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短美文 > 哲理故事 > 每个人必看的励志故事

每个人必看的励志故事

|小龙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里边的是什么。当面对生活的无奈时,这时候一些励志故事这时候或许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今天小编整理了一些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励志故事【热门篇】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家照顾她仅两岁半的儿子.玩了一会孩子睡着了,丁是母亲把儿子放在小床上她想趁儿子熟睡这段时间去附近的菜市买点菜。

  这位母亲顾不上讨价还价,买完莱就匆匆走向住的方向望了一眼.这一望不打紧,她发现四楼处阳台上有个小黑点在那里蠕动。啊,我的儿子,明明,她大叫一声。疯狂地向前跑,边跑还边贼,“明明.不要往外爬!”但是孩子那能听懂呀,他看到妈妈朝他招手,兴奋得乱蹬乱舞,拼命向外爬。这时要跑到四楼阻止儿子爬下来已经来不及了,这位妈妈发誓要在儿子掉下来以前接住他。于是她拼命加拼命.刚好在儿子掉下来的一刹那。跑到了楼下并且不顾一切地伸出双臂稳稳地把儿子接住了。

  这件事立即轰动了当地,电视台记者赶来了,要把这人间的奇迹摄下来。这位母亲惊恐地摇摇头,死也不干。后来,记者说:“不是让你的儿子重新来过。只是找只娃娃从四楼掉下来,你再去接住。”这位母亲同意了。

  但是,一次,二次,三次。布娃娃都掉在了地上。

  朋友们,你说这是为什么?

  还是这位母亲吐露了真心话: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并且又是假的。

  启示

  作为一个投资者的直商,不管投入多少,都是自己的,固此一定要认真对待。要有把自己投入的1000元当作100万元未对待的敬业精神,并且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这样,你才能稳稳地接住自己的儿子,而不会白白地失去投入的资金,任其亏蚀。

  励志故事【精选篇】

  著名心理学家杰斯写过这样一本书:《孩子,我不是完美的,但我是真实的》。他在书中说:“赞美如同阳光一样,沐浴着人们的心灵。没有他,我们无法成长。可是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总是记得对别人进行挖苦讽刺,却不记得去赞美别人。”

  回望我们自己的生命历程,在许多人生灰暗的重要时刻,有多少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让我们至今心潮澎湃的赞美,依然珍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19世纪初,英国伦敦有一位很普通的青年人,他梦想自己在将来能成为一名为世人敬仰的作家。但是,青年人很不幸,一生坎坷,中间辍学了四年,父亲又因无法偿还债务进了监狱,他经常因为没有饭吃而挨饿。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为了生计,母亲托人让他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又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但是这些工作薪水都很低,不要说用来贴补家用,除了自己吃饱肚子就所剩无几了。后来,他自己找到一个工作,在一个老鼠满地跑的仓库里给鞋油筒贴标签。白天工作,晚上他就跟另外两个男孩子挤睡在一间阴暗的小房子里。那两个男孩子来自伦敦的贫民窟,他们一点也不觉得他的作品好。他很不好意思,担心退稿遭到工友的嘲笑,就在深夜出去寄稿子。稿子一个个地被退回来,他依旧没有放弃,终于,一个编辑写信让他到编辑部,当面赞美他说:你的文笔很不错,观察很细腻,你就写你熟悉的底层生活,就一定能够发表。

  编辑的赞美,让他十分激动,他流着泪水在街上走着,他告诫自己:我是有写作的天分的,只要按照编辑的话去做,就一定能够成为作家。

  就是那个编辑的几句夸赞,彻底改变了这个青年的人生。要是没有他的赞美,也许这个青年一生就窝在老鼠满地跑的仓库了。这个青年就是伟大的英国作家狄更斯。他按照编辑的指引,写伦敦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1836年开始发表《鲍兹随笔》,这是一部描写伦敦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同年,陆续发表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数期后便引起轰动。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画式地反映了英国现实生活。正是由于他苦难的少年时代备尝艰辛、屈辱,看尽人情冷暖,使他的作品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是描写了自己这一段遭遇。后来,他又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

