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短美文 > 哲理故事 > 草根成功创业的故事

草根成功创业的故事

|小龙

草根成功创业的故事

  对于草根来说,出身并不富有,但梦想是可以追寻的,创业的成功历程,他们不怕艰辛,成功的背后故事你了解了吗?下面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草根成功创业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草根成功创业的故事一

  焦作80后大学生创业卖山药 用微博营销生意火爆

  他是一个26岁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放弃高薪职业回到家乡种植山药,备受乡邻质疑;他精心研究网络营销模式,带领全家开起了山药网店,做得有声有色;他有一个山药梦,希望通过推广绿色山药品牌帮助乡邻致富,精神可敬可佩。

  他就是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张武村的“山药哥”赵作霖,一个用双手种植绿色山药,借微博追求着山药梦的年轻人。

  【不可思议】放弃高薪职业投身山药生意

  10月26日、27日,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张武村炸开了锅。焦作市30位微博营销高手应“山药哥”赵作霖的邀请,到张武村参加“山药哥第一届网络文化山药节”。大家一起到赵作霖的12亩山药地里看山药长势,听“山药哥”讲山药的种植技巧,并卷起裤腿开展挖山药比赛,最后把挖的山药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当然来凑热闹的还有张武村的村民,大家对“山药哥”的做法十分好奇,但对他的人生选择却多了几分理解。

  张武村曾经是武陟县盛产山药的村庄,赵作霖的祖祖辈辈也都是种植山药的好手。但是近年来,山药市场行情并不好,赵作霖的父母希望读大学的儿子毕业后能在城里找份不错的工作,摆脱黄土地。赵作霖2008年考入河南工程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通过努力奋斗,他成为2008级该专业最优秀的学子,没毕业就被某中国大型快餐公司相中,开出了月工资3000多,交纳五险一金的条件。

  工作了6个月,赵作霖又跳槽到了河南省某知名传媒公司,仅仅毕业一年的他就凭借自己的实力拿到了5000元的月薪。在同学眼中,赵作霖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而在父母的眼中,儿子安家在大城市是早晚的事。然而,就在此时,赵作霖却对父母提出了开山药店的打算,不等商量,他们就否决了儿子的想法。

  “因为我学的就是营销与策划,平时就结合着自家的情况分析山药市场行情。我觉得老家的农民只会种地不会卖东西,这么好的东西就是挣不了钱。”赵作霖说,“就是因为这个情结,我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赵作霖结婚后,媳妇儿冯方把自己收赵家的彩礼钱全部交给了丈夫,自己还做起了“山药妹”,帮助丈夫圆梦。年12月,赵作霖的网店终于开了起来。

  【风生水起】网络营销生意火爆

  东方今报记者来到“山药哥”家时,看到一家人都在院子里忙活,“山药哥”正在跟焦作市某知名商家的经理侯先生谈生意。“这两天发货供不应求,天天忙到半夜。”“山药哥”告诉记者,他10月1日开始预售,10月20日开始挖山药,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他已经卖出去了4000多斤山药。“这都得益于网络营销模式呀。”“山药哥”高兴地说。

  “在我眼中,这些山药都是宝贝。但是要将山药变成‘金条,如何销售非常关键。”为了找到更大的销售平台,“山药哥”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的特点。“微博的转发功能特别强大,可以用来推广产品;淘宝是个比较成熟的交易平台,可以在这里进行买卖;而微信的私密性比较强,可以通过微信为客户做后期的服务。”

  据“山药哥”介绍,现在武陟县大部分种植山药的农户还停留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他们一般把山药批发给商贩,自己还会拉些山药上城里零售,这些方式都是比较落后的,农户并没有多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多挣钱,很多农户抢在中秋节前把还未成熟的山药挖出来卖,还有不少农户依靠多撒肥料来提高产量。”“山药哥”说,“这样整个山药市场都陷入了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山药的价格越压越低,好多人都种不下去了。”

  “山药哥”坚信生态食品是一个发展趋势,所以,他遵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在霜降前后才挖山药,并且提倡给山药上农家肥。“现在市场上零售的山药一般是每斤8元到10元,而我卖的价格是每斤12。8元到16。8元,由于口感好,营养丰富,回头客非常多,山药供不应求。”

  除了产品好、营销渠道广,“山药哥”还有一个做生意的绝招,那就是搞好服务。记者在现场看到,“山药哥”和“山药妹”在每箱山药里都放了一双橡胶手套,一个削皮刀,一份山药食谱还有一张爱心卡片。记者发现这些爱心卡片都是“山药妹”冯方亲手写的,卡片上对顾客如何食用山药进行了温馨的提示。“这些东西我在其他商店里都没见过,就在他家看到了。”

