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生读后感

|瑞霞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老子学生读后感,希望这份老子学生读后感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老子学生读后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老子学生读后感篇1

门头沟师范毕业的我,早就苛求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但二十多年来却不断没有读成,直到我们新中的读书沙龙成立后,我的夙愿才美梦成真。

当我第一次翻开陈鼓应著的《老子注释及评介》这本书时,我被出版序中的一段话深深地吸收了:“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怀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希冀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与“道”的自然性;消弭战争的祸患;扬弃朴素的生活,引导人们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读完作者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么积极入世、关怀民众的老子呀,这哪里有消极出世影迹。所以从那一天起,我爱上了老子的《道德经》,固然书中有许多难认的繁体字,固然今年工作与家庭的担负很重,但我仍然对它爱不释手,不只读书沙龙的活动从未缺席,而且准备上好的笔记本,将每一章节誊写背诵;以至在节假日,外出骑游时也随身背上它,在新建的观景台上,河南的云台山上,河北的梨花峰上,我都高声诵读过它。

屡次学习诵读后,我的出一个结论:《道德经》确是一部好书,仅仅半年的学习就给了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自然”“无为”的思想影响了我的教育教学观。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之尊,得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但是不敢为。”

这几则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自然”。“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以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的情状去开展,不用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强力限制它。由于事物自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在它的潜在性和可能性面前,我们人类是不能够强作妄为的。

“自然”“无为”这一朴素的哲学观念提得多好呀,又是多么的顺应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生命体,有着本身的潜在性和可能性,我们做教员的只能在别人生重要的学习阶段巧妙地引领他,而不是强作妄为地压制他,驯化他,将千百学生如机床普通消费成一模一样的机器零件。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曾经将它精简地提炼为4个字:“自然”“无为”,可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却经常在冗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它迷失,做出种种不论童性,不顾个性,以至丧失理性的愚笨举措。基于此,在我被冗杂的工作搞得临事而迷时,在我被学生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时,我总不忘读一读、背一背《道德经》中那几句“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整天”以此来警示本人“自然”“无为”才是正道,耐心妄为只会坏事。

其次,它“虚”“静”的观念也影响了我的生活。

“致虚极,守静笃”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整天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生活在战争纷乱的战国时期的老子,面对不时涌现的战争、亲离子失的社会场面,他提出了“虚”“静”的观念,他以为万物的本源是“虚”“静”的状态,它不只主张为政应求喧嚣,个人的生活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在忙碌中能静下心来,在耐心中稳定本人。

反观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钱权”似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独一的目的,大家每天都在围着它们团团转,小孩子为了未来能挣到更多的钱权而苦读,成人们为了在人前夸耀本人具有的钱权而苦营,老人们为了给儿孙和本人的养老留下更多的钱权而苦熬,好一派钱权为磨盘,众人为了个人的钱权而不停地拉磨、扬尘的场景呀!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间,我们真的应该“虚”一下,“静”一下了。所以,在这个暑假里,我抛下了家务、学习和工作,骑上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历时几十个小时,单独一个人骑行了两百公里。当我一个人在暑热未退的八月,骑行在109国道上,享用着那难得的孤寂中的喧嚣与虚致时,似乎身心伸展到了无限的大,无限的轻松,也霎时明白了:多欲的世界里,我们更应求喧嚣。“虚”“静”中才有自我的空间,随之“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就脱口而出,语虽未惊扰路旁枝丫上的婉转啼鸣的小鸟,却聩动了我的心灵与灵魂。

真心感激新中的读书沙龙,是你让我有了这样一个静心读书的时机,亦真心感激两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是你让我以届不惑之年的女人真正不惑。

老子学生读后感篇2

断断续续,把白云先生的《老子之道》一书读完了。至道学宫中解读的《道德经》更偏重于文字的解读,可作入门之用,而出版的《老子之道》一书对《道德经》的解读,则更加的深入。读完后的感觉是,老子《道德经》通篇,都是围绕着“去人复天”四个字来展开论述的。

天,天之道。人,人之道。去人复天,就是要去人道,复天道。凡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都是指不要为人之道,所说的有为,都是指要为天之道。

什么是天之道呢?万物皆为一道所生,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虽然天下万物皆为道所生,万物的生长收藏也皆为天道使之然,但天道从不将天下据为己有,万物只是循天道自然而然的生活,本自然。

