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短美文 > 哲理故事 > 清华大学的励志故事

清华大学的励志故事

|小龙

  清华学府是国内大学的佼佼者,里面的励志故事数不胜数。下面是小编带给大家的清华大学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清华大学的励志故事一

  从小学开始,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居中,要是偶尔考前了几个名次,父母就乐开了。不管怎样,父母还是望子成龙,想他将来能考上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

  他也知道,凭眼前的成绩,是无论如何也上不了清华、北大的。母亲说:“但这不影响你将来上清华、北大。就如挂在树上的苹果,如果够不着,可以跳起来摘。”

  听了母亲的话,他眼前一亮:跳,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从此,他的学习变得用功起来。但不管他怎样努力,前几名总是与他无缘,很多时候,他老在怀疑:跳起来,真的能摘到自己想要的苹果吗?

  跳还是有结果的,总比不跳好。三年苦读,他还是以高出大连开发区一中录取分数线十几分的成绩,被一中录取。开发区一中是培养清华、北大生的摇篮。跳起来摘苹果,他好像看到苹果就在眼前——离指尖不远的地方,只要再努一把力,就可以将苹果摘下。他相信了跳的力量,变得比以前更努力了。但期中考试,成绩排名中,他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不是居中,而是被拖到了后面。

  学习成绩拼不过别人,但开发区一中并不是个只培养学生读死书的地方。根据他入学以来的表现,老师认为他的篮球打得好,愿将他培养为开发区一中的篮球特长生。

  爱好篮球的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篮球训练,根本无法适应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和那些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篮球队员相比,他的成绩平平,顶多占个中游。他练得很刻苦,汗水却无法换来可喜的成绩,以至于文化课成绩也耽误了。

  高一下学期,在一次高强度训练中,他的膝盖受了伤。躺在医院里,他泪眼婆娑地对前来看望他的班主任说:“膝盖受了伤,我还能参加训练吗?”老师建议说:“腿受了伤,最好改练舞蹈,舞蹈特长生照样有出息!”他摇摇头,现在叫他放弃练了半年的钟爱的篮球,说什么也不能接受。“看得出,你一直在努力,是一个跳着摘苹果的孩子!但为什么进步很小呢?很可能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真正特长。一中的舞蹈队是男队,跳的舞蹈也是具有阳刚美的舞蹈,所以你可以尝试一下。”

  从没接触过舞蹈的他,几堂课后,竟然喜欢上了这门优美的艺术。然而,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舞蹈功底的17岁男孩来说,想要在两年的时间里,有所成绩,这又是何等的不易!筋骨比较硬,压腿压肩时就特别的疼。他闭着眼睛,忍着痛,叫同学们狠心地往下压,有时候,大腿后筋两侧练出了瘀血。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多数人躲在空调房内不出来,舞蹈教室虽然已经门窗大开,但大家在练习了一个多小时后,墙上的镜子全都布满了蒸汽。但他没叫一声苦,咬着牙坚持下去,并每天挤出时间比同学们多练习几个小时的舞蹈。功夫不负苦心人,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由于他的训练成绩突出,被选为一中舞蹈队的队长。

  年8月,开发区一中舞蹈队受邀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并荣获金奖。作为队长的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要不停地跳,一定要跳起来,摘到理想中的苹果——跳入清华。

  又是一个寒冬的苦练,年年底,他参加了清华大学全国自主招生的特长考试。经过激烈角逐,在近200人的舞蹈类男考生中名列第一,清华大学给他开出了令人艳羡不已的升学条件——只要他的高考成绩够辽宁省一本线成绩,就可以进入清华。

  跳起来,苹果已触手可及了。但那落下的文化课,对于特长生的他,又是一道难题。此时距离高考只有4个月的时间,一中的老师根据他的学习情况,制订了方案。对此,他十分有信心,除了加倍努力外,更懂得珍惜——不愿让抓在手上的苹果溜掉,他要把它摘下来。

  7月19日,他以556分的成绩超过了辽宁省一本分数线的成绩,顺利地被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录取。他叫沙思廷,一个跳进清华大学的男孩。

  “只要不停地跳,才有机会跳进清华门。”站在清华门前,沙思廷自豪地说,“我从未自卑过,只要不停地跳,并抓住每一个机会,清华门也会为我这类特长生敞开!”