  来谈生意的侯先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大家对‘山药哥的评价不错,就过来看看情况,合适的话我们会展开合作。”侯先生说。

  【令人称赞】“山药哥”期待致富乡邻

  “山药哥”有个山药梦,那就是健康大众,致富药农。

  今年10月份,“山药哥”牵头成立了“七倍怀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三家农户加入到了他的合作社,山药种植规模达到了40多亩。“听老人们说,我们这里的山药,药性是其他地方的七倍,我们便取名为‘七倍怀药。”“山药哥”自豪地说,“我希望我们山药农户的收入也能提高,为此我组织成立了这个合作社。我打算带领其他乡亲一起种植绿色的山药,然后共同开辟多种方式的销售渠道,共同致富。”

  成立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后,“山药哥”还准备对山药进行简单的加工。“比如可以将山药磨成粉或者加工成山药片,这样的话产品可以储存更长的时间。”同时,他还希望能够和一些大的商家进行合作,使山药的销售渠道更加稳定和多元化。

  “山药哥”的想法和做法赢得了不少同行的赞誉,村里人对这个小伙子也都竖起了大拇指,父母更是直接给他“打工”,就连丈母娘也亲自上阵,帮助小两口经营网店。这一切,都使“山药哥”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己的梦想早晚会变成现实。

  草根成功创业的故事二

  养殖人参鸡价格1000元只开启致富路

  一枚鸡蛋售价35元,差不多是土鸡蛋的40倍;一只鸡售价1200到2500元不等,在市场上可以买20到40只土鸡——这些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靠谱?

  靠谱!因为长潭河中坝村9组有个“养鸡怪人”龚伦朋,他从家传古医书中得到启示,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创制出“人参+大米”的人参鸡饲养秘方,并经试喂获得成功。此后,他用独家研制的鸡饲料喂养乌鸡,生产“能鹏”人参鸡和人参鸡蛋投向市场,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看好。

  在长潭河侗族乡龚姓是大姓。“我们祖籍在江西,后迁入湖南,因逃水灾迁入现居地。”中坝村书记龚光义介绍。当地龚氏是中医世家,明代有宫廷御医龚廷贤,清代有地方名医龚祖辉。龚伦朋打开保险柜,向记者展示龚廷贤的著作《寿世保元》等系列古医书和龚祖辉的照片原件。

  “十几岁的时候,我得了‘歪嘴风’,也就是现在的面瘫。当时到医院拿了些药没治好,父亲就叫我用醋和生石灰调和后涂在脸上,没过几天病就好了。”龚伦朋回忆当年的情形。他知道父亲讲的偏方来自家里的祖传医书,从此就对这些珍宝着了迷。

  和妻子在外地打工的十余年间,龚伦朋一直把家传医书带在身边。然而,阴阳术数、经络穴位……这个既非古文专业又非医学专业毕业的农民,要看懂古医书谈何容易!好在他生在中医世家。他买来字典,自制新旧词对照表,别人放工后休息,他一有空就学习,日积月累,记的笔记本有一摞,终于学有所获。

  龚伦朋从先祖龚廷贤的著述中看到“人参鸡”,在长辈的片言只语中得知些许信息,他决定喂养人参鸡,走好“研发、投产、销售”之路。“创新创业不是容易的事,每一步都非常艰难。”年近50的龚伦朋感慨道。

  由于饲料配方比不当、鸡子生长条件不优,喂养技术不到位……两三年下来,夫妻俩积攒的20余万元辛苦钱全交了“学费”。“最难的时候,我家电饭煲坏了都没钱添置。”妻子李绍琼回忆。虽然衣食无着,为学喂养技术,龚伦朋到外地办得好的鸡厂去义务劳动,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由于养殖“人参鸡”成本高,2008年,每只“人参鸡”售价达500元、鸡蛋达15元每个。当时很多村民说:“500元一只的鸡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更别说买来吃。”由于“人参鸡”价格昂贵,农村普通百姓消费不起,导致当地顾客很少。几个月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卖出去的“人参鸡”却屈指可数,这让陷入销售困境的龚伦鹏犯难了。

