爱,那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爱的教育》真的是一本人生必读的经典,大家都看看吧!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5)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著的经典儿童读物)时说过的一段话。教育的爱,从广义上说,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爱事业。从狭义上说,就是爱自己、爱学生、爱老师、爱学校。这种具体到一点一线一面的教育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爱自己”,不论从谁的角度来说都是自尊自强,有向上之心的表现。“爱学生”,是每个老师教育之本,俗话说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的孩子。这恰恰是师爱最有力的表达。“爱老师”,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他们不仅有得还得有施,这里的施是指对老师的尊敬与关爱。“爱学校”,学校是教育场所,保护学校的气韵不被污俗所侵,学生才能得到好的教育。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他提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还认为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

《地球上的星星》是印度教育电影,讲述了一个八岁小男孩伊桑富于幻想却伴有学习障碍,这不是成人所关注的成绩和排名。当他惹出无数个麻烦后,被送到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他必须应对额外的与家庭分离的创伤。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库巴突如其来,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传统教学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尼库巴发现伊桑并不快乐并找到原因,他发现伊桑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尼库巴对伊桑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桑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也许影片要诠释的正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看过的人一定又觉得,似乎所表达的又不止这么多。

国内外对于以爱和教育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它们所想表达的内涵无非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作品背景下,教育存在各方面的缺失,家庭、学校、教育工作者等没有用爱来教育孩子,从而影响孩子成长。相反的,若是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是物质还有心灵),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一样很优秀。

对于“爱”的剖析,我认为教师的爱是严格的爱,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光爱不严,师生之间打成一片,影响教师最基本的形象,学生会对老师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 这样,良好的班风无法形成。 严是指 “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厉”意味着老师态度的强硬、 武断和偏执,会使孩子产生惧怕、 退缩等不良心理。严是指“严而有格” 。“格”就是范围、分寸。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要有分寸。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 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 教师的爱是宽容的爱,理性与感性统一的爱。

“教育”,一直是个庄重的字眼,“教师”是教育的直接传播者和执行者,“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灵魂,“师爱”则是进行教育的原动力。三尺讲台不言累,一分一秒倾爱心。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应该永不放弃。让教育与爱同行,苦并快乐着!

    3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