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短美文 > 哲理故事 > 邓亚萍体育励志故事

邓亚萍体育励志故事

|小龙

邓亚萍体育励志故事

  邓亚萍是成功的,金牌的背后她有付出怎样的艰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邓亚萍体育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邓亚萍体育励志故事(一)出色的成就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亚萍体育励志故事(二)从丑小鸭到乒乓冠军

  邓亚萍的父亲邓大松在1950年开始打球,那个时候省里没有专业队。他是一边工作一边打球,后来进入河南省队,并且代表河南省队,参加过中南五省乒乓球赛,拿了单打冠军。按邓大松这个成绩算,应该相当于当时国家队队员的实力。

  邓亚萍5岁时,就开始接受她父亲的乒乓球启蒙训练。说来很有意思,那时的邓亚萍站在球台前只露出一个脑袋。不善罢甘休的父亲,找块木板垫在小邓亚萍的脚下。就这样,“乒乓女皇”邓亚萍的乒乓生涯,在垫着的木板上开始了。

  1982年,9岁的邓亚萍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获得了单打冠军。从此,邓亚萍结束学业,一心打球。

  虽然有好成绩,但到了河南省队训练了仅15天后就被退回。理由很简单,就是身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这在邓亚萍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刚满10岁的邓亚萍知道了很多本不是她这个年龄应该知道或明白的事情。

  后来,邓亚萍回忆,这辈子她四次流泪,这是第一次。“身材太矮,这几乎是致命的缺点,先天如此无法改变,因此当时很灰心,他的父亲告诉她身材不行,就得从其他地方弥补,脚步必须灵活。”解决身材不高的惟一办法,是步伐更快,进攻更加凶狠,防守更加顽强。在通向世界冠军的路上,邓亚萍用苦练,为她的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就在河南省队拒绝邓亚萍的尴尬时期,郑州市新成立一个乒乓球市队。球队的教练李凤朝,恰好是邓大松在省队时教过的队员。无奈之中,邓大松只好将女儿邓亚萍送到了李凤朝所在的郑州市乒乓球队。

  一见到邓亚萍,李凤朝喜欢邓亚萍身上那种争强好胜的气质。同样,李凤朝也承受着邓亚萍个子太矮的压力,将邓亚萍收留在他的门下。日后,李凤朝成为邓亚萍乒乓生涯极为重要的启蒙教练。

  因为种种原因,刚刚成立的郑州市队,漂泊在风雨之中。为了生存,惟一的办法就是出成绩。邓亚萍刚一进队时就感受到了这种氛围和要求。几个月后,邓亚萍的乒乓天赋就渐渐显露了出来。连续3年独揽了少年赛的单打冠军后,邓亚萍引起了河南省新任女队总教练关毅的注意。1986年初,邓亚萍被借调到了省队。这次借调,成为邓亚萍的乒乓生涯的重要转折。

  1986年4月份湖南怀化举办全国乒协杯比赛。这次比赛邓亚萍和队友合作为河南省拿到了团体冠军。同年底,在郑州市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上,邓亚萍代表河南队夺得团体和个人冠军,这一年,她仅13岁。

  辩证法救了邓亚萍

  矮个子的邓亚萍以优异成绩,被河南省队认可了。然而,省队毕竟不是这个天才少女最终的归宿。1986年至1987年,让邓亚萍尽快进入国家队,成为最让教练李凤朝牵肠挂肚的事情。

  其实,13岁的邓亚萍在全国锦标赛上力挫多名世界冠军,夺得女单冠军,早已引起国家队教练员的注意,尤其看好邓亚萍的是当时国家女队的教练张燮林。

  为邓亚萍进队的事,张燮林多次会议上专门提出过,并与各位教练多次沟通。当时整个教练班子争论得很激烈,五人中有四人不看好邓亚萍,原因还是个头太矮,技术上没有发展前途。

  最后还是张燮林一个充满辩证意味的玩笑“挽救”了邓亚萍。张燮林说:“你们认为邓的个子小是不利条件,也许这是她的优势,因为个子小,在别人看来很矮的球,她看来就是高球了,可以直接扣杀进攻。”费尽周折,邓亚萍终于进了国家队,但还是多了一个条件,先进国家青年队。

  或许历经了太多的挫折,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再次让性格坚强的邓亚萍流下眼泪。她讲过这样一句话:“我得了这么多冠军,在我看来这是应该的,因为我知道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我赢了还不一定能进国家队,更别说输了。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

  事后有人评价邓亚萍的球风:邓的球风确实凶狠、霸道,不像是女孩子打出来的球。如果不喜欢她的打球风格,是因为不了解这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现在再回头看看,那是一种王者之气,不是狠气、霸气。辉煌生涯与缺憾之美“世界向你敞开了大门,因为你有了这把钥匙。”这句话是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特意对邓亚萍说的。

  拼搏开创“邓亚萍时代”

  邓亚萍从进入国青队到进入国家队,用了一年时间。一年之中,5次全国尖子选手比拼的队内大循环比赛,邓亚萍取得了4次第一,1次第二的优异成绩。一年后,邓亚萍终于进入国家队。

  训练时,教练最常给邓亚萍的指示不是“要练什么”,而是“要注意休息,别练过了”。有人做过统计,邓亚萍平均每天加练40分钟,一年就比别人多40天。实际上,邓亚萍的训练量要超过正常运动员很多。国家女乒主教练张燮林回忆,邓亚萍每天练球,都要带两双鞋,湿了一双再换一双。一筐200多个的训练用球,邓亚萍一天要打掉十几筐,练一组球的脚步移动,相当于跑一次400米,邓亚萍的一堂训练课,相当于跑一次1万米,这还没算上数千次的挥拍动作。她经常因为训练错过吃饭的时间,很多时候,只能用方便面对付一下。

