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短美文 > 哲理故事 > 敬一丹励志故事

敬一丹励志故事

|小龙

敬一丹励志故事

  敬一丹,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主持人,小编希望通过敬一丹励志故事,给你们带来正能量!

  敬一丹励志故事 篇【1】

  我不是什么成功女性,也不是什么女强人,只不过是干电视工作的,如果说还取得了一点小小成绩的话,不过是比别人多付出了一些汗水而已。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每一个脚印里都盛满了坎坷和踏实。

  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当时我已经29岁了,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时间,我一直闷闷不乐。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对我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句话,让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的那一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感慨万千,30岁,我的人生又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入学不久,我就结婚了,丈夫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有了家,但我们依然住在各自学校的集体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饭,和单身生活没有什么区别。3年的苦日子熬过后,我留校任教了。—个女人在大学里当老师,工作既体面又轻松,收入也不错,而且有很多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我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北广要人,经过面试、笔试和实践考核,我幸运地被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他们说我是头脑发热,都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我想,如果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也许自己这辈子就会在北广做一名老师,永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又一次犹豫了,我真的还有能力面临这次新的人生考验吗?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想起母亲的话:“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我最后的决定是,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哪怕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就这样,我以33岁的年纪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脚。我虚心向比我年轻的同事学习,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当作重大的使命来完成。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绝对没有回报。经过不懈努力,我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有了一席之地,还以自己的名字开辟了“一丹话题”这个专栏,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观众的反映还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一转眼我就到了40岁,看到镜子里自己眼角细密的皱纹,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失落感。40岁,对—个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尤其对女主持入来说,更是尴尬的年龄。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龄,每天患得患失,内心充满着苦涩和忧郁。

  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向母亲倾诉,她说:“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朗,是啊,年轻女主持人的本钱是美丽和青春,而40岁的我,虽然青春和美丽已经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学识、修养和内在的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心态平和了,工作的热情又重新回来了,尽管我已40多岁,但领导依然让我在栏目组里挑大梁。

  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的。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告诉我人生的方向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新的梦想在诱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着它走去。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敬一丹励志故事 篇【2】

  月敬一丹在空中飞来飞去。原因之一是她在4月底从央视退休,二是她出了新书《我遇到你》。

  回顾过去,敬一丹总撞上时代潮流。电台最火时,她在黑龙江广播电台当广播员;33岁,也就是1988年,她进了央视,然后和电视一起步入黄金时代。她并非热爱改变,而是感兴趣的事少,一旦有她就会抓住。

  两年工农兵大学满足不了学习欲,她去考研,3次才考上。留在中国传媒大学教书是人们想象她会做的事。直到她看到了一张课程表:哎,星?谌?衔绺陕锒急话才藕昧耍?挥芯?病?

  央视开始重视采编,她从记者干起,《一丹话题》是中国首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栏目。38岁的敬一丹敏感,也没模板可循,"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1995年,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邀她去新闻评论部的新栏目《焦点访谈》。

  彼时新闻评论部聚集了陈虻、时间、白岩松、崔永元等一批想用新闻改变社会的热血新闻人。《焦点访谈》学习美国的《新闻60分》,实行记者主持人制度。栏目提倡短兵相接、立竿见影,敬一丹的性情就显得"太温了"。她试做一个"假种子"事件,湖北出现了假种子,愤怒的农民把粮库砸了一个大窟窿,误了农时。敬一丹很愤怒,但她一看,县长和书记都在一线紧急处置。她把后面领导处置的镜头也放进去了,"这才是全部。"还用了《谷雨话种子》这个诗意的标题。

  当年"四大提刀"之一、《焦点访谈》记者陈耀文说,敬一丹从不像他一样大刀阔斧地追着人满院子跑。除了不端着,她还有些敬畏心,"略微地仰视苍生"。"她永远在我们抡圆了胳膊要曝光时,评论已经写有余地。她知道事情的责任不是一个人的。"

  文化批评学者戴锦华分析《焦点访谈》,"我们必须重视中央台的重点栏目所包含“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问题。"

  打一开始敬一丹似乎就在克制"作为权力的媒介"。这似乎更多跟她性格里的自我控制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谦卑有关。作为评论部最没激情的人,她对世界施加影响的欲望并不算强,甚至一度被丈夫评价为"自视过低"。

  《焦点访谈》最火时她眉头皱得最多。我问她,被百姓当作青天,会觉得担当不起吗?"我太有了。"她斩钉截铁。好几次她下班走到楼里头(当时还在科技信息研究所办公),一男子"扑通"就给她跪下了。1998年她一边签售《声音》,一边收各种申诉,对方紧张、收缩双臂,头低低的,一手递书、一手掏出一张纸说,敬老师这个给你。申诉书一般都被搁在信封里。

  "我特别受不了跪,很难受。我担当不起啊。《焦点访谈》就是特殊时期的一个模式,这已经超出了一个栏目的承受和期待。"

  《声音》那本书是敬一丹给所有人回复的一封信。心太累了,再不写书她憋得慌。《声音》编辑李玉强当时说,敬一丹是承受托付最多的一个记者。

  敬一丹励志故事 篇【3】

  陈耀文从未见过像敬一丹这样的人--没有任何人会说她一点不是,而她也不说任何人的不是。他说敬一丹是"圆的","任何时候都能稳定处事,什么场合都能拿得出手,跟孩子聊天没问题,跟中央领导谈没问题,有锋芒的人也不会像疯狗一样去咬她。"

  也有人认为敬一丹温和有余,批评不够狠,缺乏立场。余伟利并不认同,"不是说她都往好的方向去说,而是她说得更加平衡和在理。"余伟利举例,2010年的《焦点访谈》已经像个理智的中年人了,当时全国拆迁案高发,节目做了一期《我的房子怎么说拆就拆》,敬一丹和节目组商量,希望在评论中提到滞后的法律法规,促进城市房屋拆迁有关条例的修改。"是她少有的风格,非常犀利,带点恶狠狠的评论。"

  虽然跟白岩松、崔永元的表达方式不同,余伟利认为敬一丹秉持着新闻评论部的共同理念--用建设者的态度让社会更好。敬一丹的加入,让《焦点访谈》多了"人文关怀"以及"对弱者的关注"。

  像敬一丹说的,别人是"刺痛",她选择"隐痛"。

  她的立场和看法,似乎总是被一种微妙的口吻所包裹。在《我遇到你》新书发布会上,一位记者问,她怎么看崔永元在美国涉及敏感内容的演讲视频,敬一丹回答,"我点赞了,我对台上兄弟评价很难做到完全客观,我承认我不客观,哪怕很多人说这话说得有点过了。"朱波觉得这就是敬一丹的立场,"她是有是非的和价值观的,但你从她的话挑不出毛病来,这是她的高明。她说话太微妙了。"
 

励志故事

    5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