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短美文 > 哲理故事 > 近现代励志故事

近现代励志故事

|小龙

  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近现代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近现代励志故事(一)民国公子张伯驹:才高情妙,舍命收藏,千金散尽捐国家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肆意汪洋,淡然如水,随性如风。

  他才高情妙,却倾心青楼女子,年轻时富贵无双,一掷千金,后散尽家财,收藏古书字画,全部捐献给国家,晚年却过的却凄风苦雨,落魄不堪,一无粮票,二无户口,老死在一间破旧老屋中,他便是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

  身处乱世,国内许多的皇家珍藏文物流落民间,张伯驹深知这样的稀世珍品,一旦流落海外,便再也没有回国的可能,于是左右奔波,购置收藏,甚至不惜,变卖产业,只为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瑰宝,能留在我们这块土地。

  他为文物不至于流落海外,舍命收藏,千金散去,举债累累,初心不忘,他在自己的书中说道,“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他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被称为”天下第一帖“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李白《上阳台贴》,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他捐献给故宫的精品,单是《丛碧书画录》上有记载的多大22件,经其手收藏的达到118件。

  他本出生在官宦之家,伯父是河南督军张镇芳,富甲一方,为了收藏,他亿万家资散尽,还卖掉在北京买下的李莲英私宅,更有甚者,当时就算是被绑匪绑架,他也不允许妻子卖掉自己收藏字画,筹集赎金。

  对于这些收藏,张伯驹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他经常对家人说,中国流出去的东西已经太多了,剩下的这些文物,我们要想办法留下来,抗日战争期间,他就将国宝《平复帖》缝入随身衣物,才成功的躲过日军的搜查。

  当年《游春图》面世,张伯驹写信给当时的故宫馆长,极力劝说这样的国宝,应该由故宫出面收藏,但因为当时国民党在战争中自顾不暇,无力顾及文物,最后张伯驹只好卖掉一处房产,以200两黄金的价格代为收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张伯驹收藏从来不是为了个人喜好,而是为了民族文化传承!

  晚年有人曾提议张老为自己的收藏建一座博物馆,他回答“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不用操心了”。只一句话就令在场的所有人肃然起敬。他这样评价自己:

  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讽笑焉,不悔。

  然而这样一个不为名利只为传承的痴傻公子,晚景过的却异常凄凉!

  张伯驹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京剧造诣亦是不俗,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上自然不遗余力,他认为唱戏也是文化,是宝物,应该被保护,因为这句话,后来他被划为右派分子。戏剧界、国画界联合,连续两天举行了张伯驹批判会。

  最具戏剧性的是,批斗距离他献宝刚刚过去一年,后来因为他身份(他的父亲是袁世凯的表兄弟,地方军阀),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隔离审查。虽然好友陈毅多方维护,还是被下放到农场改造。

  到了农村,因为他当时已经70岁高龄,无发从事体力劳动,又白白的占用口粮,被农场拒收,只好再次回到北京当起了黑户,没有粮票,没有户口,也没有钱,依靠朋友救济度日。

  谁也想不到曾经花40000块大洋买画眼都不眨一下的公子哥,最后居然落魄的如此地步,蜗居在后海的一处老宅中度日。

  陈毅过世的时候,张伯驹很想去他的追悼会,但是因为他的政治身份不被允许,于是他挥泪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被悬挂在灵堂,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毛主席看到之后连声说写得好,陈茜趁机向毛主席将张伯驹的近况告诉了毛泽东。于是,“黑”了3年的张伯驹,从正式落户口于北京。

  张伯驹被打成右派,他的子女很想不服气,他却安慰女儿说:“看人和看画一样,难免有时候假的看成真的,真的看成假的,咱们国家那么大,看错一个人,也无所谓嘛。”一切说的那么云淡风轻!

  黄永玉一次在餐厅遇到吃饭的张伯驹,他点了一碗汤,两块面包,一碟酱,两块黄油,喝过汤,将面包钱涂上黄油和果酱,用方帕包好,装入口袋拿回去和妻子潘素分食,当时妻子病重,不能外出吃饭,两人过的很是凄苦,但是清贫之中不失贵族之气。

  潘素虽然出身风尘,但张伯驹对她可谓情真意切,后来人们评价民国四公子更有,要找老公,选张伯驹;要找情人,找袁克文;要找知己,找张学良;要找朋友,找溥侗。

  1982年,张伯驹患感冒住院,和七八位病人挤在一个病房,心绪不安的老人闹着要回家。家属商量让医院照顾一个单间,领导却说他级别不够,不能住单间,等到女儿终于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却刚刚离开人世。

  张伯驹死后,有人跑到北大医院,站在大门口叫骂:‘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把那些住高干病房的人,都扒拉一遍,看看哪个的贡献,能赶上张伯驹?’”