  清华大学的励志故事二

  在清华高性能所的实验室里,我看着闪烁的荧光屏,心想,这里会不会有一台电脑的开机密码是我的生日?当时一个看似那么遥远的梦想,如今真实可及,我不胜感慨。

  放纵自己,最初的考研梦破碎了

  我资质并不出众。高三时,因父亲病逝,我高考只考了608分,被调剂到三峡大学。在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里,我开始放任自己:挂科、逃课、通宵打电子游戏、睡懒觉、疯狂玩牌……我在两种CS之间徘徊(Computer-Science<计算机科学> Vs Counter-Strike<反恐游戏>),在学校里平凡度日。不见经传的大学里,我开始放任自己:挂科、逃课、通宵打电子游戏、睡懒觉、疯狂玩牌……我在两种CS之间徘徊(Computer-Science<计算机科学> Vs Counter-Strike<反恐游戏>),在学校里平凡度日。

  破碎了己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叫王垠的博士生写的一篇文章《清华梦的破灭》。那篇文章关乎光荣和理想,记录了他的清华梦想从产生到坚持,直至破灭的很多故事。读了王垠的文章不久,我有了一个梦想:考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当时,我神圣地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梦想,开始准备考研。

  然而我终究没能彻底走出那种持续了三年的懒散的生活方式,仍用突击学习的方式来对待考研,这显然是十分不负责任的——懒散的我最后没有考上清华。

  面对即将来临的毕业,我开始找工作。网投了几份简历,都没有回音,让我很受打击。参加了一个招聘会,才发现就凭我的那点C语言和JAVA基础知识,根本就没有单位要我。

  清醒之后,我花了5个月的时间,恶补那些比JAVA、JSP更规范、更高难的东西:J2EE、对象持久化、MVC、设计模式……我很下苦功认真地做了毕业设计。最后毕业答辩时,导师高兴地说:“你再改改,就能拿去申报学校毕业设计一等奖!”后来我常想,如果考研时也拿出天天泡图书馆、熬夜、早起的刻苦精神,结果肯定会大不一样。

  临毕业时我再投简历,就能接到几个OFFER了。但我想象着自己将要朝九晚五地生活,每月领一次薪水,挣扎着在大城市立足脚跟的样子,始终觉得茫然一片。我翻开了以前写的日记,回想起那曾经的梦想。于是我决定,再考一次研。

  没有用心准备考试,这是我第一次失败最大的原因。为了能够实现我的清华梦想,我决心拿出毕业时恶补专业知识的劲头来,全力以赴投入复习。俗话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我全面分析了自己的弱点。数学不是我的弱项,但是粗心大意使得我失分较多;英语相对来说比较薄弱,需要我重新准备。专业课相对而言,是我掌握得比较好的,只需要继续保持。我制定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计划用2~3个月时间进行第一轮复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以便之后的复习能够更轻松。

  8月的天气酷热难耐,吱哑作响的风扇声中,我的第二次考研生活正式开始了。殷老师的数据结构、向老师的课件、斯大林斯的“绿皮书”、汤老师的“红砖头”……那些曾经熟悉的书,再次捧在手中,感觉沉甸甸的。试着做了一遍上年的数学真题,发现效果不太好,我开始重新复习数学课本。为了打下扎实的英语复习基础,我又买了“星火”单词书,反反复复认真地记了两遍。这一次我拿出了那5个月的苦读劲头。在正式报名前,我完成了扎实的第一轮复习。

