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短美文 > 哲理故事 > 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

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

|小龙

  在创业的过程中,会很艰难,但成功总会来之不易,成功创业的名人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下面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一

  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二

  大学生回乡养青蛙?年收入4000万!

  在湖南省沅江市有这样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5年来,他考过公务员、研究生,也曾在职场上打拼过,但他最终选择回农村养青蛙创业,如今他公司的年产值已达几千万元,不仅自己富了起来,还带动乡亲们致富奔小康,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青蛙王子”。

  不做销售搞养殖,“青蛙王子”勇敢创业年入千万

  正在和青蛙打交道的这个人叫王理,今年29岁。王理坦率地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5年前他大学毕业时,做梦也没想到,学经济专业的他要养青蛙来创业,而且第一年就赚了几十万元。

  湖南省沅江市理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理:当年产值一百二十万,纯效益是七八十万元。现在一年的话,(产值)三四千万(元)。

  王理在自己的蛙田里

  一位大学毕业生,怎么会想到去农村养殖青蛙?在今天大学生就业、择业难的大环境下,这无疑是一个亮点,他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下决心回乡创业? 王理说,这还得从他大学毕业时说起。

  王理:我是2008年,在东北,吉林财经大学毕业的,当时大学毕业以后,其实我也跟这些应届生一样的,我去考了公务员,然后也想着去考研,最后这些都没有考上,然后我在广州一家公司。

  王理说,考公务员和考研失利后,他应聘到广州一家公司做营销业务,因为肯吃苦、肯干,他的销售业绩比较突出,每月能拿到六、七千元,扣除吃饭、住宿、交通、通讯等各项开销后,每月能有一千多、两千元的结余。很快,他父母和弟弟也从湖南老家来到广州,全家人又团聚在一起,他父母更是希望他从此在广州安定下来,为了生计,王理的父母还租了一间平房,经营一家快餐店,每月收入大约五千元;他弟弟靠自己打工挣钱生活,起初,一家四口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是,2008年下半年,王理母亲的一次意外受伤住院,打破了他们一家原来平静的生活,也催生了王理的创业梦想。

  王理:有一天我母亲在厨房里面炒菜的时候,厨房里面条件不好,可能地比较滑,她当时就摔了跤。我母亲正好在2005年的时候,就出过一次车祸,然后当时那个(腿上)钢板,都还没有拆的,所以虽然是轻轻的一跤,但是很严重。两三天的一个住院的时间,也花掉将近一万五千(元)钱,当时我记得父亲对我说,仔呀,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千万不能生病,如果生病的话,我们没有钱治,就不能治。所以,当时这事情,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

  虽然庆幸母亲没有大碍,但这一跤还是把一家人当时的积蓄都搭进去了,父亲的话更让王理感到“压力山大”,靠一家人在广州打拼的这点收入,不要说买房、结婚等,就是父母有个病痛自己都无法支撑,作为家里的老大,王理觉得自己理应承担起家庭的全部经济压力,自主创业、挣钱成为王理的一个主要目标,他决定自己开公司,就在他尝试多种创业的时候,一次与菜市场湖南老乡的聊天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线商机。

  王理:他们说这个青蛙这么好卖,又看得见、摸得着,应该好养,为什么没有人去养,要不我们几弟兄,一起去养青蛙吧。当时他们可能是当成一种玩笑话,说过以后就忘了,但是这句话,当时对我,就是眼前一亮,确实是个好事情。

  别人的一句玩笑话,似乎一下点醒了王理的思路,凭着天生的乐观精神和大学学来的经济学知识,王理四处查找青蛙养殖的有关资料,认真分析、评估青蛙养殖的成功率。

  王理:首先青蛙养殖本身是没有先例,但是没有先例的一个原因,不是因为它太难,或者说是它要求的环境特别严格,不是这个原因,只是因为它野生的一个环境下,很多你如果养殖的话,你予其养,还不如组织一帮人去捉,养殖成本比捕捉成本还高些。但是随着农药化肥的一个使用,环境的一个破坏越来越严重,这个青蛙越来越少,应该说现在已经到了这个点,野生青蛙的数量越来越少,它的一个供求肯定要出现一个矛盾。所以我如果能够感知这个前面(商机),能够做这个(行业)第一人,我觉得这里面的商机,肯定是特别高的。

  在做足了市场分析和调研后,王理准备开始他的创业计划,然而王理的计划却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

  王理的母亲 杨辉:那肯定了没体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大学(毕业),怎么回到农村里面(创业)?