  从挥金如土的公子哥,到衣食无着的穷老头,张伯驹的一生勘称传奇,晚年在病榻上向女儿、女婿提及自己的这些经历,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生在世,爱国是大事,决不能糊涂,小事满可不必计较。”

  张伯驹曾写下这一段文字:“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但是,他的这个愿望并未完全实现。张伯驹捐赠的一些文物沉睡在各个博物馆里,平民百姓想看一眼也不是一件易事。

  如今专家遍地走,教授满街游,为数不多喜欢的几个有风骨的文人,却都冷冷清清戚戚,名气不及国内二线不入流的演员。

  故人不应该消失在西风中,也不应该被这个喧嚣的社会所忘记,但,我知道这很难,很难。

  近现代励志故事(二)胡雪岩的故事:帮助别人,才是一生最大的财富

  当你长大时,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一只用来帮助别人。如果你向神求助,说明你相信神的能力;如果神没有帮助你,说明神相信你的能力。

  在晚清的历史上,胡雪岩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他“肯给予别人帮助”的精神也确实令人尊敬。

  一名商人在生意中惨败,需要大笔资金周转。为了救急,他主动上门,开出低价想让胡雪岩收购自己的产业。

  胡雪岩不敢怠慢,经调查属实后,立刻急调了大量现银,给出正常的市场价来收购对方的产业。那个商人惊喜而又疑惑,实在是不解胡雪岩为何到手的便宜都不占,坚持按市场价来购买。

  胡雪岩笑着说让他放心,称自己只是代为保管你的这些抵押资产,等你挺过这个难关后,随时都可以来赎回属于你的东西。商人万分感激,二话不说,签完协议之后,对胡雪岩表示自己的敬意后便含泪离开了。

  商人走后,胡雪岩的手下们也纷纷不解。大家问胡雪岩,为啥送上门的肥肉都不吃,不但不趁对方急需钱叫低价格,还对给对方银子。

  胡雪岩喝了口茶,讲诉了一段年轻时自己的遭遇: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只是店里的小伙计,经常帮着东家四处催债。一次,正赶往另一户债主家中的我遇上了大雨,路边的一位陌生人也被雨淋湿。正好那天我随身带了伞,便帮人家打伞。

  后来,每到下雨时,我便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认识我的人也就多了。有时,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也来为我打伞。”

  说着,胡雪岩笑了笑:“你肯为别人付出,别人才愿为你付出。刚才那位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慢慢积攒下来的,我要是占了他便宜,人家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这不是投资,而是救人,到头来交了朋友,还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能帮点就帮点吧。”

  众人听后,都沉默不语。后来,商人前来赎回了自己的产业,胡雪岩因此也多了一位忠实的合作伙伴。在那之后,人人都知道了胡雪岩的义举,官府百姓都对胡雪岩尊敬不已。胡雪岩的生意也好得出奇,无论经营哪项行业,总会有人帮忙,也有数不清的客户来捧场。

  不在别人遇到苦难时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不在别人落难时不闻不问,落井下石。肯为别人打伞,才是一生最大的财富。

  人生在世,并不是充满竞争和掠夺,更多的是共赢。有了这种人格,人生定会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近现代励志故事(三)真实的林徽因,远比她的绯闻精彩

  1、不是完美的女人,却是完美的母亲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时值四月,春风十里,令人不禁吟咏林徽因的这句诗。大多数人都以为这首诗是她对徐志摩的表白,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首诗是她写给儿子梁从诫的。

  林徽因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却堪称完美的母亲。

  和平年代里,林徽因用旧货店淘来的老家具、野外考察拾到的石雕与无数卷书,把租来的四合院修饰得极富文化气息。她与孩子们一同阅读书籍,为他们朗诵诗文。每逢假日,不同领域的学者前来,围坐在她精心布置的茶桌边,饮一杯清茶,畅谈文学艺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家人辗转逃难到西南,林徽因和梁思成亲手和泥、烧砖、垒房子,建起一座小房子,没有电、自来水和厕所,老鼠和蛇时常出没、木床上臭虫成群结队,条件异常艰苦。

  但每天夜里,一盏油灯,梁思成在一块木板上写作,林徽因在旁查阅资料,还不忘用流利的英语,为孩子们讲解英文作品。她身体力行,培养他们时时、处处阅读的好习惯。

  2、爱,但不在爱里迷失

  谈到林徽因,总免不了说说她和徐志摩之间的故事。林徽因在《悼志摩》里,也回忆了两人的往事,写得真诚、深情。

  林徽因十六岁时,在英国与徐志摩相遇,后者很快便陷入了她清亮的眸里。徐志摩坦言,自己是因为她才走上了诗歌的道路,她是落在他心湖里的一朵云,他甘愿做她手中所执的那把伞,永远呵护她。徐志摩的深情感动了诗人泰戈尔,甚至曾代他向林徽因表白。但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老诗人也爱莫能助,只能感叹: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多年以后,林徽因对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她欣赏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但面对爱情,她却能保持理智、冷静,而不在爱里迷失自己。

  但这也给她带来了许多非议,她唯一的女性朋友是外国人。但她不介意,也不辩解,而是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与生活中:“我不会以诗人的美誉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

  3、说到不忘初心,没有人比她做得更好

  对于文学,林徽因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她认为应真诚,有灵感时才落笔,并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她对建筑,却不仅仅是热爱,从始至终都将其视为一件神圣的事业来献身。十六岁立下投身建筑事业的志愿后,她的一生都在为这个梦想不懈耕耘。

  她与梁思成均考取公费留学,到美国学习建筑。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便在美术系注册,但选修建筑学的全部课程。她全身心投入课业,优异的成绩使她成为课程助教。学成归国,她与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运用留学时的经验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建筑系。

  林梁二人开始研究中国古建筑时,没有任何资料,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建筑。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这种工作在国内甚少注意关心,我们单等他(梁思成)的测绘详图和报告印出来吓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省得他们目中无人以为中国好欺侮。”

  为了研究,他们自掏腰包、从零开始。首先向全国几十个县的邮电局长寄去两块大洋和一封信,请求他帮忙拍摄本地区的古建筑。

    53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