  接着,我开始整理资料,自己做总结。比如数学,我就将容易忘的知识点整理到一个本子上,经常翻阅,不断增强记忆。直到有一次我吃惊地发现,所有的知识点都被我总结了一遍,没有不记得的知识点了。对于专业课,我先在清华水木社区上找到不少资料,比如殷老师的课件、计算机组的本科生讲义等,然后认真复习。我研究过历年试题,发现2002年以后的风格变化很大,特别是操作系统。于是我重点标示出所有考过的知识点,以便作到基本掌握。

  在研究专业课真题时,我发现很多题目并不在课本之内,需要参考其他书,特别是计算机方面的英文原版书。参考英文原版书籍,是很多考研人没有想到的,但是英文原版书籍对我专业方面的有着非常有益的影响。我翻出严蔚敏老师的《数据结构》,在图书馆找到了斯大林斯的操作系统内核的英文版,以及关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英文版参考文献,粗略地看了一个月。看完后感觉不过瘾,又找来哈默的《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第五版来看。通过这样的阅读,我既复习了专业知识,也能够锻炼英语语法,一举两得。

  冲刺阶段,我大规模地做模拟题,为最后的一战做充分的准备。

  考研战场,看不见的硝烟到处弥漫。

  临考前我想:等了一年,好运该轮到我了吧。第一天考政治、英语没什么感觉。但第二天数学考试的数据结构,偏偏就考了我没有准备的散列算法。我当时快疯了,觉得梦想可能会提前粉碎。过年时,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妈妈在为我做祷告,祈望我能顺利实现梦想。妈妈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我准备考研的日日夜夜里,妈妈都是这样为我祷告的吧?我愣在那里,半晌没有说话,不忍心告诉妈妈我考得并不理想。

  春节后我来到北京,打算先找个工作安顿自己。投简历、赶招聘会,着着实实忙活了好一阵子。一个星期之后,我顺利地通过了一家知名的网络公司的几轮面试,得到了入职通知。我想,没有考上清华,我就开始工作吧!生活总要继续的。

  正在我我平静地准备开始新生活的时候,一天晚上,有网友在报自己的考研成绩。我意识到可能成绩已经出了,就立刻登陆清华大学的招生网站,把自己的分数查了出来:373分。

  大脑顿时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声音在反复说:“天哪,闯进复试了!”

  忽然感觉清华离我是这么的近,甚至可以感受到心底最强烈的冲动:我就要考上清华了。我乐坏了,立刻准备应付接下来的复试。我想立即回到校园继续几个月前宁静的复习:复试要考上机,而C++语言我纯属业余水平;笔试要考网络,我一年没摸了;如果被调剂到软院,还需要准备软件工程、数据库之类的知识,这些我都不熟悉……我急切地踏上了回去的列车。

  回到学校后,我日以继夜地开始准备复试:泡图书馆、去学校机房上机调程序,遇到不会的C++、网络知识就向老师请教,还见缝插针地温习专业课本,几个月前准备考研的状态又回来了,我复习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谁知仅仅一星期之后,清华大学的复试安排已经发布,5天内就要去北京报到,短暂的充电就要结束了。接下来几天,我抓紧准备最后的时间复习,将去年的上机题目也调了出来,直到踏上去北京的火车前一刻,我还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调试工作。

  走进清华,站在“清华园”三个字下,我就像走进了童话中的宫殿,这里有我的清华梦想。我曾经那么费力地从遥远的地方艰难地走来,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就是梦想的终点么?