  王理:(母亲)是不准,如果说回农村的话,我前脚踏出门,她后脚躺在床上,就开始绝食,她是这么跟我讲。

  王理也理解母亲的心思,母亲一生都在农村生活,吃了不少苦,一心想让王理过上城里人体面的生活,哪能刚跳出“农门”又要回去的道理。懂事的王理不和母亲较劲,而是首先做通父亲的工作,给父亲算细账,讲长远规划,终于争取到了父亲的支持,父亲先回乡做前期准备工作,这边,王理一方面继续说服母亲。

  王理:到底做母亲的还是心疼儿子,最后的话,她也是跟我讲,算了,你去,我来守着这个(快餐)店,你如果待不下去了,还是回来。

  王理的父亲 王正辉:不管干什么事情,成功不成功,都要先敢干。

  争取到家里人的同意只是一个开始,要创业就需资金、场地、技术,这第一个难题就是缺启动资金,按王理估算启动至少需4、5万元,但家里能够拿出的钱不到一万元,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难题呢?

  王理:钱的事情,我在接下来的这一两个月里面,就还是干起了大学时候的老本行,就是去大学城里面,去卖公务员的书籍,去卖一些饰品,摆摆地摊做这些小生意,应该说我大学里面,就靠这些赚了一、两万(元)钱。另外的话,上班这些我是做销售,我跑得更加勤一点,再跟别人合伙搞了一个烧烤摊,应该说运气还可以,两个月的时间,虽然说人瘦了一圈,但是还是攒了四万六千(元)钱。

  通过辛苦的兼职,王理终于赚到启动资金 ,他谢绝了公司领导的一再挽留,辞职回到湖南老家,开始了他“青蛙王子”的创业之路。

  王理:我当时跟我父亲就讲,我们回来的目的不光是自己养殖,而且是通过自己这个点带动一个面,我管理回到农村,我绝对不只是想养几只青蛙,我是想把这个作为一个事情,甚至能做一个企业长青的事业。

  既然是作为一个普遍推广的事业来做,那么养殖品种就非常重要,那养殖什么样的蛙才合适呢?

  王理:除了牛蛙、除了美国青蛙,这些已经相对成熟的,蛙类(养殖)的话,只有这个棘胸蛙、黑斑蛙、林蛙这些,但是林蛙、棘胸蛙它们受一个自然条件的约束,是非常厉害的,它一定要在某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它才能够养殖,只有这个黑斑蛙,它可以大面积的推广。

  所谓黑斑蛙,也就是农村最常见的野生青蛙,有些地方也称作田鸡,它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算太高,在国内大多数地方都能生存,确定好了品种后,王家父子和两个朋友开始没日没夜地,在田间地头苦干,不断试验、育种,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眼看半年时间过去了,大批的青蛙终于可以上市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理遇到了他有生以来最大的一道坎。

  王理:对有这个经济利用价(值)、允许驯养繁殖的蛙,其实国家(法律)有明确的一个规定,只有四种(可以养殖),虎纹蛙、美国青蛙、林蛙和棘胸蛙,没有黑斑蛙。你没有相关的手续的话,你自己拿到街上去卖,你这是犯法。按照规定的话,只要超过50只野生动物,也就是说不到5斤蛙,你就已经触犯了刑法,可以判你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了。所以当时我们也是比较着急,因为距离青蛙,马上要上市(销售),可能一两个月的时间,我当时就直接去林业局。

  湖南省沅江市林业局副局长 吴先云:就是对经营青蛙方面,我们政策上还有点尴尬,国内就是说,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根据生物法,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法,还是可以养殖的。就是说,能不能办这个(养殖许可)证,没有先例。

  一听说自己养的青蛙还不能办养殖许可证,王理的脑袋嗡地一声,就像被打了一闷棍,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好在当地林业局的领导知道这件事情后,看到他这样有决心干事业,非常重视他的问题,经多次向上反映、沟通、事情总算有了转机。

  湖南省沅江市林业局副局长 吴先云:在省林业厅,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就是说能够办这个证。不仅如此,当地科技有关部门也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认证。

  湖南省沅江市科技局党组书记 丁璞:他养青蛙这个路子是正确的,为什么?一个市场有需求。第二个,国家的这个野生青蛙要进行保护,所以在野地不让去抓,但是养(殖)的,是可以进行产作的,这个市场有需求,迎合和市场。第三个说,这个养青蛙是完全可行的,不是很难养,并且我们科技厅进行认证,认可了他这个,他这个养殖的方式。

  王理说,当他听到林业局领导说给予他们大学生创业特事特办的时候,他内心的激动、喜悦,不亚于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

  王理:我当时记得很清楚,那个领导跟我讲,他说王理,你说保护野生动物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我说保护野生动物最好的办法是养殖,他说没错,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养殖,只有这么的,才能够最好的保护。我们特殊事情、特殊处理,我们给你特批,湖南省第一张黑斑蛙的养殖许可证。就是这么的,一共跑了八次林业局,最后终于把它拿下来了,我记得当时拿下来这张证件的那一刻,可能比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应该说是人生中最头脑发蒙的一件事情了。

