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励志创业故事

|小龙

  华为可以说是国内有点名气的手机巨头了。那关于背后的任正非的创业故事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任正非的励志创业故事,供大家参阅!

  任正非的励志创业故事(一) 创立华为公司

  任正非出生于1944年10月25日,父母是乡村中学教师,中、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城,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74年应征入伍加入承担这项工程建设任务的基建工程兵,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技术副团级),无军衔。1983年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工作不顺利,转而在1987年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公司,1988年任华为公司总裁,至今。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C&C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成立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

  但是,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华为要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直接交火,未免是以卵击石。最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国际电信巨头依仗雄厚财力,也开始大幅降价,妄图将华为等国内新兴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为了活下去,任正非自己创办公司。在起初的两年时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公司财务有了好转。少许好转的财务并没有用来改善生活,而是继续被投进了经营。当时任正非与父母等住在深圳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在阳台上做饭。父母通常在市场收档时去捡菜叶或买死鱼、死虾来维持生活。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竭的动力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任正非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在高技术领域活下去更需要超凡的毅力。

  他一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离开商人唯利是图这个“一般”,要敢想敢做,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得住这种诱惑。

  任正非甘愿把自己藏于九地之下。商人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企业家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别人的价值在广场上,他的价值在对企业经营的专注上。他是沉默、孤独、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的人,而具有敢于胜利的大勇,总能对一切胜利者以及对每次胜利的偶然因素做出独立而精辟分析。

  一个历经人生冷暖的灵魂,从最低的山谷,走到了人生的正午,避开喧闹,获得一种静观。看事、看人、看物都有了别样的视野。他常常根据企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美文,说公司、谈战略、话做人。他对中国人素质教育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有些思想甚至直接被国家领导人所熟悉和欣赏。

  视野即价值。超乎常人的视野,铸造了华为超乎寻常的武器。动态竞争学创始人陈明哲在2007CEO年会上说,“凡是战略,都是专注,凡是执行都是坚持。”任正非对此心有灵犀,专注是华为的一种强大力量。

  在《华为基本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华为固守通讯设备供应这个战略产业,除了一种维持公司运营高压强的需要,还为结成更多战略同盟打下了基础。商业竞争有时很奇怪,为了排除潜在的竞争者,花多大血本都不在乎。在通讯运营这个垄断性行业,你可以在一个区域获得一小部分的收益,可是在更多区域运营商们会关闭你切入的通道。任正非深知人性的弱点,守护着华为长远的战略利益。

  任正非的励志创业故事(二) 首创人人股份制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任正非是最低调神秘的,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正面采访,从不参加评选、颁奖活动和企业家峰会,甚至连有利于华为品牌形象宣传的活动,他都一律拒绝参加。

  他说:“我为什么不见媒体,因为我有自知之明。见媒体说什么?说好恐怕言过其实;说不好别人又不相信,甚至还认为虚伪,只好不见为好。因此,我才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不比优点少,并不是所谓的刻意低调。”他希望华为员工要“安安静静”的,不要到网上辩论,“那是帮公司的倒忙。”

  追根溯源,任正非这样做,是“文革”期间,任父受到批斗,导致他入伍后尽管多次立功,却一直没有通过入党申请。这让他习惯了不得奖的平静生活。文革结束后,“标兵”“功臣”等荣誉排山倒海向任正非涌来。受过去经历对心理素质的“打磨”,面对这一切,任正非早已淡定。

  年12月,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发布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篇文章,揭开了一个华为崛起的重大秘密:人人股份制。  在华为的股份中,任正非只持有不到1%,其他股份都由员工持股会代表员工持有。如果你离职,你的股份该得多少,马上数票子给你。哪怕是几千万元的现金,任正非眼睛也不眨一下。但是你离开公司,就不能再继续持有华为股份。华为股份只给那些现在还在为华为效力的人。这样一种体制的设计,是全球没有的。

  任正非透露,设计这个制度受了父母不自私、节俭、忍耐与慈爱的影响。

  任正非还创立了华为的CEO轮值制度,每人轮值半年。此举为避免公司成败系于一人,亦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

  任正非总是流露出发人深省的危机意识,伴随着华为的高速成长,他开始为“发展太快,赚得太多”感到焦虑。年,华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达到460亿美元,利润高达54亿美元。深谙“过冬理论”的任正非,决意把“多余的钱”花到前瞻性领域。年,华为卖出了7500万部智能手机,仅次于苹果和三星,还铺设了全球46%的4G网络。任正非保守地抛出年的目标:“56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应该没有问题”。

  当被问及华为“成功的秘密”,任正非的答案是:华为没有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任正非说,华为没什么背景,没什么依靠,也没什么资源,唯有努力工作才可能获得机会。任正非说,华为只是一棵小草,在把自己脱胎换骨成小树苗的过程中,还需要向西方学习各种管理的东西。

  任正非的励志创业故事(三) 不被胜利冲昏头脑

  华为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任正非的股权与其他核心管理人员的股权相差无几。正是这样的股权制度,华为的员工能够倾尽全力推动华为进步。

  他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如此说:“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否则也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的不自私也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今天这么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点关系)”。

  据一位跟随任正非多年的老员工介绍,任正非喜欢学习《毛泽东选集》。此处用毛泽东的一句诗来印证任正非的成功之道:“人间正道是沧桑”。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走得正是人间正道。

  著名财经作家、《华为真相》作者程东升如此评价任正非:大凡真正的大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对企业的宏观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不仅仅因为它用10年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不仅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而是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总裁任正非穿透企业纷繁复杂表象的深邃的思想力。

  思想是深刻的,华为也从来没有流于表面。华为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曾经遭遇同行的误解,他们认为通信行业的人才都应该有一定的年龄,而华为的员工多是年轻人,他们不相信年轻人可以真正理解通信。但是最终华为的技术实力得到同行的认可。华为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华为的员工能够刻苦学习、刻苦攻关,并且勇于创新。华为没有“花架子”,他们相信实实在在的成果。

  这自然得益于任正非的人才观念。华为每年从中国的多所知名大学里招聘大量的技术人才,给这些毕业生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但同时也严格要求他们的工作成果。华为员工的勤奋是出名的,他们在办公室摆上床垫,用短暂的休息来获得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高的工作效率。

  任正非对研发的重视也显示出他的远见。他曾经将华为的“第一桶金”——8000万元投入大型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华为从代理转向自主生产,研发成功之后,华为的市场占有率迅猛上升,奠定了傲视同行的基础。

  对于研发,任正非曾言:“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就是华为的生命。华为的目标是,把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去赢得超过10%的制造业利润率,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和利润空间的扩大。”

  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也体现出任正非的思想力。他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他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悟出的哲理带入华为的企业文化之中,他对员工说:“只有有牺牲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成长为将军;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人,才会有广阔的胸怀。”

  任正非坚持自我批判,从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自己是清醒的,他也要求所有的华为员工对华为的未来保持清醒。正是任正非“对成功视而不见”,成功才能始终伴随华为。

    53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