  但是,即使销售情况不理想,龚伦鹏却始终坚信“人参鸡”的市场潜力和食疗疗效。白天他在网上读报,加强业务学习,晚上在鸡舍一待就是一夜,仔细观察“人参鸡”的生长特点。那段时间,妻子李绍琼以为丈夫“疯”了,成天和鸡住在一起,简直是不可理喻。为此,夫妻间发生了很多争执。“如果不是我一直坚信养殖‘人参鸡’的前途,或许我早就放弃了。但是,我就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这么多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咬牙挺过来了,现在总算是有点盼头了。”在谈到前几年的经历时,龚伦鹏还是很感慨。

  3月14日,在广东工作的好友李俊从东莞来到龚伦鹏家,详细了解“人参鸡”的销售情况。当谈到“人参鸡”价格过高、本地销售量少的情况时,两人商定由李俊联系广东商家拓宽外围销售渠道,龚伦鹏在家发展养殖。李俊回到东莞后,充分发挥自己人脉关系广的优势,通过将“人参鸡”和鸡蛋赠送给亲戚、朋友、同事试吃的方式,对“人参鸡”进行广泛宣传。随后,浙江、广东等地慕名而来的商家越来越多,每只“人参鸡”卖到1000至1200元,鸡蛋卖到每个30元。本地村民看到“人参鸡”对外销售的情况越来越好,也开始尝试购买。“现在好了,外地的销售渠道逐渐打开,我相信本地的销售情况也会越来越好。我对自己选的产业很有信心。”不管经历多少困难、遇到多少挫折,谈到“人参鸡”养殖,龚伦鹏总是信心十足。

  难关一道道攻克后,龚伦朋的事业走上正轨。在组建人参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年3月,宣恩县能鹏人参鸡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同时注册“能鹏”牌29类、31类两个商标。

  此后,该公司的人参鸡、人参鸡蛋作为宣恩县的特色产品之一,先后参加23届食博会、第九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连续参加第一、第二届“中国恩施·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会”,在第二届硒博会上,人参鸡蛋获“中国名优硒产品”称号。

  经送恩施州产品质量监测监督检验所“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能鹏”人参鸡蛋硒含量为53.6μg/100g,标准要求是≥15g/㎎,高于标准3倍多。“能鹏”人参鸡和人参鸡蛋获质监部门发放的“三颗星”(富有机硒)标志标识。

  经州质监所检测,“能鹏”人参鸡蛋VB1含量1.25㎎/㎏、VB2含量3.84㎎/㎏;16种氨基酸总量186.04g/㎏;棕榈酸2.386g/100g,测定低限是0.005g/100g;锌含量3.5㎎/㎏,DHA含量0.08g/100g,等等。通过省兽药监察所检测,“能鹏”人参鸡蛋不含A02、AM02等7种常规抗生素……

  年7月5日,宣恩县伦鹏人参鸡开发有限公司授权武汉源实原商贸有限公司为华中地区代理销售商。人参鸡以其独特的保健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公司现有三家代理商,分布在北京、广州、武汉。

  目前,公司有三家加盟养殖户,喂养人参鸡400余只,日均产蛋200枚,年产值可达250余万元。“下一步,我将扩大生产,同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人参鸡饲料专利,开发人参鸡蛋粉。”谈起公司前景,龚伦朋信心十足。 相关新闻:

  “人参鸡场”的场主名叫龚伦朋,今年48岁,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中坝村的一名土家族农民。龚伦朋出生于中医世家,5年前他跟妻子带着打工挣下的20多万元,准备回家修建新房。在整理旧屋中祖父留下的医术书籍时,他偶然发现了其中关于“人参鸡”养殖方法和药用食疗价值的介绍,于是他跟妻子商量,先暂缓修房,将积蓄用来投资养殖“人参鸡”。

  虽然最开始妻子和邻居纷纷表示不理解,但这并未阻挡龚伦朋尝试的脚步。按照祖父留下的方法,龚伦朋几经尝试并不断改进,终于成功探索出了适合饲养“人参鸡”的“人参饲料”,逐渐形成一整套“人参鸡”养殖系统。他养殖的“人参鸡”,每只价格都在千元以上,“人参鸡蛋”也能卖出30元一个的天价。

  今年初,龚伦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有6户人家加入,他们按照龚伦朋的要求喂养人参鸡,再由龚伦朋统一回收外销。“接下来,我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决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龚伦朋说到,“在我们这样偏僻、贫穷的山村里,如果能发展到5000只的养殖规模,村民增收致富将不再是梦想。”

  草根成功创业的故事三

  沈阳80后夫妻多肉植物种植创业的致富经

  最近一段日子,地处沈阳沈北新区尹家街道的绿馨花卉基地火了!中央电视台、省市的各大媒体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里,为啥?原来,聚集在这里的50多户多肉植物种植户,把“小多肉”种成了“好生意”,每户年收入少的达到了几十万,多的达到了二三百万!