  笔试,机试。漫长的四又二分之一个小时的等待之后,我参加面试了。我是排在第15个面试,一共才18个人。面试的时候,前面的同学最少的也有10分钟,很多都是15分钟或者更长。而我,面试只持续了7分钟。别的同学都被问到了专业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时还能得到老师的提示;也有一些同学被问到以后的研究打算等等,而这都表示了老师对他们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我,天啊,导师们就只问了几个最基本的问题。难道面试可能通不过?我忐忑难安。

  走出考场后,我想到自己面试可能通不过,萌发了调剂到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愿望。以我的分数,调剂过去应该还是会有把握的。我给软院的孙老师写了封邮件,把我的情况讲了一遍。得到他的回复却很快,孙老师的意见明确,他建议我继续等待计算机系的最终结果,因为他觉得我录取的希望很大。

  等待结果的日子总是显得那么漫长。一星期之后,我终于在计算机系的录取名单主页上看到了我的名字。终于解放了!我跟随一个报考网络所的同学去参观清华高性能实验室。站在实验室里,我看着闪烁的荧光屏,心想,以后这里会不会有一台电脑的开机密码是我的生日?一个曾经那么遥远的梦想,如今真实可及,我不胜感慨。

  我激动地给姐姐打电话:“姐,我可以有北京户口了。”姐一下就明白了,笑着说:“恭喜!恭喜你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考研就这么结束了么?我忽然感觉自己的梦想原来是这么近、这么清晰,而我又是这么勇敢、这么坚定。

  因为拥有梦想,我们才会更执著地付出,更无畏地挥汗浴血,更潇洒地昂首天外,奔跑在成功的路上。

  是谁说的,没有梦想的人没有家,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一场流放。

  清华大学的励志故事三

  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楼,记者如约见到吴筑瑄,一位就读于该校法律系研二的台湾女生。筑瑄跟着父母从台湾来到厦门,再到上海求学,高中毕业后通过联考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之后以连续四年获得奖学金,毕业时年级第一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

  攻读法律,常怀善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事商业多年的吴筑瑄父母敏锐地发现大陆给台商的政策利好越来越多、越来越实,比如台商在一个地方建工厂,5年内不用缴税、不用交租金,这对企业家来说是极大的诱惑,于是决定赴大陆兴业。筑瑄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父母来到大陆。

  因为父母办厂的关系,筑瑄经常关注大陆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她说,自己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坚持选择法律专业,是因为自己的责任心促使她这样做。她说,她常常看到一些被拖欠工钱的农民工没钱上访、打官司,即便受伤也得不到合理赔偿。为了能帮助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筑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律师执业证,而后为社会公平、正义进一份心力。

  吴筑瑄在台南奇美博物馆

  吴筑瑄的一颗善心很快就付诸于行动上,在读研究生一年级时,她参加了导师创办的“义联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做起了免费法律咨询工作。“义联法律援助中心”主要工作是帮助大陆贫穷农民工,帮他们解决劳动纠纷问题。吴筑瑄说,虽然自己研究生期间主攻的是知识产权法,但是受责任心与公民良知的感召,她觉得自己一定要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在法律援助中心工作时,只要有人打电话来求助,她就会了解相关情况、作详细咨询;如果电话里无法解决,她就建议对方直接来援助中心进行面对面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些情况,援助中心是无力解决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她会帮助农民工走司法诉讼的道路,尽自己最大努力帮他们走出困境。看到法律能还农民工们一份公道,就是吴筑瑄内心最大的欣慰。

  由于行走两岸,吴筑瑄也会关注到两岸法律的异同,她说,因为两岸都是大陆法系,不但能很好适应两岸的法律,而且发现两岸立法有诸多可以互相借鉴之处。为了今后能更好地适应大陆的司法环境,做出一些成绩,筑瑄把目光投向两岸法律的比较研究,她的毕业论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题目叫《中国大陆与台湾网络环境下音乐著作权保护比较研究》。这篇论文着重分析两岸网络音乐使用权问题,大陆免费,台湾收费,吴筑瑄试图通过对两岸免费与收费机制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寻一个更适合中国大陆未来网络音乐发展的道路。筑瑄说,她很享受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实践工作,也非常倾心于自己对两岸司法的比较研究。