  拿到养殖许可证后,王理的青蛙顺利上市,第一年销售,他的纯利润就有7、80万元。现在,他的年销售额已达3、4千万元。

  共青团沅江市委书记 李谋: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像现在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就乡村而言,就20、30个人,大概有24、25个人的样子。包括……甚至养很多牛,养很多猪。

  湖南省沅江市常务副市长 蔡光辉:每年考入大学二本以上的,大概就是6万人。但是每年毕业以后,还是绝大多数人留在外地,每年大概有100多人,回到我们自己家乡。最近几年,我们湖南省在搞创业工程,大学生创业,是我们这边,创业的一个部分,近三年我们大概扶持了,200多人的大学生毕业创业。

  一位从农村考到城里的大学生,毕业后最终选择返乡养青蛙,能够舍弃自己头上的光环,卸下身上的包袱,这是因为他尊重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更可贵的是他对故乡的情怀,希望领着相亲们一起富裕,年轻轻轻,却对自我与责任有深刻的认识,难能可贵。

  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三

  从干力气活儿起步

  刘大睿家住云南偏远山区。年他考上东林,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为了筹集学费,刘大睿上过砖厂,装过一整车的砖,还去工地扛过水泥。

  大一寒假,刘大睿决定在大学做点什么。他把在火锅店当服务员的钱和贫困补助攒下来,从云南带了很多玉石饰品回到学校。他又向室友借了8000元,独自前往中缅边境采购玉石。每个周末,他带着玉石饰品到中央大街摆地摊,慢慢筹集到资金。

  遇危机执著拯救公司

  年,刘大睿与合伙人注册了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责任公司,其业务是把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结合,追踪记录人生美好时光,融入时间元素的纪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学生可将4年的成长记录发给公司,毕业后将自动生成多媒体产品,以此留住青春。

  但此时,父亲8万元的医疗费令他苦不堪言,更让他备受打击的是,公司又遭遇骗子欺诈,面临失败。当时,大部分成员离开团队只剩下7个人。年5月,公司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了一批业务,不管男生、女生整夜熬在公司,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正是这种执著拯救了公司。

  90后大三学生研发“拾忆”APP,从打工攒学费到年收入200万

  年将业务推向全国

  年5月,在校团委支持下,公司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同年10月,公司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挑战赛荣获银奖。11月,公司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青年大学生创业板挂牌,是团中央主导的全国首批青年大学生创业挂牌的19个公司之一,公司研发的“拾忆”APP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推广,上线10天用户量达到13700人。目前,公司年盈利200万元。

  刘大睿通过校勤工助学中心雇佣了30人,其中近20人来自于贫困家庭。公司每月为他们发放共3万元工资,解决了大家的生活费。下一步,刘大睿计划将公司打造成一个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结合领域的品牌,年将业务推向全国让公司真正走出校园。

  以下转载一篇记者对刘大睿的采访报道文章:文化创意联姻互联网 追踪记录人生美好时光

  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睿的创业故事

  东北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大三的学生,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睿的创业故事:

  背井离乡,漫漫求学路

  “我家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山区,家里几代都以务农为生,爸妈身体也不好,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从小我就努力学习,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改变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说起自己是如何来到哈尔滨上学的,刘大睿语气沉重却带着几分自豪。

  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来哈尔滨上学的过程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为了筹集上大学学费,他暑假去过砖厂打工,还去工地上搬过水泥。开学时,他只身一人背着一个书包向着一座离家3000多公里的陌生城市出发,而在此之前,他甚至从未进过省城,更不要说出省。因为不熟悉入学程序,也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有家人照顾,在学校的第一天晚上,他一个人在没有被褥的床板上睡了一夜。而又因为是贫困生,教材费用交不起,他用的也是上一届的旧书。渐渐地,从黄土地里出来的他开始察觉到了一丝自卑,倔强的他开始想要改变……

  创业伊始,坎坷而心酸

  大一寒假,刘大睿把在火锅店当服务员的钱和贫困补助攒了下来,从云南带了很多玉石饰品回到学校,再向室友借了8000元,一个人独自前往云南和缅甸边境腾冲等地采购玉石。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自己精心挑选,不远千里带来的玉石到中央大街摆地摊贩卖。“在哈尔滨的冬天,我瑟瑟发抖,感觉自己就像个乞丐,或者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每一次想要哭泣时,我习惯性地仰望天空,每一次在回学校的公共汽车上我都睡着了。”谈起自己创业初期的经历,刘大睿感到十分心酸。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慢慢地,他筹集到了资金,有了一小部分可观的资本。

