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冰倩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我与地坛读后感,希望这份我与地坛读后感优秀7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我与地坛读后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1

《我与地坛》讲述的是史铁生在失去双腿后摇着轮椅在地坛中不断思考的结晶。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人从缚蛹到成蝶的过程,是一个人从死走向生的过程。那么,史铁生的生与死是如何的呢?又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样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我与地坛》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史铁生的死与史铁生的生。所讲的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史铁生经历过死一般的痛苦,和在寻死的漩涡不断挣扎的过程。在因病行走艰难而即将进入北京友谊医院时,史铁生曾在医院门前有着这样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只言片语,却可以窥见史铁生在清楚自己可能面对无法预料的疾病前,宁可直接赴死,不愿活着残缺。基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史铁生此时对于未知的孰好孰坏的未来抱有怎样的悲观态度,以及正经受着悲观给自己所带来的折磨与煎熬。很不幸,上天似乎要给史铁生持续的苦痛。在风华正茂的二十一岁,史铁生失去了双腿,因此陷入了夜的黑暗。而后,史铁生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在这段时间,史铁生几乎每天都要去离家不远的地坛,在那儿,史铁生咒怨这世事的不公,生起无数次的赴死的念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甚至于说出“我一连几小时想着关于死的事。”而这足见,史铁生寻死的念头已经成熟,或许在某一瞬间,他已经有详细的死亡计划。史铁生似乎真的要诀别这个世上了。

可史铁生并不愿意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选择在思考死的问题后,思索起生的意义。“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一刻,史铁生参透了死生的哲学,他不再紧紧抓住死的问题不放,而是释怀。他已经明白,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纠结于此是耗费功夫。于是,史铁生决定“活着试试看”,因此在经历了众多苦难后,史铁生开始寻找生的意义。而写作,便是他从一而终喜爱的事情,“写作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写作。”史铁生将他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写了出来,也是将过去与现在的自己写了出来。经过炼狱般的思考终于绽放出最美的光彩。有些人死后方生,史铁生的时代终于到来。也正是在这个将自己融进文字的过程中,史铁生更进一步地思考出死与生的关系。“太阳每天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夕阳与旭日的转换,老人与小孩的变换,不正是生与死的转换吗?不也是生与死的传承吗?想得透彻的史铁生终于解脱开来,不再避讳自己的双腿。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史铁生还自嘲打趣:“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史铁生学会了透过死亡看生命,终于找寻到一条用笔开拓的路,并用自己如星空般灿烂的思考铺满了这条路。走过这条路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感受着史铁生深刻的思考和自由的心魂。在这条路上,你会惊叹创造者思想的深邃健全,心灵的自由纯粹。你不会相信创造者身体上有残疾,因为他的思想是如此的璀璨夺目。正如走过这条路的周国平曾说:“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史铁生透过死亡看到了生命真正的本质,不再沉浸于命运的不幸,而是努力摆脱命运的捉弄,收获到了思想的硕果。此刻,史铁生身体不再有残疾,反而,他比常人更加健全!

史铁生得到了更加健全的“身体”,正是他从对生与死的深切思考中得来的。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这与史铁生的观点不谋而合:死是一件不必执着的事情,它必然降临。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正确地认识死亡,并从中找到如何去生活的答案:好好地活,别给生命留下遗憾。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有一些人无法做到。我们可以发现,新闻时常播报一些人寻死的信息,他们因种种原因而选择死亡,或为爱情的不称心,或为工作的不顺心,或为学习的不满意。种种诱因,促使他们在万丈高的大楼一跃而下,在滚滚波涛中一跳了事。他们经历过像史铁生一样挣扎的过程,却没有像史铁生一样脱身出来。他们不曾犹疑吗?并不是。他们只是太过于揪着眼前的困难不放,将死亡看得太轻,于是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史铁生对于生与死的思考,给我们以告诫:不要轻易放弃生的希望,不要轻易掉进死的绝望。

史铁生的生与死,教会了我们透过死亡看生命。透过死亡看生命,你会更明白生命之可贵,从而更懂得去把握生命。学会透过死亡看生命吧,如此,你的生命会更多彩缤纷。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2

我与地坛,恰若庄生梦蝶,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失魂落魄,残疾,双腿,你,是史铁生,15年前的一个下午,走了太久。

21岁,朋友们走了,在台灯下,欲望,创作,忘记了死,爱在隐约晃动。

合欢树,一个童年的象征,那里有母亲,有枝叶,有力量。怀念母亲,不担心,因为她喜欢花,而是我双腿瘫痪后的,母亲对我的关心。以及,自我惭愧,就那一瞬间,猛然消逝

墙下短记,那面墙,那面有着树影下母亲的身影,恐惧的地方,即远方。我的梦想,五人胜意义的灵魂,健美的身躯,上帝的恩赐,可,需自己获取。好运设计,你写的如此多,却又如此,浪费时间做蠢事,那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对人生的希望。

