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

|福萍

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有哪些?在生活中,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体会,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

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篇1)

调查研究是一个定向寻医、靶向诊治的过程,要让调研之风吹走“遮掩”,吹出“实情”,就必须牢牢把握好“细枝末节”,广调查、深钻研,切实把困扰群众幸福的痛点、经济发展的难点、社会治理的堵点连根拔起,让调查研究之风吹之有向、吹之有力、吹之有效。

把准“出发点”——追根溯源,从源头上“挖”。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在“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基层,开展调研必须做好“未雨绸缪”的事前准备工作,事先对当地的人口分布、风俗习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做好充分了解,理清调研大方向,立足村情村貌、民情民意,精准找到调研出发点。要着眼群众关心事,一旦发现问题的“影子”,就要在纷繁复杂现象中、细枝末节小事里精准捕捉问题,紧抓不放、追根溯源,摸清、摸准实际情况,脚下多沾泥土,躬身入局走进群众家中、田间地头,蹲下来和群众一起唠唠家常,听听一些反映实事的“牢骚”,在田间地头、家长里短中“挖”出真问题,善于在群众的言语中捕捉“话外音”,把真实情况摸实摸透,把问题症结抓准抓全,把破题举措做细做优。

抓实“着力点”——刻画入微,从细节上“究”。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做得好不好,就是看能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而细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调查研究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下沉到基层一线,走到人民群众身边,才能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浮上来”。在调查研究中,党员干部要直奔问题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民生实际,着眼细枝末节,盯着问题“不松手”,不放走每个小问题,做到不留死角、有针对性地处理,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学会用“放大镜”找问题,通过“解剖麻雀”,以小见大,在细微处见功力、见真章,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捋顺关系民生的细节小事,通过小问题“究”出大问题,以旧问题“究”出新问题,调研才能掷地有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做优“落脚点”——开诚布公,从结果上“现”。调查是前提,研究是提升。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只有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奔着解决问题去,不“被安排”,不走“经典路线”,不看“表面工程”,直面问题和矛盾,不掩盖不回避,把“一件事”解决好推动到解决好“一类事”。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吃得“跋山涉水”之苦、耐得“细枝末节”之烦、霸得“攻坚克难”之蛮,对没有解决的要“翻箱倒柜”找方法、找路子,同时设立“时间表”,下达“任务书”,一抓到底。只有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不“带回去研究”最后没下文,把每件事的结果都摆到台面上“现”出来,确保让调研工作由“纸上谈兵”变“躬身力行”。

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篇2)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踏步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应牢记嘱托,紧握调查研究“传家宝”,坚持“到群众中去”,身入基层,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让调查研究“接地气”“沾土气”“冒热气”,确保真调研、找问题、解难题、促发展。

拜民为师,问计于民,让调查研究“接地气”。

“树高千丈总有根,河流万里总有源。”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调查研究要想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当家长里短的“贴心人”,倾听群众呼声,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入实地,采用主题座谈、实地察看、走访入户等方式,真诚倾听,真心交流,让调研成果反映民情、赢得民意。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时刻扪心自问,厚植为民情怀,常思常做为民之事,把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站稳人民立场,树立学徒思维,真诚地向群众请教、向实践学习,如此才能让调查研究“接地气”。

真察实访,找准问题,让调查研究“沾土气”。

调研的本质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因此调查研究要紧紧抓住问题这个“牛鼻子”,以问题为“靶”,聚焦于民生的重点领域、重大问题、重要课题,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当基层战场的“解题人”,针对难点和盲点,解决突出的问题,从问题角度寻找调研方向。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党员干部要拒绝做“表面功夫”“走马观花”,要广泛听取意见、查找病灶,真正摸清情况,不断研究新思路新办法,找到解决之策。当面对不确定、难预料的复杂形势时,广大党员干部当开展有的放矢的调研,研究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承认问题、认识问题、不回避问题,不逃避责任,以自身行动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让调查研究“沾土气”。

调而研之,研而用之,让调查研究“冒热气”。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用调研成果指导工作、推动发展,必须注重“调”与“研”并重,对调查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判,及时反映问题,围绕民生痛点、堵点、难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化解工作难题,提高调研实效性。此外,要建立督查回访机制,定期回访调研对象,跟踪落实整改进度,实实切切地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工作清单”和“成果清单”,真正做到“事事有回应”,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成果导向,当挺膺担当的“实干家”,把调查研究的成果落到实处,通过对基层问题的调查研究,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让调查研究成为实际工作中的有效工具,真正让调查研究“冒热气”。

