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10个哲理故事

|小龙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下面就有小编为大家整理佛的10个哲理故事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佛的10个哲理故事篇(一)

  一天,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就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感到很疑惑,就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其实很简单。你们在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于是,弟子们卷起裤管,高高兴兴地插完了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

  这是怎么回事呢?弟子很是不解。于是,禅师问弟子道:“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

  “是呀,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

  禅师笑着说:“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在插秧苗时也跟着水牛移动,这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插完一看,插的秧果然都很直。

  菩提心语:

  做事要选定目标,但如何选择目标,选择怎样的目标也是关键。要想把事做成,就要选择正确、合理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把事完成,实现既定的计划。

  佛的10个哲理故事篇(二)

  有一个年轻的小和尚,有一天在逛集市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摆了个捞鱼的摊子。老人向有意捞鱼的人提供渔网,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这个小和尚一时善心大发,他想:“我要把这些鱼都捞起来,全部放生。”

  于是,小和尚蹲下去捞起鱼来,可是,他一连捞碎了三张网,连一条小鱼也没捞到。

  小和尚见老人眯着眼看自己的狼狈相,心中似乎还在暗自窃笑,便不耐烦地说:“施主,你这网子做得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鱼又怎么能捞得起来呢?”

  老人回答说:“小师父,看你也是个明白人,怎么也不懂呢?当你心生意念想捞起你想要的那么多鱼时,你考虑过你手中的渔网是否真的能够承受吗?追求不是件坏事,但是要完全了解你自己呀!”

  小和尚不服气地说道:“可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捞不起鱼。”

  “小师父,你还不懂得捞鱼的哲学吧!这和我们俗人所追求的事业、爱情、金钱都是一样的。当你沉迷于眼前目标的时候,你衡量过自己的实力吗?”

  小和尚思考着,似乎明白了什么。

  菩提心语:

  拥有远大的理想不是坏事,但若超出了自身的实际能力,就未免显得不合时宜了。合理定位,适时把握,才能稳妥地达到目标。

  佛的10个哲理故事篇(三)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隐居在山林中。但是,由于他的人品很高,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生活方面的窍门。

  有一次,当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高僧正从山谷里挑水。人们注意到,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高僧应该能够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可是高僧为什么不把桶挑满呢?

  他们不解地问:“高僧,这是什么道理?”

  高僧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地不解了。

  于是,高僧让他们中的一个人,重新从山谷里打了满满的两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看到这种情景,高僧说:“水洒了,不是还得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

  众人问道:“那么请问高僧,具体该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高僧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高僧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意味着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就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少呢?”

  高僧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众人若有所悟。

  菩提心语:

  做事就是这样的道理,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就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如果找不准底线,一味求多,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佛的10个哲理故事篇(四)

  年轻时的慧远禅师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极爱抽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坐在那里谈话。由于谈得投机,那人便送给慧远禅师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与那人分开以后,慧远禅师心想,这个东西会让人感到很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一定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部都扔掉了。

  又过了几年,慧远禅师又被《易经》迷上了。那时候正是冬天,天寒地冻。于是,慧远禅师写信给自己的老师,向老师索要过冬的寒衣。信写完后,他托人骑快马送到老师那里。

  但是,信寄出去很长时间了,当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融化时,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也没有任何的音信。于是,慧远禅师用《易经》为自己占卜了一卦,结果算出那封信并没有送到。

  他心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我如果沉迷此道,又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

  过了不久,慧远禅师又迷上了书法,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成就。当时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这时,他转念想到:“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就很有可能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

  从此,他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了禅宗高僧。

  菩提心语:

  树立了要达成的理想,就要全心全意地付出。如果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偏离了目标,就要及时返回。否则,当你越走越远时,再想回头,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佛的10个哲理故事篇(五)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太阳格外强烈,到了中午的时候,佛陀饥渴难耐,他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回来吧。”

  侍者拿着盛水的容器去了,但他刚到,就有一队商人骑着马从那里经过,溪水被他们弄得浑浊不堪,哪里还能喝!于是他就转身回去,告诉佛陀说:“溪水被那些商人弄脏了,不能喝了,我知道前面有一条小溪,离这里大概就两个时辰的路程。”

  佛陀说:“我们离这条小溪近,而且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小溪呢?你还是再去一趟刚才的那个小溪看看吧。”

  侍者有些犹豫,心里想:“刚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不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吗?”

  佛陀已经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对他说道:“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顺从,你肯定不会白跑的!”