老子所推崇的时代,是上古三皇时期,天人未分,万物与我为一,天下是天的天下,而不是人的天下。人与天地和谐并存,没有人之道的奇技淫巧。人人天德足全,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说的德,是天之德,而非人之德。婴儿刚生下来时,天德足全,而随着后世丧道,伪诈四起,婴儿慢慢的长大,被社会的尔虞我诈玷污,天德之缺,人德之厚,不复赤子之心。

什么是人之道呢?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奇欲。人都有欲望,这很正常。但人的欲望也分正欲和奇欲。吃饭,睡觉,结婚,生子,这都是人的正欲,天道使之然,符合天道的人欲,都是正欲。不符合天道的欲望,就是人之奇欲。

日月山川,树木花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经很美了,但人却喜欢追求高楼大厦,钢筋水泥。鸟语虫鸣,高山流水,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已经很动听了,但人却喜欢追逐摇滚打击,听觉刺激。新鲜食材本身已经很美味了,但人却制作各种添加剂,调料,追逐味觉刺激。

有吃有喝有钱,人们本身已经很富足了,但却还是不满足,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金银软细,难得之货。随着欲望一步步升级,花样越来越多。普通之物已经无法带来更多刺激,于是飚车,蹦极,吸毒。本来男女之情天作之合,非要搞人兽恋,同性恋,搞丁克。本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要熬夜作死。

人在奇欲的路上是没有尽头的,奇欲非天道使之然,而是人之道所使,既非天道,故不足,不足,就会争,有争就会斗,有斗则有兵,最终走向天下大乱,这是一条不归路,最终的方向只能是一个,毁灭。一己之身失道则毁身,一家之身失道则败家,一国之身失道则亡国。

人人都想要难得之货,为了避免走向毁灭,于是人为的发明了礼。儒家之礼来救场,就是让人们行合于礼,大家不要争,不要抢,以免兵戈相见。礼非天之道,而为人之道,你可以定你的礼,我也可以定我的礼,凭什么要听你的。于是就有了伪诈,有人守礼,就会有人不守礼。

这时候法家应运而生来救场,对于不守礼之人,以法律的名义惩治他。但问题是,法为人之法,非天之法,天生天杀,变成了人生人杀,谁来确保人之法的正统性,正义性?你可以定你的法,我也可以定我的法,凭什么要听你的。最后还是要以暴力一较高下,血流成河。问题是,今天你能打赢我,明天你没了,换了新人,又会有新的法律。况且世间之事层出不穷,以有限之法律,永远无法约束无限之世事,最后只能沦为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混乱地步。

可见,随着天下失道,人们在人之道的路上是没有尽头的,失道而后礼,失礼而后法。礼法皆为人之道,皆为人言,人言,皆不足以成为判准,只有天之道,才能成为恒久的,不变的,唯一的判准,因为天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人是如何走向一步步的失道之路的呢?在于最关键的第一步,见可欲。如何才能去人复天,让人们重返天道的怀抱,避免走向毁灭呢?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失道,正是因为人之奇欲丛生,只有禁绝人之奇欲,人民才能重新变得淳朴,天下才能避免在人之道的路上走向毁灭。

有人说,现在不是过的好好的嘛,怎么说人之道会让人走向毁灭呢?其实我们人类一直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境地,在人之奇欲的追逐之路上,得不到就骗,骗不到就抢,抢不到就打,原子弹氢弹可以让地球毁灭无数次,人类随时面临着灭绝,自己把自己毁灭,恐怕是这个星球上最可笑又可悲之事。

反者道之动。随着大道丧,人们往而不反,在以人灭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停不下来。为什么停不下来呢?因为这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你今天发明刀,我明天就发明枪,发明炮,人人自危而没有安全感,直到有了原子弹,大家发现再打下去,都得死,才有了一时的表面平静。越是平静,越是说明暗流涌动,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灭绝,堪称奇迹。

怎么让大家都放下刀枪呢?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谁都不敢先放。蛮夷根本不懂天道,只知积人道之厚,指望它们放下刀枪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华夏以战止战,以天道的名义,克人之道,让天道之光普照天下。到了那时,才有可能谈复归于天道。这也是为什么老子一直在讲用兵之道的原因。

去法以复礼,去礼以复道,这是一条漫长的去人复天之路。

老子学生读后感篇3

读《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无我的自然空灵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静里蕴含无限玄机。或许,没有读《老子》之前,我对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历史课本上——“无为而治,消极避世”。