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篇3)

“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目前有的年轻干部存在艰苦奋斗观念淡化、艰苦奋斗精神懈怠、艰苦奋斗干劲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思进取、追求享受、怕苦怕累。笔者感到,各级干部要学习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自觉做到“三个带头”、树立“三种形象”。

带头过“紧日子”,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精打细算崇尚节俭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关键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精打细算,甘愿过“紧日子”,不铺张浪费。虽然时代发展进步了,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年轻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带头节俭朴素,将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力戒奢靡,永远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政治本色,自觉做艰苦奋斗的倡导者、践行者,工作上严要求、生活上低标准,不讲品牌、不摆阔气、不搞场面,不比房子大、车子好、票子多,坚持以俭修身、厉行节约,勤俭建国持家,不乱花集体和个人的“一分钱”,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树立精打细算简朴节约的好形象。

带头啃“硬骨头”,保持艰苦奋斗的干劲,树立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贵在保持一种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敢于攻坚克难、主动担当作为的劲头。党员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__、牢记使命”,在困难面前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志气,主动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打“攻坚战”,争当“主攻手”,做到遇水架桥、逢山开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大梁、担重任,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甘当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在平时工作中要勤想事、善谋事、能干事,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向前进。面对各种风险要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化险为夷,善于在攻坚克难中显担当、见作为、出政绩,始终保持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以实际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树立爱岗敬业、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形象。

带头赴“第一线”,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主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深入一线,言行一致,身先士卒。领导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冲在“第一线”真抓实干,少在办公室、会议室,多到基层一线、偏远地区、艰苦地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掌握实情、解决困难、解决难题,推动工作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要主动到基层一线工作,在火热的基层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学真经、长才干,努力磨练和摔打自己。要靠前指挥引导、靠前督导检查、靠前抓好落实,带头冲在疫情防控、垃圾分类、防汛抗旱、抗震救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当先锋、做表率,树立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作风深入、雷厉风行的形象。

艰苦奋斗是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各级干部只要做到带头过“紧日子”、啃“硬骨头”、赴“第一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艰苦奋斗干劲,弘扬艰苦奋斗作风,树立精打细算崇尚节俭、攻坚克难敢打硬仗、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形象,就一定能够接好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传承好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以史为鉴、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向未来。

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篇4)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路径。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下发以来,全党上调查研究不断推进纵深。广大党员干部作为调研主体参与者,必须躬身基层,直面问题,身入心入,坚决摒弃“作秀式”“盆景式”“点水式”调研,让调查研究真正察实情、解民忧、接地气,方能确保调研“取真经”“挂硕果”。

力戒“作秀式”,脚踏实地、亲身实践念好“真”字诀。重摆拍、走过场大于看问题、察真情的形式调研都是“作秀式”调研的生动体现,在调研中,注重表面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却忽视真情实况、实绩实效的调研都是伪装的“新衣”。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调研中,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真正做到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以“取经”的姿态,深入犄角旮旯,走到群众身边、走到田间地头,和群众手拉手聊、身挨身坐,一起聊聊衣食住行、谈谈生老病死、扯扯柴油米盐,找问题于一线,察实情于现场,全面真实地了解情况,让群众敢说真话、说心里话,切实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忧的问题润物无声地入心入脑,真正做到脚踏实地谋实招、察实情、求实效。

谨防“盆景式”,细处着眼、拨云见日凿汲“深”字篇。所谓“盆景式”调研,一言以蔽之,即是“中看不中用”的调研,此类调研报喜不报忧,带着答案找答案、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甚至演变为“自我命题式”“掩耳盗铃式”的滑腔论调。靠感情判定是非,凭感觉挖掘亮点,用感慨总结成效,先入为主、脱离实际的调研报告缺乏现实意义、背离调研初衷。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必须深刻细致思考,将思路和观点贯穿于调研实地走访、结论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中。要运用好辩证思维,坚持全面、立体、多维研究分析问题,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病源机理、演进成因,真正找到“过河的桥和船”。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掌握实情、把脉问诊,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