  侍者只好又去了,当他再次来到那条小溪旁边的时候,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已经不见了。

  曾经浑浊,再次到来时却是清澈的。泥沙会扬起,亦会沉淀,溪水依旧的流淌不息,但前一分钟流淌的与后一分钟流淌的,却永远没有完全相同的一滴水。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山河大地、宇宙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美好的东西不会永恒美好,可恶的东西亦不会永远可恶。

  这个道理看似很简单,但能真正明白它,却很难。

  明白这个道理,顺境就不会那么令人执着不舍,逆境也不会那么令人痛苦不堪,因为顺逆随时都在变化着,并相互转化着——这是颠覆不破的自然规律。

  因为变化,所以无常。世人都不喜欢无常,因为不能适应它的铁面无情,概念中它只能与悲伤和无奈相联系。而对于觉悟的人来说,正是有了无常,我们的生命品质才有提升的希望。

  懂得无常的人,知道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属于我们。一切外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只是一场因缘愈合而已。一切境遇,无论是称讥毁誉,还是利衰苦乐,刹那便化为云烟,不可留,亦无所留,又何须牵肠挂肚?

  懂得无常的人,不会因“有”而沾沾自喜,当然也不会因“无”而心心不乐。

  透视无常就透视了生命。

  佛的10个哲理故事篇(六)

  在一座信奉佛教的城市里,应许多教徒的要求,城市里的一个非常著名的雕塑师傅准备塑造一尊佛像让教徒们膜拜。

  要雕塑好的佛像,雕塑师傅必须选择一块好的石头,以便雕塑出的佛像栩栩如生。在一番精挑细选后,他看中了其中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不论质感还是色泽以及其他条件都非常上乘。挑选完后,雕塑师就拿出了雕塑工具准备开始工作。

  没有想到的是,当雕塑师刚拿起锉刀开始敲琢几下,这块石头就痛不欲生,不断地哀嚎:“痛死了,痛死了,你不要再刻了,饶了我吧。”雕塑师对它说:“只要你忍受住了这点儿疼痛,日后当你成为一尊佛像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来膜拜你的。”石头说:“我只想好好地做一块石头,对于是否能够成为佛像从来没有想过,你放了我吧,我真的特别痛!”听罢,雕塑师就只好停工,又将其重新放在了地上。

  接着,雕塑师又开始寻找其他的石头,但一直都没有看见特别合适的。这时,一块质感差一点的石头看见了雕塑师,对他说:“听说您正在寻找可以做佛像的石头,您看我怎么样?”雕塑师想了想对它说:“这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做到的事情,你怕痛吗?”“不怕,您试试吧!”石头坚定地说。

  雕塑师答应了,于是对这块石头重新琢磨。只见这块较差的石头,任凭刀琢棒敲,一概咬紧牙关承受,默然不出一语。因此,雕塑师更加卖力。在精雕细琢下,果然将其雕成了极品,大家都惊讶这件杰作,决定将其放在城市里面最大的庙宇中加以供奉,让善男信女日夜顶礼膜拜。

  从此,该庙宇香火鼎盛,远近驰名。

  不久,无法忍受雕塑之痛的前一块石头,被人们废物利用,铺在了通往庙宇的马路上。在那里,人车频繁经过,又要承受风吹雨打,实在痛苦不堪,内心也觉得不公平,心里总是想着原本自己才应该是受人膜拜的佛像,就愤愤不平地质问庙里的这尊佛像,嫉妒地说道:“你资质比我差,条件没我好,却能享尽人间的礼赞和尊崇,我却每天遭受凌辱践踏,日晒雨淋,你凭什么?”佛像只是微笑着说:“谁叫你当初受不了苦,没敲几下就哇哇叫呢!”

  菩提心语:

  要想有所成就,就要能忍受不寻常的锤炼。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哪怕资质再好,也不过是表面的装饰。只有能承受艰辛,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佛的10个哲理故事篇(七)

  和尚说:“我每天忙于念经和学习佛法,现在只想吃,想睡,我讨厌看书。”

  宫殿主人答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了。我这儿有丰富又美味的食物,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而且,我保证没有经书给你看,也没有任何佛法要你领悟。”

  于是,小和尚高高兴兴地住了下来。

  开始的一段日子,小和尚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渐渐地,他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就去见宫殿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也没有意思,我对这种生活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不能给我找几本经书看,给我讲几个佛祖的故事听呢?”