  机缘巧合,偶遇合作伙伴

  能取得今天的成功,除了刘大睿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那个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的好伙伴赵勇。在学校一场话剧表演中,刘大睿与春节时还为了学费而在他乡餐馆勤工俭学的赵勇相遇了。因为一样的背景,一样的不甘于现实,一样的想寻求改变,他们很快成了好伙伴。

  年5月,刘大睿和赵勇一起租下了学校一个店铺,每一天他们上完课就奔波于各大商场间采购各种柜子、货物。“那段时间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每一天都是下午三四点才想起来没有吃早餐,那时的我们都很纠结,不明白此刻吃的是早餐,还是晚饭。”

  当年6月,他们精心筹备的店开业了,在7月17日,他们顺利注册了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责任公司。但是,就在他们雄心勃勃地打算开始他们的创业之路时,噩运也来了……

  连番噩运,梦想濒临破灭

  这头公司才刚刚注册完,那头他们的注册资料就被泄漏,导致了骗子公司、社会不法分子每天给他们拨打不下30个电话,各种各样的骚扰电话扰乱了他们本该正常的生活。这年的12月,他们又被一家网络骗子公司骗了3000元。

  “我想一切只因为涉世太浅,我们还太幼稚,那时的我们,还太年轻。”这一学期的忙碌,让他们已经难以协调工作与学习。也正是这个学期,赵勇挂科1科,而刘大睿挂科5科。他们站在失败的门口,徘徊于坚持与放弃之间。

  然而,噩梦还远远没有结束。终于熬到了下一个寒假,就当刘大睿想要放下一年以来的疲惫,感受一些亲人的温暖时,回到家的他,发现爸爸不舒服,检查结果是肋骨断了。提起这个事,刘大睿非常难过:“爸爸很久前摔断了肋骨但是一直忍着,直到他自然愈合,他为了不让儿女担心,自己又舍不得去医院,就这样忍着。”事情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除了肋骨断了之外,检查还发现爸爸有肺气肿和肿瘤。“当爸爸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男子汉我应该撑起这个家。”刘大睿说。

  因为家庭贫穷,8万左右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回到学校,公司面临失败,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选择离开了团队……

  坚持,让梦想继续飞翔

  “我真的非常感谢当时没有离开我的伙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当时的陪伴,我才能坚持下来,才能有今天。”

  在那个最困难的时候,除了刘大睿和赵勇,只有5个伙伴选择了留下。为了缴纳房租,还清公司欠款,公司成员陈晓宇拿出自己的奖学金,田晓通省下自己的生活费,狄亚楠、权婷婷、王浩每天默默地在公司工作……正是有了这些忠实的伙伴,刘大睿才有了无穷的力量去克服困难。

  终于,在年5月,公司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了一批业务。“团队成员那段时间一整夜一整夜的工作,不管男生女生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第二天还得继续上课,是这群不离不弃的优秀成员拯救了公司。”谈起当时的坚持和陪伴,刘大睿的心中充满感激。

  90后大三学生研发“拾忆”APP,从打工攒学费到年收入200万

  年,是刘大睿和他的伙伴们真正成长的一年,也是他们发展的转折期。

  5月,公司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 8月,公司项目进入奥迪创新实验室100强;

  10月,公司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挑战赛荣获银奖;11月公司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青年大学生创业板挂牌,这也是团中央主导的全国第一批青年大学生创业挂牌的19个公司之一。在11月,公司研发的“拾忆”APP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推广,上线仅仅10天用户量便达到13700人。

  梦想终于渐渐开花结果,当初的困难、坎坷都已成为过去。刘大睿和他的团队,继续在他们梦想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胸怀感恩,继续前进

  刘大睿说:“我们经历过这么多困难,虽然现在有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不能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在东北林业大学首届“魅力班级PK大赛”中,刘大睿的公司为比赛提供了价值20万元的2500册大学毕业纪念册赞助。年3月团队联合广东力奥盈辉投资基金管理中心面对黑龙江高校毕业班发起“以我手,绘我心”公益项目,项目开展一个月,涉及大学12所,覆盖群体5万人,为1000多个毕业班提供了服务,累计提供资金高达15万。

  公司现有成员30人,有近20人来自于家庭困难学生,多数来自于勤工助学中心,公司每个月发放的近3万元工资,完全解决了团队成员的生活费用。

  对于帮助这些有相似经历的大学生,刘大睿说:“我们带领一大群有梦想有志向的大学生去努力追逐梦想,用正能量去影响周边的人。我还将带着感恩的心和我的团队朝更大的目标奋进,打造一个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结合领域的品牌公司,”

  年,刘大睿的公司业务将推向全国,让公司真正的走出校园。

  采访最后,9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就此告一段落:“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坚持,但我们必须相信,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一定会取得成功。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帮助更多和我一样出身的人,去鼓励更多有梦想的人实现梦想,让他们在逐梦的路上少一些坎坷,少犯一些错误,去回报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看了“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

    52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