  刻苦的训练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1988年11月,历经磨砺的邓亚萍终于进入中国乒乓球队。5个月后,在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16岁的邓亚萍与乔红合作,一举夺取了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女子双打世界冠军。

  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中国乒乓球女队与韩国女队争夺女子团体金牌的鏖战,成为国人对邓亚萍最深刻的记忆。决赛中,17岁的邓亚萍在成就自己中国女乒领军人物地位的同时,她展示出的那种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也使她成为观众最喜爱的体育明星。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正处于年龄、运动成绩的巅峰。作为中国队的绝对主力,邓亚萍无惊无险顺利地拿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单、双打两枚金牌。河南省为表彰她,分给她一套两个单元的房子。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卷土重来,又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女子单、双打两枚金牌。那天,萨马兰奇特地来到现场观看邓亚萍比赛,并又一次给邓亚萍发奖。这期间,邓亚萍连续8年排名世界女子乒乓球第一。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亚萍几乎统领了各大赛事的单、双打冠军,媒体称这个时期是乒乓球的“邓亚萍时代”。

  从不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人生总是有遗憾的,无论多么辉煌的人生,遗憾都会占据其中的一个位置,以缺憾之美点缀人生。在邓亚萍的运动生涯里,她拿过大大小小几百个冠军,但惟独没有拿过混合双打的世界冠军;她身经百战斩获无数荣誉,却也有过世乒赛泪洒哥德堡、亚运会梦断广岛的不能承受之痛;可以说,她的对手灵光一现的卓绝表现,成就了邓亚萍人生中不多的几处缺憾之美。

  1991年41届世乒赛的经历对邓亚萍来说是难忘的。在女团决赛上,邓亚萍1∶2意外输给了南北朝鲜联队的俞顺福,中国队痛失女团金牌。失掉女团金牌的中国队在接下来的女单比赛中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

  赛后,邓亚萍自己一个人跑到训练室单练发挥失常的反手发球,整整练了一个晚上。历史给了她将功补过的机会,在单打16进8的对手,正好是团体决赛中失手的朝鲜选手俞顺福,结果对手见到邓亚萍的反手发球就发懵。单打比赛战胜俞顺福之后,邓亚萍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决赛的对手是2年前在40届世锦赛女单比赛中,将邓亚萍挡在8强之外的朝鲜著名运动员李粉姬。

  这场决赛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临比赛现场观看比赛。面对2年前的老对手,邓亚萍气势如虹,在精神上彻底压倒了对手。有人在评价这场决赛时说,李粉姬打出了速度,而邓亚萍打出了超速度。在超速度中,邓亚萍将儿时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夺取了世锦赛女子单打冠军,也因为这场比赛,邓亚萍跟萨马兰奇主席从此结下了一段奇缘。

  在邓亚萍输球的字典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她不会第二次输给同一个选手。外国选手中她只输过三人:朝鲜的李粉姬、俞顺福和瑞典的斯文森。但第二次和她们再相遇时,邓亚萍都赢了回来。只有两个人是例外,不是说没有赢回来,是她没有机会再次交手。一个是让邓亚萍没能蝉联三届世界冠军的原中国运动员井浚泓,一个是在日本广岛亚运会上的小山智丽,这个记录在世界乒坛上鲜有。不在一个坑里跌倒第二次,邓亚萍做到了。

  亚萍体育励志故事(三)博士:中国运动员的又一突破

  人们总说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决定性格。邓亚萍的命运还是性格决定的,“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没有选择容易的事情来做,而是选择了对自己来讲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来做,实践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年国庆节前夕,昔日“乒乓女王”、37岁的邓亚萍完成了人生又一次华丽转身——正式出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站总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正厅级女干部。

  三年内完成“三级跳”

  在众多转型从政的女运动员中,邓亚萍无疑是最成功者之一。邓亚萍的“当官”跟她的很多前辈不同,她并不仅仅是担任体育行政管理领域的职务,早在两年半前就她已经进入了国家机关,担任的职位是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副厅局级干部)。

  一年后,邓亚萍又正式调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站总裁,短短三年内,邓亚萍完成了“三级跳”。

  13年前,24岁的邓亚萍带着4枚奥运金牌退役,此后她用了整整11年时间分别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先后获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同时,在求学期间,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鼓励和帮助下,邓亚萍在悉尼奥运会后正式进入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那是她“仕途”的真正起点,后来她又两度成为北京申奥大使、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任职、担任北京奥组委官员……

  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讲,退役后的选择有很多种,有从商的,有从政的,有进演艺圈的……然而,邓亚萍选择退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打乒乓球打了19年,相当长的时间,已经获得了18个世界冠军、实现了大满贯;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在退役后适应社会,很想去读书。从退役选择读书来看,邓亚萍的选择还是性格决定的,“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没有选择容易的事情来做,而是选择了对自己来讲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来做,实践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她是一个笑到最后的人,人常讲的两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她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3年前在出任北京奥组委官员时邓亚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说,“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

  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邓亚萍的成功励志故事邓亚萍的成功励志故事。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

  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时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最初的几个月,邓亚萍一直都在艰难地适应剑桥的学习环境。和普通学生一样,邓亚萍买了辆自行车,准备每天骑车往返学校。但第一天房东领她走了一遍,第二天自己却找不到路了。问路也无法与人交流,这种窘迫让邓亚萍永生难忘。

  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中午吃的是家里带去的三明治,晚饭经常吃的就是方便面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午夜才能睡觉。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邓亚萍的成功励志故事故事。”多年后回忆当年清苦的求学生活,邓亚萍说:“打球的时候,两眼视力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了一些规律”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开玩笑地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当再次拜会萨马兰奇先生时,邓亚萍的硕士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给了萨翁一个惊喜。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53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