克服“点水式”,刨根问底、追本溯源写好“实”字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一千、道一万,解决问题最关键,在实际调研中,摒弃“调而不研”“研而不深”的坏毛病,有的情况多、分析少,调查多、研究少,蜻蜓点水地来,稀里糊涂的走,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调研要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坚持调查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观点贯穿于调查研究实地走访、课题选择、结论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中,决不搞浮在表面、蜻蜓点水的“假把式”“打卡式”调研,只有这样,在调研过程中才能归纳出问题、提炼出观点、总结出经验,从而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策和建议,最终让调研成果真正应用到实践。

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篇5)

“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着力发现并解决时代特有问题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我们要以全党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切实将“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主题教育扎根更“稳”,针对性更“准”,成效体现得更“快”,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深刻把握复杂问题的规律性,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的人生态度,让创新理论的“学习之路”走得更“稳”。“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是一个通过探索问题解决方式来不断更新扩展知识存量、深挖理论内涵的过程,其实质是对知识的广泛获取和深入剖析,而这正是我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突出问题导向,主动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带着目的去学习、带着需求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全面学习领会__的科学系统、精髓要义、实践要求,要将“彻底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始终保持“学到底”的决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增强运用的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学懂弄通、学以致用。

着重发现苗头问题的趋势性,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准确认识,让调查研究的“探索之路”走得更“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步骤是找准问题,正确的问题定位是后续工作的风向标、指示牌,调查研究作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现问题的“直达车”,是获取广大群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要以“发现问题”为着力点大兴调查研究,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将脚步朝向问题矛盾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群众诉求最迫切的地方,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正确认识,切实将理论学习同工作实际融会贯通,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准确认识偶然问题的必然性,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让服务群众的“为民之路”走得更“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发现、整改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大事和要事。我们要自觉坚持好、运用好贯穿__的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出行等民生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剧烈的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与群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坚决做到真改、实改、彻底改,坚持以“为民、便民、利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切实以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具体成效来充分展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篇6)

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关键。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好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谨防“基层变形计”,及时掌握基层的“第一手信息”,把调查做“准”,把对策提“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用高质量调查研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谨防调查研究变成“基层负担”。《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指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由此可见,基层一线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对象,一些工作突出、名气较大的基层单位更是调查研究的重中之重,这难免会出现调查研究队伍“撞车”的现象,一系列的接待工作、汇报发言让基层单位“苦不堪言”,甚至占用大量工作时间,这既让调查研究流于形式,又让调查研究这项工作“助推剂”变成工作“阻断墙”。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广大党员干部要避免“嫌贫爱富”式调研,倡导不打招呼、不搞陪同、直奔现场、直听民声的工作方法,同时还要做好行程规划,避免重复调研、多头调研,减少调研资源浪费,真正做到把调查研究的成效变成基层发展的强大动能。

谨防调查研究变成“基层检查”。调查研究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绝不是“故意找茬”。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到基层调查研究首先就要翻台账、看资料、听汇报,更有甚者把资料是否齐全与工作是否开展划上等号,在还没深入一线的情况下就开始大谈指导意见,大谈“留痕”经验。如果把基层调查当基层检查,只会让基层干部陷入“精心准备”汇报材料、“精心布置”调研场所、“精心挑选”调研对象的误区,而对于真实的问题,会想办法“掩过”“跳过”“略过”。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广大党员干部无论是听取汇报还是一线走访,都应该放下架子、坦诚相待,重“足迹”而不重“痕迹”,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有汲取群众智慧的虚心和耐心,杜绝“检查式”调查研究,看基层真实情况,找解决问题真正办法。

谨防调查研究变成“基层度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如果只是“带一支队伍、听一篇汇报、拍一些照片”,不深入群众,不走进田间地头,把调研当“度假”,只在意“宾主尽欢”,就难以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更不可能总结出合理有效、符合实际的建议对策。调查研究差之毫厘,政策实施就会谬以千里。广大党员干部要摒弃“旅游度假”式心态,杜绝“虚晃一枪”“走马观花”式调研,不“坐而论道”,要用“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深究细查,用好“显微镜”,写满“记录本”,做到身上有泥、心里有底,把一项项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带回来,把一条条精准有效的决策送下去。

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篇7)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作为年轻干部要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觉悟和行动,深入基层一线、走近田间地头、拉近家长里短,脱掉调查研究“电子外衣”,推动调查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用“一头汗”发现问题,助推调查研究“精准落地”。

