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女性励志故事
乎每一个女生都会找一些励志女名人的故事来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伟大的女性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伟大女性励志故事(一)年轻富有的杨惠妍
从履历上看,杨惠妍的个人经历异常简单。1981年出生于顺德的杨惠妍在老家度过了平静的童年。她的中学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父亲创办的广东碧桂园学校中度过。
在杨国强一位下属的眼中,杨惠妍是一个给人“淡淡的亲切感、稳重感”的“邻家女孩”。“她很单纯、很普通。”一位碧桂园前工作人员回忆,我认识她时,豆豆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杨惠妍的乳名是“豆豆”,接近杨氏家族的碧桂园高管都随其父母唤其乳名。
在外貌上,杨惠妍像她母亲,而妹妹杨子莹则像其父。“有趣的是,性格上也是这样!”这位曾在杨国强身边服务7年的碧桂园高层说,平时见到杨惠妍,她的表情总是微笑,但不会与你说太多的话。
在杨惠妍去美国读书之前,为了强化她的英语听说能力,杨国强专门请了一位年纪相仿的外籍女学生与她同吃同住。“杨总对她们的教育和培养更多地是在品格方面。”杨国强的一位前助理说。
喜好研读李嘉诚传记的杨国强,似乎在培养子女的方式上也在效仿李嘉诚。当杨惠妍只有十三四岁时,父亲就将她们姐妹俩带到董事会会议列席旁听。会后,杨国强还会向她们解释为什么他在会议上这样说话以及如何批评下属等等。
在这种言传身教中,杨惠妍或许渐渐明白她将是碧桂园未来的接班人。然而,这并不是这位内向的女孩当初理想的职业。与现在首富身份相去甚远,杨惠妍曾经在家人面前表示,她的志向是当一名教师。“对于管理一个企业,特别是像碧桂园这样的大型企业,不一定是杨小姐最初的兴趣,起码在去美国之前不是。”上述碧桂园的那位高层说。
倒是妹妹杨子莹表现得更积极,她曾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过:“以后姐姐要管理公司,我要管理学校!”杨子莹现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2001年秋,碧桂园国际学校毕业的杨惠妍同样赴该校学习,四年后获得市场与物流专业学位。
“我听到她是首富的消息感到很吃惊,她很低调,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几乎没有人了解她。”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杨雪峰说。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受过内地媒体采访的杨惠妍,其个人问题深受网友好奇。据小道消息流传,杨惠妍去年就已结婚,到底是怎样幸运的男人娶了我们的年轻才干的首富,有人更说其夫是哈尔滨人。而e网通视频网独家获得的这一组图片,则毫无疑问的证实了这位内地女首富的确已经结婚。婚礼照片显示,这位年轻的女首富身材高挑,气质颇佳,人前也始终保持微笑。而她的丈夫戴着眼镜,看上去很斯文。今年(2008)27岁的杨惠妍以财富330亿元,排名08胡润百富榜第三。杨惠妍是2007年的首富,她的财富一年里缩水近75%,除房地产外,她在能源领域也有投资。杨惠妍历年套现32亿元。2007年4月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她的父亲杨国强是碧桂园的创始人,2005年杨国强将股份转给了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二女儿杨惠妍。
杨惠妍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市场营销及物流专业学士学位,2005年加入碧桂园担任采购部经理,如今,作为公司执行董事,杨惠妍主要负责整体采购监督、企业资源管理,并参与制订发展策略。
事实上,杨惠妍并非外界认为的仅仅是杨氏家族财富代言人。据碧桂园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早在3年前,杨国强去美国治病,碧桂园集团管理团队就由杨惠妍全面接管。当时只有22岁的杨惠妍加入碧桂园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来自美国的管理团队,在很大程度上接替了杨国强时代的原有创业团队。
接触过杨惠妍的房地产业内人士评价,杨惠妍做事干练、机敏,有控制能力,她将使碧桂园完成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碧桂园过去一段时间在天津、北京等城市及江苏、湖南等省拿下不少郊区地块。现在的碧桂园在前期大量积累的前提下,开始由工厂模式逐渐向个性化生产转变。
一位与碧桂园打过多年交道的房产公司高层表示,碧桂园产品以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但看过碧桂园在清远做的假日半岛楼盘后就会发现,这是远远迥异于之前人们印象中的碧桂园,“拥有27洞高尔夫的假日半岛同样是上万亩超级大盘,但在设计水平上已经非常高并极具个性。”
据众多碧桂园员工介绍,杨国强和杨惠妍都不是愿意抛头露面的人,只有少数高层领导才有机会见到这位执行董事,一般员工基本无缘认识这位“少东家”。
杨惠妍的丈夫毕业于清华大学,也有留美经历,经人撮合,与杨惠妍喜结连理。2006年底,杨国强为杨惠妍在碧桂园大酒店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宴,据参与婚宴的某人士介绍,新郎的父亲是东北某省的副厅级干部,杨老板对女儿的这桩婚姻,“觉得非常有面子”,“觉得非常满意”。
碧桂园是由其现主席杨国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的,杨国强出身包工头,为人低调,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而碧桂园内部的股东结构属典型的家族企业,不少大股东跟杨国强有血缘或姻亲关系。2006年胡润百富榜,碧桂园共有十位股东入选,其中6位都是来自顺德的杨姓人士。
