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

|丹梅

2023中国航天日刘洋直播课 即将开播,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要怎么写?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1)

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太空授课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中国空间站和设在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以及设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的地面分课堂同步进行。神舟十三号乘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共进行了8项太空授课项目。

天宫课堂的首次开课为何选择这些项目作为授课内容?每一项实验背后又蕴含着什么知识点?在9日进行的太空授课中,三位航天员首先为大家展示了在太空中转身的神奇现象。这个原本在地面上难度系数为零的普通动作,在太空中却隐藏着很高的物理知识。

我了解到,太空转身实验的核心关键词叫做角动量。角动量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这个试验所展现的是在微重力的环境中,航天员在不接触空间站的情况下,类似于理想状态下验证“没有外力矩,物体会处于角动量守恒”。航天员上半身向左转动时,按照角动量守恒的原则,下半身就会向右转。

另一个动作是航天员伸展身体的时候,因为质量分布得离旋转轴比较远,转动惯性比较大,所以角速度就减慢,通俗地说就是转得慢了。而当把四肢收回时,转动惯性小,角速度就会增加,直观感受就是转动速度变快了。

此次太空授课,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们看到了科学的力量。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向亚平学姐学习,将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2)

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太空授课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中国空间站和设在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以及设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的地面分课堂同步进行。神舟十三号乘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共进行了8项太空授课项目。

航天员叶光富所展示的太空水球光学实验,则同时展现了三个物理原理。

当航天员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了,所以气泡不会向上飘,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

这项实验其实体现了三个物理现象,首先就是在失重环境下,水滴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而在地面上,因为受重力影响,水滴呈现为水滴形,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水球。其次,就是这个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凸透镜,如果你站在这个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就看到的就是一个倒立的实像。最后,就是在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太空中浮力消失,这个气泡不会飘出来,它就老老实实的待在里边。

航天员所进行的泡腾片实验,是本次太空授课中的一项趣味性实验。

在地面环境中,将泡腾片扔进水球里,就能看到气泡上浮,可在中国空间站的失重环境中,因为浮力的消失,泡腾片扔进水中的产生的气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挤压,最后就会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样子,这个水球也会被气泡撑得更大,就能看到水球一点点膨胀的效果。 因为空间站和地面最大的不同就是空间站是微重力环境,但是微重力环境对常人而言只是一个名词,通过这些实验大家就能够知道微重力环境下,许多物理现象和地面环境有所不同了。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3)

我们乘车来到航天展门口卖了门票,就去里面看航天展。刚进门就看见一条很长的红布。上面有很多人签上了字,我也签了,作为留念接下来又看了“神五”的试验舱模型,我们问了工作人员,他们说:“神舟五号,长2。5米,高也是2。5米,重达1600公斤,试验舱的外体是用钢化玻璃制成的,结实而明亮,航体上的“神舟”字样和喷绘的五星红旗,给人以强烈的自豪感。”

然后我们展览了“酒泉发射场”,是一个12多平方米的大沙盘。我不仅亲眼目睹发射塔的威然矗立的英姿,也可以亲自体会笼罩在“神五”发射控制楼里面那种神秘,也可以通过沙盘背后声光具全的大屏幕,再次感受“神五”飞天时激动人心的感人场面。

最后,我们看了航天员的事物,还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等等。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4)

今天,我们在教室参与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

首先,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天和核心舱的主要结构,先后带我们参观了居住区、卫生区和太空厨房。随后,老师还介绍了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企鹅服”等运动装置的用法,并解释了太空中锻炼的重要性:空间站几乎没有重力,微重力的环境会使人血液上涌、骨骼疏松、肌肉萎缩,需要坚持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转身,从而让我们对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着,就是最激动人心的太空实验环节了。三位老师演示了太空细胞学实验、浮力实验、泡腾片实验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制成一个水膜,再向水膜中缓缓注水。由于微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较强,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老师又向水中注入一个气泡,将脸靠近水球时,水球里竟然呈现了一正一反两个像。老师解释道,这是由于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部分,使其分别成像。这样一节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结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太空授课是物理课堂上最生动的实践案例”这一说法。

正如王亚平老师在课程最后给我们青少年的寄语,“我们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们的梦想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绽放”,我们当今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5)

今天是中国航天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走进神舟十三号”的主题课堂。课内详细介绍了神舟十三载人飞行任务的点点滴滴。

多年前的今天,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的序幕。52年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飞行器搭载三位英雄的航天人告别工作生活183天的空间站,安全返回地球。本次载人航天任务创下了中国航天多个首次:首次在太空过年、首次进行出舱活动的女宇航员、首次在空间站驻留长达6个月。这是几代航天人客户钻研、努力奋斗换来成就,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航天强国。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为祖国航天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我要从当下奋发图强,立志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星辰征途无止境,筑梦之行不停歇!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6)