想念地坛,想念所谓的安静,那残墙断壁,雨落空灵,蜂飞蝶舞,四季安静无声,你盼念与惶茫,回想过往的成年累月,看书,呆坐,自我鼓励,自讽自嘲。回望地坛的零度,回望地坛的安静,铺开一张纸,油然地通向安静。过后,他早已面目全非,你不必寻找地坛的安静,么如此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清纯之气,唯独想念。

地坛,您没忘,什么也没忘,适合收藏,又不能说,却又不能忘,,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一处陌生之地,心灵之旅,一处景观,一次际遇,皆欢喜。

乐观如你,乐观向你。乐观一生,从不悲观,爱命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静静的,去思考,去改正,去探索,去期望,像你,《我与地坛》的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3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作者确实是一位无良心的人。他逃避,逃避的却是母亲的关心;他欲望,欲望的只是自己的成名;他思考,思考的却是自己生而死的意义。之后他的生活,与地坛息息相关。他发疯,去地坛,他混乱,去地坛,他无聊,也去地坛。而这时,文章就不仅仅是“我与地坛”了,而是,“我,母亲与地坛”。因为在这背后默默注视着他的,是一位母亲。

母亲深知自己的儿子缺失的是什么,烦恼的是什么。他最清楚自己儿子的脾气,却又不想不关心自己的儿子。像题记上面写的,母亲给足了儿子的自由,即使她知道放纵他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当时为了让儿子好过,还是忍住了自己的溺爱,将其转变成了一种“你所受的伤都由我来承担”的大爱。是啊,说服了自己的良心,但却控制不住自己的身躯。他想远离,她却逼近。这样,母亲也成为了地坛的一个常客。这时,地坛的意义就被赋予得更加地重大了。它不仅仅继承了作者的喜怒哀怨,还被赋予了一种视为“母爱”的载体。母亲的形象就变得越发伟大。“他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到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母亲想见他,却又不想让他看见。这里面,蕴含着一种后悔的感情,因为母亲博大的心胸,认为她自己没有照顾好作者,其中,还蕴含着一种纯粹的母爱。她知道该怎样给予作者应有的情绪,怎样让他发泄,又怎样让他醒悟。而她所承受的,就是她所说的“在园子里出的事都由我来承担”的一种后果。

作者对于母亲,也有无尽的忏悔。“莫非他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作者此生最大的遗恨,应该是愧对于母亲,她走的时候,才49岁,本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却走了。作者怎么想都是因为自己。他懊悔,懊悔被自己的意气冲昏了头脑,而不用这些发泄的时间去接收现实,去好好地疼爱母亲;他忏悔,忏悔自己做了那么多对不起母亲的事,他明明知道母亲在地坛后德灌木丛中干什么,却无动于衷;他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孝敬母亲,没有尊重母亲。总而言之,作者的后半生,是一个“悔”字。

我看《我与地坛》的第二章时,作者的笔触实实在在地叩击了我的内心,他真正地将对一位伟大母亲的思念变成了对母爱的赞颂,实实在在地让读者们感受到了内心深处曾悸动过的对于母爱的渴望与思念。也更体现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4

对《我与地坛》的最初印象,就是来源于课文里的节选篇目《秋天的怀念》,可那篇的“主角”并非作者自己,而是作者的母亲,在作者的回忆中,母亲在作者刚瘫痪时,并没有一味的爱,而是理解他,宽恕他。尽管在作者发脾气,摔坏东西时,母亲还是没有责怪,而是让他“好好儿活”。作者在双腿刚瘫痪时,每天都要去地坛,母亲虽然担心他做傻事,胡思乱想,但丝毫没有过问,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可是这份爱,作者却在母亲逝世以后才懂。

人都说母爱如水,温柔细腻,读了此篇,便更感觉母爱也是可以如山的,作者母亲的爱无声而深沉,仿佛一条无尽而坚定的延伸向远方的路,为什么说像路呢?在令人绝望的命运面前,一个人又该如何看清眼前的路?事实上是,他的迷茫和绝望,早已掩盖了眼前的路,但是母亲的坚强,为他拨开了眼前的迷雾,给他指示一条通向远方的路,这条路指向哪儿?我唯一能确定的,便是这是一条生路,至于怎样生,这是只有走下去才能找到的答案,我猜当时的史铁生也并不知道到底该往哪儿走,会遇到什么,只有走下去,所有的困难与苦难,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我想,《我与地坛》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生的故事。与其说是讲述,不如说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我斗争,自我追寻。生与死只一念之差,所以作者史铁生时常还会想到死,在生与死之间作精神的斗争,当然是生赢得了胜利,不然也不会有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史铁生。

