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

|新华

心得可以记录学习或工作的过程,包括学习或工作的内容、方法、思路、问题、收获等,有助于更好地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历。写好化学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化学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化学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篇1

我在学生时代特别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听这个老师的课,以偷偷地跑到另一班去听另一个老师的课。到了大学,只要有可能,那些有名教授的课或外来名人的讲演,我一定要挤着去听。听课,让我领略了教师们的思维;听课,让我感悟了教师的思想。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切实体会到了有独特见解的知识渊博的老师,他的课给学生一种求知欲的满足和美的享受,而某些老师对所教课程缺乏个性化和处理,只是照本宣科,就好像是有肉体没有灵魂,整个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

我进中学当了老师以后,就特别强调每一堂课内容的充实性和生命性,任何一堂课给学生的应该是求知欲的满足,绝不要犯拼凑、照搬教本这样毫无生机的教学毛病。

为了使课堂生动,有感染力,许多老师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可能即使努力了,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让学生上课有精神呢?

我个人认为,要让学生求知欲得到满足,使学生受到感染,首先教师本人要受到感染。如果你讲述的课自己都觉得枯燥,没有生机,学生何来兴趣呢?古代的教育家和文人很讲究这一点,他们写文章或创作诗时,要反复吟唱,直到感动得流下眼泪。苏东坡创作词曲时还要手执快板自唱自跳。文人的作品是先感动自己然后再感动他人。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讲课是他精神和个性的体现,每一堂课是他的作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本人得到美的体验,这样听课的学生才有可能受到感染。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是图文并茂,知识广博,有系统,很富有个性的。即使没有老师授课,学生读起来极易受到感染,兴趣浓郁。这已经给师生一个很好的学习条件了,那么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他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有的人说教师起一个演员作用,有人说教师起引路人的作用,也有人说教师起组织者的作用,还有人说教师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这此答案没有错,但教师首先要起到拔动学生心弦的作用。

在上高一化学新教材每一课绪论这一节时,如果教师按新教材的内容即使照本宣科式的讲课,这堂课内容也是很丰富,但会缺点什么。学生听完后会觉得化学的确很丰富,可是没有一种激情。那么教师在这里就要强调我国科学家对化学所做的努力,我国古代人民对化学作出的贡献,以及人类的聪明智慧在化学发展中起的作用。拔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一种努力学好化学的志趣。

在讲述每一章每三节时,讲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后,针对书上形象地表示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以及热量关系图,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绘一个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这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也是拔动学生心弦之时。

氧化还原反应是第一章的重点,讲清氧化还原反应的的概念固然重要,但讲清得失电子的关系,以及得失电子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还有与被氧化被还原的关系,这才是重中之重,这些关系理解了,然后再引导学生牢记和熟练应用这些关系,这需要教师有纵横知识的能力。

离子反应是第一章的又一个重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以及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要讲述清楚是前提,然后如何把强、弱电解质的范围和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理解清楚是关键。教师在这里需要力求全面地把强酸、强碱和所有中学阶段所学的盐(除非特别区别)定下来要强电解质,而且要详细列出三大强酸,三大强碱,讲清楚为什么不溶性的盐也是电解质。再把书后的溶解度表进行归纳记忆,并且列出强酸是哪上些,弱碱又是哪一些,确定弱电解质的范围。这样学生不仅明白难溶、难电离的物质就是弱电解质和难溶性盐,而且明白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就是除去了难溶性的盐的强电解质。要求化学教师不仅全面地把握分类,而且要具体列到每一种物质或某一类物质。教师有广博的知识面,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得到满足,教师才算真正拔到了学生的心弦。

总之,新教材就似天生有优越条件的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开发时需要有眼光,有智慧,使用新教材也需要教师能用智慧拔动学生的心弦,让课堂充满生机。

化学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篇2

学习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后,本人认识到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加强基本概念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五、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综合复习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检查巩固很重要,一定要形成概念网络系统,学生是否形成网络系统,应用概念题组检查。在学生掌握了题的知识结构、原理后再将原题进行改编。在进行这类指导时要选定原理,指导学生运用概念,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适当设置疑难,合理设计知识结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又能巩固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篇3

本次培训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人教版教材的介绍

2.研究章节内容

3.与教学实际课例相结合的互动活动。

4.问题讨论与解答。

5.与同组教师交流使用教材后的体会与反思。

6.形式上,讲、观摩、评、做等相结合。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要精心设计提问,随机性提问不能过多,教师言语表达要准确、清晰、和谐;实验操作要规范、可观察性。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突出了化学以实验为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加强了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新教材教学观念的变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规定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而学生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配角、听众或观众。但现在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例如,第一单元的课题二(相当于以前的绪言课)的处理,以往教师都将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辅料”。但现在许多教师都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有的教师不惜花费2~3节课来完成课题1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方式的变化,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因此,教学过程必须重视正确结论的掌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言,在新教材实施前后却相距甚远。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而轻视知识的构建和方法的掌握、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教师只需要将知识进行讲解,实验进行演示甚至讲解,学生也只需记忆、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权利,其培养出来的所谓好学生也只不过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但在新教材实施后,教学方式已有较大的改变,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相对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接受式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这一点上要逊色得多。正是基于此,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在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几乎都是接受式。但在接受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纯粹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张扬和发展;相反,探究式学习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学生的“我学会”转化为“我会学”。例如,“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的设置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即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关于“分子性质”的学习,以前都是教师直接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新教材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苯分子的图像,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两种学习方式都不可相互替代,应让两者达到动态的、和谐的统一。目前虽然教师还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具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他们的行动中也有了这样的尝试。

总之,经过对教材的研究,我感触很多,教材在改变,教学理念也在变,教师的角色也在变,我有信心、也有决心教好我的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成为真正的教学骨干。

    726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