  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又过了几个月,小和尚实在忍不住了,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了,如果你不给我经书,我听不到佛法,我宁愿去下地狱,也不要再住在这里了。”

  宫殿的主人轻蔑地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菩提心语:

  人活着需要思考,需要劳动。如果整天活在安逸中,看起来是很享受,其实无异于是活在地狱中。这样的生活过久了,人也就成了行尸走肉。

  佛的10个哲理故事篇(八)

  有一天,禅师吩咐他的侍者去京城买一批上等的纸材。这位侍者向来被称许具有“子贡之资材”,可见是个相当聪慧灵敏之人。众所周知,子贡是孔子门下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不仅才智聪敏,而且长于辩才。此外,子贡也长于理财之道。现在,禅师差遣这位“资材堪比子贡”的侍才去买纸,原因也就在此。

  当然,侍者不敢掉以轻心,终于在千挑万选之后风尘仆仆地带了一批纸回来。

  不料,当禅师看过纸以后却说:“这个不行!”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无奈,侍者只好再度上京去买另一种纸。

  可是,禅师看了第二次买回来的纸,依旧很冷淡地说道:“这个也不行!”

  结果,侍者只得硬着头皮再度上京。他们所在的地方与京都距离相当遥远,而当时又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所以每天数次往返的确是件苦差事。侍者不禁抱怨道:“仅是买个纸,就要弟子再三饱受旅途劳顿之苦,又不知道师父要的是什么样的纸……”

  当侍者第三次将纸买回来以后,禅师依然还是冷冷地说:“不行!”

  弟子心想:“真是一点儿也不体谅弟子的劳苦啊!”

  但弟子随后一想,才猛然发觉自己的过失,于是赶紧向师父道歉。

  “明白了吧,其实你最初买回来的纸就行了。”禅师如是说。

  菩提心语:

  不必过分地拘泥于他人的命令与看法,只要自己觉得合适,那就是最好的。反复地操练以求完美,有时是会适得其反的。

  佛的10个哲理故事篇(九)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他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弟子们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听说了这件事,便召集弟子们。他不但没有责怪弟子,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听了金代禅师的话,弟子们的心放了下来,也更钦佩禅师的为人。

  菩提心语:

  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没有兰花这个障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我们做人也是一样,不要因为外在的得失而影响自己的心境。

  佛的10个哲理故事篇(十)

  单智禅师的门下有弟子数百人,其中仁惠、香严最为优秀。

  有一天,单智禅师正在休息,仁惠冒冒失失地闯进禅室。单智禅师听到有人进来,便转身面壁,不看来人。仁惠禅师说道:“我是您的弟子,老师怎么不看我一眼呢?”

  单智禅师听后动了一下,但并没有转身,仁惠禅师只好往门口走去,却被单智禅师叫了回来。

  单智禅师道:“刚才我做了一个梦。”仁惠禅师不答声,只是静静地听着。

  单智禅师又道:“你替我圆圆看。”

  于是,仁惠禅师到外面打了一盆水来,单智禅师迅速地洗过脸。不久,香严禅师也进来了。单智禅师也同样对香严禅师说道:“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梦见慧寂禅师帮我圆梦,慧寂真是一个有心人。”

  香严禅师道:“我在外面,不知道这里的事情。”

  单智禅师不放过他,就指着香严禅师道:“既然这样,你也替我圆圆看。”

  香严禅师听后,便到外面替单智禅师端了一碗茶来。单智禅师很高兴地说道:“你们两个人的智慧真高。你们的智慧和不简单的作为,简直让人佩服。”

  香严禅师和仁惠禅师不约而同地答道:“老师!禅也要分胜负吗?”

  单智禅师哈哈大笑:“不错!男儿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这件事过去不久,仁惠禅师收到单智禅师送来的一面镜子,仁惠禅师拿着镜子对门下的弟子问道:“单智禅师送来一面镜子,你们说说看,到底是单智禅师的镜子,还是我仁惠的镜子?如果是仁惠的镜子,为什么又是单智禅师送来的?若说是单智禅师的镜子,为什么又在我仁惠的手里?如果你们答得对,便把镜子留下来,答不出,便把它打破。”

  仁惠禅师连说了三遍,没有一个人回答,于是,仁惠禅师便把镜子打破,离座而去。

  菩提心语:

  将你我之相泯灭,把对待之念去除,就是一个超越的世界。没有谁能说出绝对的真理,太过较真,反而会与真理擦肩而过。

    529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