所以《我与地坛》此书很适合失意的时候阅读,因为它首先是由一个失意的人所写,我也从中“偷”到了一点面对命运时坚强的方法,比如说“好运设计”,以作者的阐述“背了运的时候只是想走运有多么好,要是能走运有多好。到底会有多好呢?想想吧,干嘛不想一想呢?我就常常这样去想,我常常浪费很多时间去做这样的蠢事”,然而我却不认为这是一件“蠢事”,对我这样的一个“蠢人”来说,这是一个足够有趣的人在与命运斗争时所玩的一点小小游戏,一个小小的骗局,至少它对调整你挫败沮丧的心情起了一定的效用,为什么我们的喜悦,我们的哀愁,全都要依靠他人,依靠外物,依靠命运赐予的事件来赋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自己设计自己的情绪,自己给自己加点料?当命运使你失望,甚至绝望时,重要的都已不再重要了,这时又何必要执着于命运的那些真假,何必不放下那些所谓的“自尊”,做一回“蠢人”,自我安慰,自我排解,设计好运?想想生活中的坐禅吧,也许有些差别,但本质上相差无几,冥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无扰之地,世外桃源,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与地坛》其中的地坛,也许另有所指,即人心中的那片净土,那片休憩之地。这地坛,曾在作者失意之时“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作者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你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个失意的人的胡言乱语,或者这不过是为了与环境融入而说的冠冕堂皇的话语,可如果用心去体会,这真真是人与心灵最亲密的耳语,最真诚的赞美。我常以为人是很顽强的,史铁生式的顽强,人总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灵,或是为了快乐幸福,或是为了一己私欲,但是不管为什么吧,人总是在自我对话着,甚至有时在这心灵之中为自己的私欲自我辩护着,维护最原始的私欲,那就是生,此时,地坛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它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支持着我们走下去的那些自我拷问,那些痛苦与混乱之后的宁静和生的希望。作者认为,那七十五年他所做仅一事,那便是扶轮问路,地坛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至此,有关命运与苦难,我们到底该如何呢?一样的无限之问,唯有学习作者,走下去,不断地自我拷问,自我思考,牢记地坛,走下去。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5

在1991年《我与地坛》发表后,韩少功曾说:“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其评价之高,让人惊叹。但凡是认真读过史铁生文字的人,想必心里或多或少都会升起钦佩之感。这篇文章还被节选进了中学的教科书,许多人接触史铁生便是从那时开始。

时至今日,《我与地坛》的魅力依旧经久不衰。史铁生亲切朴实的文风,深邃澄澈的思想和宽厚博大的情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文中对生与死的感悟,对苦难的思索,对母亲的怀念,都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命运多舛的史铁生,经过十五年苦苦探索,终于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答案。这篇《我与地坛》更是集结了他多年来对苦难深切的感悟和对生命孜孜不倦的思索。这是他的思想历经十五年的炼化和沉淀,凝练成朴实而宽厚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20__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与世长辞。死亡对于他来说,“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化用徐志摩的'诗,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6

富兰克林说过,关于读书,数量不是首要的,重要的是书的品质所引起的思索程度。的确如此,阅读时每每文字中腾跳的生命力量从我们的心灵呼啸而过,倾吐和分享自己的思考,便是一种自然成熟的欲求。

我相信没有精深的阅读,没有真正的偏爱,一个少年是不会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流连,并写下七篇读后感的。阅读散文就是要在我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之间建立一种联接,让我们一起看看胡正涛是怎样用思索建立联接的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7

“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否则鼾声又起。”

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犹如几颗巨石投进平静的海面,在我心中卷起涛涛巨浪。我感受到了一股力量,他生命的力量,从他的文字中透出,传予我力量,坚强的力量。

史铁生先生的人生跌宕起伏,或许单用一朝落魄都还远远不够。在他意气风发,心中怀着鸿鹄壮志的年纪,上天却突然熄灭了他世界的光—他失去了他的一双腿。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他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尽管此时,他只有二十一岁。

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对未来怀有无限憧憬时,他余生却只能禁锢于一座小小的轮椅中。刚开始,他还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愤怒,他咆哮,他怒吼,他无比愤慨地想质问上天为何如此不公。他的生命之花好像一瞬间凋谢了,花团锦簇的前路也变得黯淡无比。他开始颓废,自暴自弃,仅仅二十岁出头的他便有了古稀之年老人沧桑的面容和心灵。

他说“死必然降临,那为何不活下去试试?”他跳出往日阴霾,从无数个对于“死”的执念中,悟出了“生”的道理。苦难是人生不同的音符,让我们奏出华美又独一无二的乐章。

史铁生或许渴望健美的体魄,但他有坚强的内心。而我们此时,眺望前方,前路漫漫亦灿灿,何不笑对人生,人间骄阳正好,风过林梢,彼时我们正当年少!

    204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