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小龙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不成常常是“ 三个和尚” 心不齐在作怪。这三句话很简单, 但有很深的哲理。因此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以供各位参考。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篇1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呢?下面讲的就是三个和尚的故事。

  有个小和尚住在山顶的小庙里,山坡下有条小河,小和尚呢经常要去自己挑水吃。这里是个空庙,还好厨房里啊有水缸、水桶、扁担、锅、瓢、碗、筷用的 东西是一样也不少。过了几天哪,一个瘦和尚路过这儿,他想:有山有水真是好地方,就在这儿住下吧!他正好碰到小和尚来挑水。

  “小师傅您好啊!”

  “瘦师傅您好啊!”

  “我想在这儿住住你看行吗?”

  “当然可以,我有个伴更好。”

  “那么您去挑点水我来喝好吗?”

  小和尚一听可不高兴了, “我挑水你喝水,哼!哪有这样的道理,想喝水那你就去挑吧!”

  “唉,你看我走了一天的路,已经累得不行了。”

  “你要吃水让我去挑说得过去吗?”

  “唉!也不是我一个人吃啊、,你挑来了水,咱们两个人都吃嘛!”

  说着他们就吵起来,最后吵来吵去啊两个人一起下山去抬水了。又过了几天,一个胖和尚路过这儿,他看到这地方山青水秀,于是就来到庙门前,正好碰到小和尚和瘦和尚抬着一只水桶出来。

  “两位师傅你们好啊!”

  “胖师傅你好啊”

  “咱们三个一起住行不行?”

  “可以啊!”

  “那么我累坏了,也渴坏了,请两位师傅快去抬水吧!”

  小和尚和瘦和尚一听脸绷得紧紧的,把水桶嘭搁在一边,小和尚说:“您想吃水自己去挑,要不您跟瘦师傅一起去抬。”瘦师傅说:“怎么能让我抬呢,小 师傅,您跟胖师傅去抬吧。”

  三个和尚又吵起来。他们大家都渴了,可是没有人去挑水,也没有人去抬水,他们皱起眉头,撅起了嘴,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就这么 一直坐着。小和尚和瘦和尚心想:胖和尚啊,胖和尚等你憋不住了,总会起来去挑水的。可胖和尚想:小和尚啊瘦和尚啊,等你们憋不住了,哼!一定会起来去挑水 的。

  等到了天黑,谁也没站起来,他们和上眼皮呼呼地睡着了。这时候啊一只小老鼠大模大样地钻进洞来,东跑西溜,看见桌子上点着一支蜡烛,心里可乐了,吱吱 吱、吱吱吱、蜡烛油我还吃,他爬到桌上去啃蜡烛,啃呀啃呀,一不小心,把蜡烛啊给碰翻了,结果火把旁边的布幔子烧着了,大火呼呼呼地起来。

  不得了啦,起火 啦,三个和尚睁开眼睛一看那,火苗已经串上了屋顶,他们这下可急坏了,赶紧拿起水桶扁担下山去挑水救火,舀水的舀水、挑水的挑水、泼水的泼水、好容易才把 火给扑灭了。好险哪,要是大伙都不一块儿灭火,咱们和这小庙恐怕都得烧成灰了,他们半天没吃水,又救了一场火就更渴了。小朋友请你猜猜,这会他们怎么样了呢?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篇2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续写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寓言故事妇孺皆知,它蕴含哲学理论极其深刻。按照常理,应该和尚越多,力量更大,喝水不成问题,但为何和尚增多了,反而没水喝呢?至今人们还在不断地探讨其中的奥妙所在,很多人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人力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建立、管理制度设立、责任扩散行为控制、团结合作精神发扬、集体效能发挥、人员素质提高、思想道德规范等等方面进行探讨,但都没有找出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真正的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找到一种有效的解决有水喝的办法。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蕴含一个深刻的玄机。下面我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后续故事来浅析一下后来结局,不过政治敏感性太强的人不要对号入座哦。

  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事情反映到宗教事务局后,局长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三个和尚没水喝事件发生地虽然风景秀丽,但由于庙小庙破,平时香火不旺,上级领导关注也比较少,和尚们也信心不足,现在因三个和尚的故事流传,影响很大,何不借势造势,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出色?为此,起草了一个方案上报到市政府和市政协,要求将三个和尚没水喝故事发生处庙宇升格为寺,级别定为副处级,将那里作为风景旅游区进行开发,为了加强领导,可派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协助方丈解决喝水问题、修缮庙宇及景区规划问题。方案很快得到了批准。

  寺庙的方丈在主持及书记的协助下,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发现原来没水喝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公开在网上发布信息,在外寺招聘有志向有知识的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制定分工流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几个有级别的和尚领导出国学习取经,并且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所谓的管理经验就走了,一个叫BPR,一个叫ERP。

  但是这些洋经验对寺庙管理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后再次分析研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程序。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

  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就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N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界面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他妈的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个屁!什么他妈的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傻B,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他妈的人五人六的,跟屎盆子一样甩都甩不掉!”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篇3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小庙,有一天庙里来了个小和尚。

  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菩萨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庙里又来了个瘦和尚。他一来就喝掉半缸水。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瘦和尚最初去挑水了,但是后来看到小和尚在庙里清闲自在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

  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担子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而两人的关系也僵化了。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瘦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到最后干脆把菩萨面前的净水瓶里面的水抢着喝干了,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那以后,三个和尚都勤快起来,齐心协力,轮流着去挑水,日子过的很不错。

  这个故事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民间谚语从古到今,几乎人人都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不成常常是“ 三个和尚” 心不齐在作怪。这三句话很简单, 但有很深的哲理。过去如此,今天也如此,将来还会这样。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5.

6.

7.

    53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