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励志故事
身体的缺陷没有将他们的意志击垮,有关残疾人励志故事的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励志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残疾人励志故事篇一
19岁的花样年龄,他遭遇了高位瘫痪。面对不幸,20年来他却从未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9月1日,记者在江山西门社区看到郑井喜时,他正拖着残腿趴在床沿吃饭,眼睛则盯着电视里的残奥会火炬传递现场。看残奥会是郑井喜一直关注的大事,“这些残疾人运动员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我。”
两次创业遇挫不放弃
郑井喜原是江山市上余镇白鸡地村人,自幼丧父,母亲拉扯着四个儿女艰难度日。懂事的郑井喜为减轻家庭负担,未完成小学三年级学业便辍学回家干农活。1986年冬,为赚钱准备过年,19岁的郑井喜挑着山上砍下的100多公斤柴去赶集,因天冷路滑摔倒。经医院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由于伤势过重,胸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不幸成为高位瘫痪者。
从活蹦乱跳的热血小伙变为瘫痪在床的肢残病人,郑井喜一蹶不振。第二年,疼爱他的母亲去世,郑井喜的生活只能由哥哥嫂嫂照顾。但哥哥体弱多病,嫂子双目失明,一对侄儿女尚未成年,生活得异常艰辛。郑井喜不愿意自己成为家人的“累赘”,坚持要跟哥哥“分家”单过,拗不过倔强的他,善良的哥哥嫂嫂只能同意。
1988年4月,郑井喜在亲朋好友帮助下,投资300多元开了一家代销店,虽然收入不多,但也能勉强维持温饱。可后来因山洪灾害,店内商品全部被水淹没血本无归。
初次创业便遭遇打击,要强的郑井喜并没有气馁。1990年,郑井喜坐着轮椅来到了大溪滩镇,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露宿街头刻章为业。可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专业师傅的指导,生意极为清淡。生活的出路在哪里?就在郑井喜苦闷之际,邻居王芝菊向他伸出援手,赠送了一台旧补鞋机给他,鼓励他到城里去谋生,郑井喜从此走上了新的创业之路。
自强不息独立生活
1990年6月,郑井喜坐着轮椅辗转来到江山城里。举目无亲的他风餐露宿,饱尝生活的艰辛。哥哥得知他的境况后,专程到城里找他回家,但他拒绝了。凭着一股韧劲,郑井喜从最简单的补鞋工序开始摸索,半年后竟然无师自通。不久,他在西塘巷租下一间小屋开起了补鞋店,服务热情、收费低廉的小店生意日渐红火。为了提高技艺,郑井喜还经常摇着轮椅,在街头“偷学”一些老师傅的补鞋修鞋手艺,经过细心观察和反复实践,他逐渐掌握了上胶、换底、修补等细活。
多年来,郑井喜不仅通过补鞋手艺解决了自己的生计问题,还带出了十多位徒弟,帮助他们一起走出人生的困境。大桥镇妇女毛某家境贫困,得知郑井喜修鞋技术精湛,一路寻来拜师学艺。2003年,毛某患癫痫病的女儿住院,因交不上医疗费危在旦夕。得知这一情况,毛井喜二话没说,拿出辛苦积攒的2000多元现金交给她,帮助她女儿脱离了险境。虽然身体残疾,但热心肠的郑井喜勤劳肯干、乐于助人,邻居家具电器坏了,只要找到他,爱动脑的他都尽力帮忙解决;孤寡老人、五保户找他修补鞋子,一律免费服务,他的自强、勤恳、热心得到了街坊邻居的尊重。年过七旬的“忘年交”夏德裕是郑井喜十多年前的顾客,老人每天都来小屋转转,送上自种的菜蔬,帮忙做一些琐事。老夏对记者说,社会上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很多,郑井喜的自强不息令他很感动。“这个社会还是好心人多。”郑井喜说,这20多年来,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江山市残联的联系下,房管处在西塘巷给他安排了现在的住处;江山二中送来彩电,为寂寞的他作伴;供电局赠送一台电脑,让他在修鞋之余练习打字;街坊邻居送来蔬菜水果,为他洗衣晒被……
永不停歇追逐梦想
虽然高位瘫痪,但郑井喜对生活充满信心。“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康复痊愈,用自己的两条腿奔跑。”郑井喜的这一念头并非异想天开。勤勉敬业的他经常干活到第二天凌晨,长期的劳作使他患上严重的褥疮,糖尿病、风湿病也相继缠身,每天都要依赖药物才能减轻病痛。为此,郑井喜经常坐在轮椅上举哑铃、做健身操等,四年前他还拜师练习气功,经过摸索渐渐自创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如今,每天坚持练功两小时的他不仅体质明显增强,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多年前失去知觉的双腿也开始有了反应。
“我喜欢运动,喜欢超越的感觉……”生性乐观的郑井喜说自己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北京奥运会召开期间,他天天观看奥运赛事,为中国健儿加油鼓劲。“这届奥运会中国位居奥运金牌榜首位,非常振奋人心,让我这样的残疾人也深受鼓舞。”郑井喜说,在为中国选手喝彩的同时,一些外国选手也令他敬佩。失去左腿的南非女选手纳塔莉·杜托伊特在10公里马拉松游泳赛中的表现令他印象尤为深刻:“虽然她只得了第16名,但我认为她的表现是最棒的!”