  年11月27日,沈阳日报的记者走进了这个财富地,一探这里的致富经。来看这篇沈阳日报上报道的创业故事

  时下,一种茎叶肥厚、多汁多浆、体态娇小,被称为“多肉”的植物成为年轻人的最爱,它们以萌宠的姿态俘获了年轻白领的心,占领了他们的办公桌、阳台甚至所有的狭小空间。身量小巧、样貌呆萌、品种繁复,再加上易于养活,宜室宜家,“多肉”迎合了一众小资、都市宅、技术控的审美情趣和喜好,再借由互联网聚众分享的特点,迅速拥有了大票“肉友”。

  正是看准了这一商机,沈北新区绿馨花卉基地这个以种植各种大型花卉的基地,掀起了大棚种植多肉植物的热潮。当天下午,记者走进了冯子轩、庄丽君这对80后小夫妻的种植棚,听到了这样励志的创业故事:1989年出生的冯子轩很早以前就喜欢多肉植物,靠摆地摊,出入夜市卖多肉微景观,自己也扣过大棚试着种过多肉植物。看到这多肉的好前景,两年前,下决心把老父亲给自己买的婚房卖了58万元,走进了绿馨花卉基地租了两个大棚。为此,老父亲和未婚妻和他闹了好长时间的情绪。可小冯就是铁了心,把自己的铺盖卷也搬到了大棚,一门心思研究自己心仪的多肉品种。如今,媳妇小庄再不埋怨小冯,还赞他选对了项目。赶上旺季,他们的网店一天一二百件的销量,一两万元的收入着实让小两口心里乐开了花。干了两年,他们当年投资的婚房钱基本收回了成本。记者在冯子轩的大棚里看到了一个精品展示台,躬身细细打量,个个精美、炫目。记者随便拿上一两盆一问价格,都要三五百元一盆,最贵的达到二三千。

  今年36岁的孙涛,从16岁起就玩起了多肉,可谓是多肉的种植“达人”。走进他的三个棚,那可真是赏心悦目,棚内深水池中养着几十尾大大的锦鲤,空场上摆放着藤椅、茶桌和秋千,春意盎然,完全感受不到隆冬的寒意,是个喝茶小憩、聊天的好地方。放眼一望,50万株成排成片的肉肉像集合的队伍一样,整整齐齐地种在方型塑料格子里。据了解,广州、福建等地的客商都到他家上货,看好了品种,就点货装车,光运费就得好几万。孙涛的合伙人,从沈阳卷烟厂退休的王泉生告诉记者,年收成不错,保守点说,两百万没问题。

  “咱们能有今天的好生意,可多亏了潘大姐。”种植户们心存感激、念念不忘的潘大姐叫潘莲香,正是她的远见和胆识才把种植户中聚集起来,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

  今年53岁的潘莲香从2006年就开始以种花为业,经过几年的打拼,攒下了厚实的家底,年,在区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潘莲香投资2亿元在尹家街道包下了1800亩地,盖起了70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创办了沈北新区绿馨花卉有限公司,建起了花卉基地。为了吸引更多的多肉种植户落户基地,潘莲香大手笔地提供两年免租金的优惠政策,如今50多个种植户已经在这里扎根,像冯子轩、孙涛这样,无论是创业的年轻人还是资深的玩家、达人,都是借助免费租用的二三个大棚,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购苗、繁育上,才得以快速发展起来。据悉,沈阳周边地区的很多种植户闻讯后纷至沓来。“我就是要通过优惠政策,把沈阳以及周边的种植户整合起来,把这里建成东北乃至全国最大的多肉植物的集散地。”潘莲香告诉记者,“按现在的市场,跟普通的花卉、绿植大棚相比,种植多肉同样面积产生的效益要高出10倍以上。小多肉正在形成大产业。”

  雪莲、静夜、露娜莲、蝉翼玉露、吉娃娃……光是名字,就够人醉了。同样是80后的李超和自己的闺蜜合开了名叫“好多肉花园”的淘宝网店、微店,不仅售卖各类多肉植物,还出售配方土壤、养护工具、创意花盆,生意红火。她告诉记者,这个月她要有1000多元的进账。

  小巧玲珑的多肉种植,更适合网店微店的分享与购买,随后又带动了灵巧的花盆业务……一个以小见大的产业链正在沈北蓬勃壮大。

  
看了“草根成功创业的故事”

    527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