伟大女性励志故事(二)刘海玲
2000年,刘海玲在报纸发行上已经打拼了2年多,从白手起家做起:如今她的手上有了一笔近3万元的积蓄,春节回家过年时,她把初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两个妹妹接到了安阳,她去跑订户,让两个妹妹上门投递。三姐妹相互配合,业务量不断扩大。
可总是这样跑来跑去,没有自己固定的经营场所,刘海玲总感觉心里不踏实,于是,她便四处打听有没有转让书报亭的。2000年3月,安阳市红旗路上一个书报亭的老板不愿干了,想要转让摊位,刘海玲闻知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2000元的转让价格接了过来。而刘海玲接了书报亭后,手上的积蓄已所剩无几,她把在乡下的父母接到了安阳看报摊,她负责进货送货,两个妹妹送报卖报,一家5口人紧密合作,成了安阳市第一个家族化报业发行“集团”。
由于从乡下进城的父母为人厚道,吃苦耐劳,说话和气,她家书报亭的生意格外地好。每月除了书报,再加上公用电话和零售饮料的收入,纯利润达到2000多元。仅仅半年时间,她的12000元投资就收了回来。看着书报摊利润丰厚,刘海玲瞅准时机,又在繁华地区一口气接下了2个书报亭,分别让两个妹妹经营,至此她的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事业渐入佳境。刘海玲并未满足,胆子也越来越大,心气也渐渐地高了起来。她不想再小打小闹,而是想把报纸发行做成一番大事业。2002年5月,她又一口气买下了5个书报亭,加上原来的3个书报亭,总共有8个摊点,以每个报摊每月1500元计算,月收入超过12000元。
2001年5月,刘海玲到广州旅游时,发现广州街头的书报亭的报刊品种比较丰富,比安阳的报刊市场多出了几十种,有些大的书报摊经营的报刊达200多种。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与广州的报刊零售市场相比,安阳的报刊市场真是冷清得可怜,因为安阳的报刊发行只有邮局一家垄断性经营,导致报刊发行受阻,书报亭常卖的杂志只有区区的10几种。在广州却有几十种之多。
如此反差,刘海玲顿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自己成立一个报刊批发中心,与邮局竞争一下,激活安阳的报刊市场呢?
想到这里,刘海玲再也无心旅游了,而是频频光顾广州的报摊打听行情,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调查刘海玲看到了报刊批发巨大的利润市场,同时也坚定了她扩大投资的信心,随后的几天,她来到广州几家较有名气的报刊发行部谈妥了合作事宜。
一周后,刘海玲从广州回来,她说干就干,立即到安阳市文化市场租了一间门面房,办好有关手续,成立了安阳市首家报刊批发中心,随即与国内30多家报刊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了和邮局竞争,刘海玲大胆引进了广州市场的报刊配送模式,她投资7万多元买来一辆昌河面包车,雇了一个司机,为各个书报摊送报刊上门。这一招果然厉害,先前安阳市邮局的报刊批发由于是垄断性经营,一直是坐等客户上门取货,来往不便,且又花路费又浪费时间,刘海玲的报刊上门配送,正好解决了客户的这些不便和麻烦,再加上她的报刊都是由发行商直接供货,速度既快,价格又略低于邮局,凭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与实惠,刘海玲轻而易举地抢占了安阳的报刊发行市场。
2年后,刘海玲的资产已达到了100多万元,拥有了2辆报刊配送车辆,15个书报亭,一个报刊批发门市,手下雇用的员工达33人,她不断扩大服务发行网络,安阳所属的林州、汤阴也有了她的一批客户。迄今为止,刘海玲是豫北地区最大的报刊经销商,全国有200多家报刊社与她建立了合作关系,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外地报刊,正是凭着她强大的发行网络,在安阳闯开了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拥有了固定的读者群。
说到自己的成功,刘海玲深有感触地说:“甘于大材小用,从小处做起,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
伟大女性励志故事(三)海伦•凯勒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达到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说“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抽象的名词。海伦幼年得病致残后,变得愚昧而乖戾,几乎成了无可救药的废物,但后来她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确实是个奇迹。可以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伦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是一首诗来讲清楚,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教育方法也与众不同,她从不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
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她21岁时,和老师合作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写下了14部著作。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像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
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他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