天天观看奥运赛事,让郑井喜几乎忘却了自己身体的残疾。“驾驶”着那辆跟随了自己十多年的轮椅,童心未泯的郑井喜还经常在偏僻的小巷和骑自行车的陌生小伙子比赛行驶速度。“前两天有一位小伙子跟我比谁快,结果被我远远甩在了身后。”郑井喜不无得意。在郑井喜的眼里,每个残疾人都是生活的运动员,只要意志坚定,勇往直前,就能把不幸甩到身后。
残疾人励志故事篇二
铅山县汪二镇有名残疾人名叫汪会旺,他靠农村喜事说唱和做导游为生,尽管生活十分艰苦,却收养了5个弃婴和2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并把他们送进学校读书识字。他这一义举在当地传为佳话。
今年42岁的汪会旺出生在铅山县青溪镇银村。他2岁丧母,8岁丧父,本村一位好心的孤寡老人将他收养。不幸的是2年后,养父病逝。他自己又患上了严重的骨髓炎,右腿肌肉萎缩,落下终身残疾。 病好后,为了生计,小小年纪的汪会旺凭着一副好嗓子四处给人说唱,稍大一点他便来到葛仙山做“土导游”。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不偷不抢,不取不义之财。1982年7月的一天下午,汪会旺来到铅山县汪二镇桥东村说唱,看到一个盗贼溜进一户村民家里行窃。他大喊捉贼,盗贼丢下钱物惊慌逃窜。汪会旺捡起钱物,一直等到傍晚主人回来把钱还给他。屋主被汪会旺的诚实善良感动,主动让出老房子的半边给他居住。这一年汪会旺19岁,从此他便有了一个相对固定,可以遮风避雨的“家”。
汪会旺有了落脚点缘于他的善良,收养弃婴则缘于他自己是孤儿。1989年农历八月十六,汪二镇熙熙攘攘的街头,一个女婴躺在一只竹篮里,哇哇大哭。直到第二天晚上热闹的人群散去,弃婴仍然躺在街头竹篮里,已奄奄一息。路过这里的汪会旺动了恻隐之心,把女婴抱回家并取名汪艳。他请来桥东村顾老太太帮忙护养。转眼6年过去,汪艳到了上学的年龄。汪会旺不想让汪艳跟自己一样做“睁眼瞎”。1994年7月他把汪艳送进了汪二镇中心小学。后来,汪艳的亲生父亲李火林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见女儿一面。他托人找到了汪艳,为了满足汪艳生父的愿望,汪会旺把汪艳送回了李家。
从那以后,汪会旺又先后收养了4个弃婴。每次收养,他都不讲条件。小孩生病了,他毫无怨言地想方设法筹钱为他们治病;小孩想要上学,他也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抚养一段时间,汪会旺和小孩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弃婴的生父或者福利部门找上门,要领走他们时,汪会旺虽然舍不得,但是却从来没有拒绝过。他总是说:“只要小孩有前途,我就高兴。”
2001年,39岁的汪会旺终于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妻子何莲仙也是个苦命人。5年前,前夫患精神病长年在外疯走,两个孩子又在上学,生活十分艰苦。汪会旺到这里说唱时认识了她,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并把身上仅有的35元钱给了何莲仙。何莲仙丈夫病故后,在好心人的撮合下,征得何莲仙儿子吴溯恒、女儿吴小芝同意,汪会旺把何莲仙和她的一双儿女从上饶县一起接到汪二镇桥东村,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但是,这个特殊的家庭仍然把收养弃婴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在艰难和困苦中坚持了下来。
汪会旺的家虽然很清贫,但他感到很幸福。妻子何莲仙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孩子们读书也很争气。只是每年多达近万元的学费、生活费压得汪会旺喘不过气来,每学期开学汪会旺都要四处筹借。汪会旺的事迹感动了大家,许多好心人纷纷向这个特殊家庭伸出了温暖的手。
残疾人励志故事篇三
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他很阳光,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打篮球的方式很奇特,总是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投篮。其实,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这只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钢琴上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他的言语总是那样的亲切。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的关系融洽,与客户的交流愉悦。常常得到老总的嘉奖……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见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父母非常热情,请我们留下吃饭。
他们一家人都很热情,谈起他的时候,言语之中总透露着无尽的温情爱意与骄傲、自豪。
聊了半个钟头之后,晚餐准备好了,大家就围坐在桌前,品尝起他母亲做的美味佳肴,我也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真挚而细致的爱。一家人为了给自己残疾的只有一只左手的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的环境,一齐改掉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习惯。
成长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时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菜叶时,他的家人也正同样笨拙地、用左手反复练习那个动作,直至成为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与爱伴随着他,与他一起成长。为了让他健康乐观地生活,他们把所有的爱,全部写在了左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