  “义联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只是吴筑瑄在研究生学习时期一个侧影,吴筑瑄还是一个热衷拍摄微电影、有创新意识的女孩,她注重观察时事,时常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审视身边的世界。吴筑瑄说,她发现“选调生”的话题近些年来备受大家关注;在听到一些“选调生”学长学姐讲他们的亲身经历后,吴筑瑄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于是她决定到西部偏远山区,将“选调生”们的真实生活拍摄成微电影,让社会更加关注这个群体。

  对于“选调生”,吴筑瑄说,她觉得在大学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认识了这个群体;她说,当了解了这些有志青年的故事后,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觉得他们是默默无私的,有句话是讲‘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他们选择了祖国,祖国也选择了他们’。为了再现‘选调生’的生活现状,我到西部宁夏去进行拍摄,虽然很辛苦,但我很庆幸通过自己手中的DV,真实再现了他们在当地的生活,并把他们的故事带回北京、带回清华,把‘爱’向更多的学子传递。”同时,吴筑瑄也希望这种感动能够在台湾的年轻人当中传递,让他们看到大陆选调生的远见和牺牲精神。

  除了关注“选调生”,身为班长的筑瑄还参加了很多社团,其中就包括了垃圾分类公益协会。她说,这个协会致力于帮助大家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他们正在清华做试点,效果很明显。做义工、拍微电影、参加社团……筑瑄研究生二年的生活丰富多彩,收获满满。而更让筑瑄欣慰的是,在研究生即将毕业这一年,她被法学院评为“感恩明理社团之星”,而在学业上,摘得一等奖的桂冠。

  由于自己台湾籍的身份,以及在大陆生活十多年的特殊经历,吴筑瑄一直都关注着在清华就读的两岸及东亚地区学生的交流。为了促进交流,她牵头创办了“东亚文化交流协会”,把来自港澳台和东亚各国的留学生凝聚在一起,组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吴筑瑄创办这个社团的初衷很简单,希望大家庭的每位成员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的文化,并开展社团学习小组和学习论坛,让大家有机会了解各个国家的法律,时常一起头脑风暴。当然,这个大家庭也常常会举办各色活动,比如游访圆明园、故宫、孔庙等,也会在端午、春节等节日时举办特色活动,这也是与大陆学生最直接的交流方式。

  谈到两岸青年交流中的矛盾,吴筑瑄觉得台湾的青年人没有跳出来看问题。她说,台湾新闻媒体的片面报道影响了年轻人的思维,她建议两岸双方的年轻人都必须从当下的时局中跳脱出来去看问题,着眼深入交流,真诚了解对方,这样才能有一个合理的判断,也才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

  当好一个“北漂”

  6月初的清华校园,路两旁的杨树郁郁葱葱高耸入天,在阳光的映衬下树影斑驳,在这个美好季节,像筑瑄这样一批朝气蓬勃的清华学子即将告别校园迈入社会。

  目前,她正在筑巢投资集团担任管培生。大陆公司的正规和人性化让吴筑瑄有了留下来工作的决心。对于留在大陆工作,吴筑瑄信心满满。她说,“我很有自信,相对于其他来自台湾的学生而言,我有很多优势。比如,第一,我适应能力强,不管是饮食、还是风土人情,我已经完全融入其中;第二,我语言能力强,厦门当地腔、上海话、北京话,我说得都很流利,在与人交往方面占得先机;第三,我能够理解当地人的想法,这是我在大学期间的收获,是交流让我懂得更多。”

  吴筑瑄说,虽然家人的产业在大陆发展得很好,特别是李克强总理表示“将继续维护台资企业和台商合法权益”的表态让台商们吃了“定心丸”,也更加坚定了家人未来在大陆做大做强的想法;但吴筑瑄说自己是一个敢于向前、不安于现状的人,回到家里帮父母打理公司并不是她的理想,不能总在父母的庇佑下生活,她希望留在北京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所以“我决定未来加入北漂一族,努力去做一个好北漂”。

    53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