在花费了颇长时间研读之后,掩卷之余,不免为自己先前那狭隘片面的肤浅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伟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澜不惊,但体察其深处,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隐幽的忧郁和痛苦之情。读罢此书,我能深深地、切实地感受老子也是热爱人世,关心人世的。与孔子采取的积极入仕以推行仁义不同,老子另辟蹊径,探究人与自然,人与道法,人与天地的内在关联,极力使人道符合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客观规律来求得自己的理想社会。唉!可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样,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圣人所重视。那怎么办呢?孔子选择了著书立说,论诗书,授弟子;而飘逸的老子,没有了俗世的羁绊,选择了更富历史传奇性的方式——夕阳古道,羸弱青牛,函谷关口,飘然而逝。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好比人的舌头和人的牙齿——当你老了的时候,坚硬的牙齿都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却依然存在。“柔能克刚”,这个现实的规律被老子三言两语揭示出来。又及五十八章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正在里面躲藏),这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提到的唯物辩证法的具体阐释,看似矛盾的“幸福”和“灾祸”,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环境,却能相互地转换,或者说和谐地共处。行文至此,让我想到了“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其非福耶?焉知其非祸耶?老子是浪漫的。除却对现实的讨论,《老子》里不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例如第四章、第二十五章里对“道”的描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母”(有一物体,混然而不可分,在天地形成之前即已产生。它寂静而无声,空虚而无形!是唯一的存在,永远不会变更。它循环运行,永无止怠,可以作为天地的命根)。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民族性的浪漫则可以体现在文学上,而老子的道家哲学恰恰开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从“道”的解释,开始,浪漫延续在《老子》的字里行间,延续在屈平的《离骚》、《天问》,延续在太白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老子又是孤独的。老子希望天子能循天道,修玄德,不要过分追求盈满。

他认为虚静而不盈满的君主才能有所作为,功用才永不衰竭。他还主张人们都效法那泽被万物却“不争”的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且,君主还要做到“不争”,即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争,还体现在不以武力、兵强而争于天下,故而底层的劳动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过上太平的日子。老子完全是出于一种古代的人道主义,从体恤劳动人民的角度出发。然而,老子的主张、理想已经不可能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认同、容纳。试想,在那一个打着“尊王攘夷”幌子的春秋时期,“家天下”名存实亡,礼崩而乐坏,兼并土地,掠夺财产才是各诸侯热衷干的事,哪个朝廷还会听得见一个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话呢?回到氏族社会?无为?开什么玩笑!可以想象,道不行的老聃是凄怆的、隐忧而痛苦的!所以,就有了函谷关口,老聃的青牛孤独的身影。

虽然,老子的抱负在那个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不得实施,但《老子》里很多修身的经验我们却可以借鉴。比如我们应当像天地那样自然地、无所偏私地普爱万物;比如不要有心的追求作为,有心便会“妄作”;又如,为人处世,我们应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虽然我们不能像圣人那样“被褐怀玉”,“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廉而不刿”,但是基本的道德行径,我们还是能明白并实践的。

读《老子》,不能不提到“道”。“道”是什么呢?根据老子所说,这个“道”是万物之本原,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天地万物更是人类所应遵循所应效法的最高准则和典范。“道”效法自然,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之永恒规律,不会有任何改易变化;它虚寂幽玄,但功用却永无穷竭;它混沌素朴,和光同尘,顾伟天地万物之宗;只知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却不知它究竟由何而有。我想,或许“道”是不存在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或许,“道”是无形无状的,又是充塞宇宙的。或许,“道”就在我们心中……

老子学生读后感篇4

在工作之余,翻看汪大海、胡卫红编著的《跟老子学无为领导跟孔子学有为管理》拜读此书让我跟随汪大海的脚步走近老子的道家学。学完整个上篇,在感受到了思想家老子的聪明、睿智,被他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所折服。叹服之余,我不禁把老子思想与自己的组长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联系起来,进行了思考。得到一些启示,写出来以与老师交流、探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你所说的规律既是规律,也不是规律。还可以进一步表述为:你可以运用你掌握的规律,但不可执迷于你掌握的规律。

“名可名,非常名”,书上虽没有直接解释,我认为:规律可以说清,可以说明白,但又不完全说明白。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你不说它也存在天地之间,你掌握它,描述它应用它,他就能成为万物的根源。