电子外衣下的形式主义,表面看在“指尖”,根子却在“脑袋”。“干得好不如晒得好”“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关注即是流量,流量就是政绩”……用热热闹闹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要以人民为中心,调查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年轻干部要抛开“面子”,放下“架子”,一头扎进基层,一心融入群众,说得出“群众话”,听得进群众的“牢骚话”,从底层群众的话里、眼里、行动里验证各类决策对不对、成效好不好,用嘴问、心看、脚量收集问题。

力戒“盆景式”“点水式”调研,坚持认识“上调”、重心“下移”,听得进有“辣”味的批评意见,明确调研内容,摸清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因人制宜地确立调研计划,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不浅尝辄止,不搞“一调了之”的交差式调研。年轻干部要真正带着一双寻根究底的“火眼金睛”到基层,既不搞“车里看、门外转”的“走秀”,更不做“套用模板、修改数据”的“造假”,而是以“蹲下身子观察蚂蚁”的求实求真心态深入基层,在“解剖麻雀”中看清事物的本质、戳中问题的要害。

用“两腿泥”解决问题,助推调查研究“精准落实”。

电子外衣下的形式主义,包含冗余的工作群、没意义的公众号、不必要的App,使得基层干部“一头扎进”电脑和手机屏幕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使得真正的问题无人落实、无处落实。调查研究不是目的,调研结束后的整改落实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解决问题是否彻底,是否赢得群众的满意,是写好调研后半篇文章关键。

调查研究“干的事”要精准滴灌人民群众“盼的事”,方能问政于民而知得失,问需于民而知冷暖,问计于民而知虚实。年轻干部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褪去“官气”接“地气”,在房前屋后“转”,在田间地头“走”,在山场森林“看”,直奔问题去,归纳整理、梳理分析问题成因,科学谋划整改方案。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发扬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一抓到底,把扎实的调研成果转化为典型经验、转化为决策参考,转化为制度文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让“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用心用情用力谱写好调查研究新篇章。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下大力气纠治电子外衣下的形式主义,才能把年轻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推开门、迈开腿,到群众中间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当中去,将调查研究落地落实。

基层调查研究之风个人感悟和体会(篇8)

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修好调查研究“必修课”,寻找“小切口”,抓好“小线索”,落实“小事情”,善用“以小见大”的功夫干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推动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小切口”,写好刨根问底的“大文章”。“史官提笔当观六朝风雨,医者开方需经望闻问切。”调查研究是一种工作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是根本目的。要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党员干部要学会“见微知著”寻找问题,从“家长里短”的“麻烦事”“棘手事”中抽丝剥茧,找到寻脉问诊的“小切口”,以“小事衬托”让“大事浮出”,在“深研细究”中把准问题、精准开方。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正视问题,敢于在乡村振兴一线发现新问题,勇于在改革攻坚前沿找到新矛盾,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做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摸清弄透。同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从严治党等重要领域找准焦点、对准靶心,寻求“最优解”,实现“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小切口”书写“大文章”。

以民声为指引,抓好“小线索”,托举解忧纾困的“大民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时代十年,__一次次深入基层调研,顶风雪、踏泥泞、听真话、察真情,为全党重调研、真调研、善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眼皮贴近地皮,才能看见草根。调查研究最不能忽略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和“关键小事”,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查“真情”、取“真经”,多在心贴心的沟通上下功夫,在“点对点”的服务上花时间,学会从拉家常入手,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带上来。坚决杜绝“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褪去“看客”“游客”身份,用“面对面”的真心代替“键对键”的关心。要摸清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槽点”、工作中细小甚微的“堵点”,抓好用好民情民意“小线索”,让听民声、解民忧、惠民生落地见效。

以见效为目的,落实“小事情”,助推真抓实干的“大提升”。作为调查研究的“最后一公里”,调研成果应融入日常、做在平常,充分转化成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的具体行动,决不能调而不研、研而不决、决而不做,让调查研究成为“束之高阁”。要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整理好的各种资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整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调查研究的要害和内在规律。要结合工作实际,以见效为目的,拿出具体的方案、科学的举措,通过落实一件件“关键小事”,确保调研成果“落地生花”“掷地有声”。同时要对调查研究的成果进行“回头看”,对的要坚持到底,优秀的要形成工作经验,及时进行推广,有偏差的要立行立改、及时修正,扎实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从而以实实在在的调研成果,回应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6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