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短美文 > 感人故事 > 生活需要条理的哲理故事

生活需要条理的哲理故事

|小龙

生活需要条理的哲理故事

  条理,泛指:事物的规矩性,条条是理(讲究章法,法则。),条条是道(讲道理)。对此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生活需要条理的哲理故事,以供参阅。

  生活需要条理的哲理故事篇(1)

  现代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管理和技术这两个轮子。在国外,经济学家认为西方工业现代化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众多的企业通过改进管理、创新求实,成为世界知名企业。

  美国汽车公司总裁莫端要求秘书给他的呈递文件放在各种颜色不同的公文夹中。红色的代表特急;绿色的要立即批阅;桔色的代表这是今天必须注意的文件;黄色的则表示必须在一周内批阅的文件;白色的表示周末时须批阅;黑色的则表示是必须他签名的文件。

  把你的工作分出轻重缓急,条理分明,你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机智,也使你工作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当你过于注意细节的时候,却是在一点一点地浪费你的人生。

  生活需要条理的哲理故事篇(2)

  从我懂事开始,就记得祖母有个不成文的“家规”:家里的任何物品都必须放到固定的位置,大到生产农具,小到针头线脑,都是这样。用的时候去固定位置拿,用完后必须要放回原来的位置,否则就会受到祖母的数落和指责。

  我8岁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随手把书包扔到炕上,一向对我宠爱有加的祖母把我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并且逼着我把书包放到规定的位置。我感到很委屈,认为祖母是“小题大做”。小姑回娘家时,我向她诉苦,小姑却笑着说:“因为你是孙子,已经隔了一代,这算对你客气的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小时候因为乱扔乱放东西,可是没少挨打呀!”

  我们全家都无法理解祖母为什么这么执迷于这样的“家规”,但是祖母却用这条再简单不过的“家规”把家里料理得井然有序。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从小就被动地养成了“物有定位,物归原处”的习惯,这让我从来没有为找东西而发过愁,做事也有条理,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是,我心里对祖母的“家规”还是不以为然。

  1996年,我到某矿参观,该矿一个大型设备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当时出了故障,被拉到地面,由一个德国来的技师帮着检修。这个德国技师每次在检修前,总是在地上铺一块白布,然后把所有用到的工具从包里掏出来,有序地摆放在白布上,用到哪个工具就拿哪个工具,然后总是“物回原地”,而矿上的检修工人总是用到什么工具时才到包里去找。这虽然是一个细节的差别,但是干同样的活儿,德国人的检修效率却高得多。

  一次读《曾国藩家书》,也看到了类似的细节。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曾经提到自己对物品摆放极为严格,甚至连一个布条放在什么地方都有明确的规定。很难想象就连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对这种事都这么重视。

  德国技师和曾国藩的“做法”,同祖母的“家规”如出一辙,让我不得不认真审视祖母“家规”的重大意义。

  其实,祖母的“家规”体现的是“凡事要有条理性”的道理。如果养成了做事有条理的习惯,每件事上都提高一点效率,天长日久效果就出来了。祖母的家规是她人生的体悟,可能她也讲不出其中的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蕴含了人生的大学问、大智慧。

  生活需要条理的哲理故事篇(3)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首先强调的是秩序感的建立。秩序是有条理、不混乱的状况,良好的秩序能使人产生愉快、安全以及舒服的感觉。

  用了东西放回原处,需要我们具有“归位”意识。归位意识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公共场合,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公德心和对公共财物的责任心。

  其次,养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将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很多人经常因为找不到要用的东西翻箱倒柜,甚至大动肝火,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身心健康,真是很不值得。要是养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会一目了然,有的时候取放东西就像本能一样,根本不会浪费什么时间。

    5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