规律存在于实践一切事物之中,以人类的有限的智慧,不可能全然掌握,但我们仍然要利用自己的有限智能,尽可能掌握并利用它。作为年级组组长和班主任:将如何去掌握和利用规律呢,老子给我指出了道路:经验交感。组员们之间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家长交流、学生和家长的交流、家长和家长的交流。只要都充分的交流一切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

老子学生读后感篇5

感谢甘肃张掖的祁振宸老师来苏州上开发光体时推荐的《德道经》,让我有机会通过熊春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导,简单正确。

3月底从北京德慧智邮购了部分书籍,前面几天读《慧性图文思维教育》,意识到诵的重要性。4月1日开始每天清晨6点在小区河边读大本简体带拼音的《德道经》,从头读到尾刚好一个小时。出门前将小丫读诵的《德道经》CD放入机器里,让孩子在它的背景中醒来。

不到一个星期,九岁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学习做饭菜,说自己学会了以后妈妈如果不空或不想做饭时他就可以为大家做。在与外人接触时也越来越变得彬彬有礼,愿意主动招呼。他向我们提的问题也充满哲理。比如:钱物和人哪个重要?世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大人为何喜欢追究过去、争来争去、自己都没有做好却喜欢指责批评小孩子?这些问题其实在德道经中都有答案。大人学习读诵,孩子在无为中即获得。这不得不让我们惊叹经典的力量。读到《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一书第三章第五节熊春锦先生讲述汉字是道德文化的记录时,萌发了学习繁体字的决心(过去曾不解先生王彦赟在追求效率速度的现今社会为何还坚持写繁体字,现在通过学习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前瞻性,才终于豁然开朗对他心生敬意),便立即换简体版为熊春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经》繁体竖版。

身边喜欢读书的年轻姑娘姬晓晨花了两天时间抄写完繁体竖版的《老子德道经》后与我分享,说开始抄写德篇时很费力,坚持抄完到道篇时就变得出奇的顺利。不知她的这一体验是否可证明了要得道定要先修德以及熊春锦先生校注时恢复《德篇》放前《道篇》置后还《老子德道经》原貌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我在开始大声读诵时也有和晓晨类似的体验。4月9日读到附在《老子德道经》一书后的《经典诵读心诀》,立即改变之前没有目标的盲读,而是在练习完开发光体课程所学的七个能量之后,借着全身在光的沐浴时观想老子与自己融合再读,发现诵读变得更加轻松,明显感应到声音的共鸣。再将自己诵读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与熊春锦先生的校注对照(前面仅读繁体经—文并没有看注释),发现不谋而合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或许这就是频率接近后能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吧。今天早上在平江客栈禅修和儒教两房外的花园里读时,右小腿前面开始有阵阵热流。声音的启动结合观想能产生更大的能量共振,这是与由杨子军、郑锦燕导师传授的起源于美国欧林的开发光体课程原理殊途同归。看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在很早就都已经发现宇宙能量的秘密。这两位华人心灵导师能将美国的开发光体课程教导传授得比起源中心还要成功,这其中一定得益于导师从小对国学经典的学与实践四年前在上海锦燕导师曾说过她这辈子离开之前要完成的三件事:

一、创办掌上明珠学苑,

二、讲道德经还此经之真貌,

三、传讲龙华经。

不断调整改变自己到自然的状态,依照经典或上师引导去乐行,就能掌握简单诀窍获得宇宙大能。

在十一天的时间中虽然仅凭自以为然的方式在读《德道经》,也很清楚继续下去的收获定会更多,终因无法等待忍不住内心的冲动写下上述初读的心得,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诵读经典、为人格播下积极正面的种子为命运收割成功富裕的果实,为全国各地不断在身体力行推广德慧智的经销商们喝彩。相信有越来越多家庭的诵读,中国的国学道德之光定会在全世界绽放。要提醒大家的是,万法归一,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这需要在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前提下开放、积极、脚踏实地去发现,切忌死搬硬套、东施效颦让自己失去自由,徒生烦恼而误解经典归罪上师。

感谢一直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传播国(医)学文化的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将自己的智慧凝结成清明正义的文字、简单生动的图表,竭力还经典之原貌,让一直在迷茫甚至错误中等待的人能重新认识老子,吸收《德道经》中的精华,做道德的修真者。推荐有信心的朋友读上的熊春锦先生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浅论道德救世,定会受益匪浅。

    23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