  无独有偶,几乎就是同一个时期,还有一个男孩子也在杂货店里干活,他不得不每天5点钟就起床,然后干14个小时的活,工作又枯燥又劳累,他早就受够了这一切。两年后,他终于忍无可忍,给自己过去的校长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情况及自己近期的绝望,他告诉校长,自己甚至都活不下去了。校长回信安慰了他,还赞美他从小就是一个聪明而有天赋的孩子,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还让他到学校来当老师。

  校长的一席话彻底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也为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这个男孩子就是很多畅销书的作者——著名作家韦尔斯。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赞美他人或者被他人赞美。从内心赞美他人,就如同给他人送去温暖和阳光,会激励他人重建自信和理想;而接受他人的赞美,则会让我们捡回失去的梦想。

  励志故事【经典篇】

  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根据自己的读者治学经历,总结了一条经验,叫:“用力多者收功远。”

  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由于他自觉得记忆力不足,所以他读书时格外用功。平日,教他们的老先生每次讲完课后,都要让学生们温习功课。别的孩子读几遍就合上了书本,出外玩了。而司马光则不然,总要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放下窗帘,一遍又一遍地琅琅诵读课文,反复思考揣摩,直到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意思方肯罢休。司马光做官后,尽管公务繁忙,还能利用点滴时间多读深思。即使在去一些地方视察途中,他也坚持在马背上背诵诗文。他通过长期的刻苦攻读和乐于思考,终于成了一位学富五车、著述颇上的大家。

  不仅如此。而且他笔下的《资治通鉴》也是他总结的这条经验的明证。《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史。此书不仅在过去的一千多年起过很好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依然不失它的史学价值,即使将来,它也会熠熠生辉。

  杜甫有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也是个乐于“用力多者”,因此,他所写的诗分外的好,能成为“史诗:能留存千古。”正如有人所赞颂的那样:“李杜文章在,光滔万丈长”。贾岛用诗表达自己写作的心迹:“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牧说到他写诗的心态,那就是:“苦心为诗,唯求高约有”。不难看出,他们也是乐于“用力多者”。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能留下千古传诵的优秀诗篇。

  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对他人说:“我的每一幅画,都像我的亲骨肉一样,都是十月怀胎,都是养育出来,全都饱含着我的真情实感和心血。”事实也正是如此。他在91岁高龄的某一天,要创作一幅丈二的《高粱》,清晨6点进去,没喝一口水,没吃一点东西,一干就是8个小时。吴冠中有个习惯,他作画时,是绝对不允许别人进去打扰他的。知情的老伴心疼他,不审端去了一杯水。结果,吴冠中生产地把水打洒一地。画完后,他立即向老伴道歉:“对不起了,当时我画得太投入了,根本不想到喝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还存在诸多不便。朋友、邻居们经常帮吴冠中干些买煤扛煤气罐之类的活。吴冠中就拿画谢人家。当时画得比较随意。后来,他对这些随意的画颇有悔意。他不是画张好的送去换回原画,就是花点钱给人家把原画买回来。把这些画弄回来后,他就立即撕毁了。吴冠中还有两次烧画的事:一次发生在1966年,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幅作品付之一矩:另一次发生在1991年,他把自己十多年来的不满意的作品集中起来,一下子就烧毁了200多幅作品。他对人说:“我这样做,并不是要维护自己的什么名声,而是要为后人负责,要把真正的艺术留飨后人。”

  吴冠中先生作画,力求精品,讲究创新。在他心目中,粗制滥造、失去了创新的态度,那样就“笔墨等于零。”他用心、用功、毫不苟且的作画心态,使他作出的画价值连城,凡收藏者,无一人不想收藏到他的画。毋庸讳言,吴冠中先生的画和人品都会光耀千秋万代的。
 

看了“每个必看的励志故事”还看了:

1.

2.

3.

4.

5.

6.

7.

    53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