原来的我不了解什么是航天。现在我知道了,航天就是坐航天飞船去太空。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当我看到叔叔阿姨们平安回来,我感到十分开心激动。

视频中播放了宇航员在太空船里做小实验、锻炼身体、吃饭、还可以与他们的家人私聊。他们不是一直穿着航天服的,只在出征和返回时会穿,这件衣服可以保护他们。平时在空间站里还有工作服、企鹅服、实验服、节日服可以选择。太空出舱时,需要换上舱外服。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也当一名航天员。去探索浩瀚的宇宙,看看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7)

在今天的这堂关于神舟十三号的课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它的知识。

我们先回顾了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一些活动,以及他们返回地球时的场景。在太空遨游了半年后,他们终于平安回来,我们为他们感到高兴。之前,我一直以为航天员在太空上是非常容易的,他们每次出现在大家面前都是充满笑容的,但是,经过这节课,我才了解到,原来他们每天都面临着危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

我们还学习了关于神13飞船的结构、航天员的饮食等方面。航天员和地面上的工作人员都希望做到,他们会互相理解。

我相信,在未来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祖国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8)

今天的主讲人是中国空间站型号主任设计师——樊萍阿姨。她从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日常生活讲到各项高科技设计是如何来帮助航天员圆满完成六个月的生活与工作。其中一点讲到航天员的生活保障系统。原理是氢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条件下产生甲烷和水。太空安居生活的背后是空间站数千台产品的精密可靠运转。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天和之翼”最抓人眼球,而它就来自上海制造。听到这里我热血沸腾,既光荣又激动又备受鼓舞。

航天员叶光富叔叔说:“心中有梦,执着追梦!是每个宇航员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神舟十三载人飞船在太空中历时6个月回到陆地,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一代代的中国人,一辈辈的航天人不断拨开未知的云雾,他们像一群追梦的少年,满怀理想,追寻着航天梦、中国梦!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9)

观看了《战役云团课》后,老师带我们一起回顾了神十三的高光时刻,太阳翼如何展开,航天服,关于航天食品的基本要求。航天食品居然要考虑这么多的因素。我特别钦佩航天员们,由于太空失重的缘故,会对他们的心血管造成伤害,骨质流失速度大约是地球的40倍,听力视力也会收到损伤。他们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的太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

我知道了原来太空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可是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太空生活一定会变得向在地球上一样方便,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我立志要好好学习,希望在将来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10)

今天我观看了航天云课堂,此次课堂的主题是弘扬航天精神,观看后特别振奋人心,为我国的航天伟业感到无比的自豪。

视频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为篇章,给我们介绍了关于航天伟业各个阶段的发展与进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太阳翼的介绍,太阳翼展开后的长度相当于6台小汽车并排停放在一起。另外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健康,现在的太空食物已有120多种,在这里要对叔叔阿姨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最后我也将为我的梦想努力奋斗,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11)

今天我们在早上10:00看了航天员王老师给我们讲课。

首先是称质量,其实具体的演示,王亚平给指令长聂海胜称了一下他的体重。

第二个实验是关于失重的单摆运动。在地球上,单摆小球会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晃荡,但是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会做圆周运动。现场的同学们见到这个现象,也感到眼睛一亮。

第三个实验是王亚平手里拿了两个我们从小就玩的陀螺,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就会朝着一个方向去转动。

第四个实验和水有关,是要验证表面液体的张力,捏出一个水泡之后,形成了一个水膜,后来紧接着的实验就是给一个水膜不断的注水,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最让大家惊喜的就是王亚平在后来就给这个水球里面用注射器注射进去了一个红色的水滴,这个棉絮状的水滴就蔓延开来,弥漫了整个的水球。

王亚平介绍说,在失重环境下,人们能够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有利于开展材料学基础性研究,优化和改进地面生产工艺。失重条件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应用于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神舟十号航天员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实际上,太空科普教育活动也是世界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推行“教师在太空”等一系列太空教育计划。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刚刚开始,但历次神舟飞行在实现工程目标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航天、走近科学的热情。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走进航天行列的。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天科普活动中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

在今天的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我意犹未尽。因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行则国行;少年富则国富,这就是我的中国梦。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中国梦’,就好像每个人都可以仰望星空,星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2023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课心得体会(精选篇12)

今天下午,幸观看了“天宫课堂”,太空真奇妙。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首先有可爱的小同学情绪饱满的为我们展示了飞船与卫星对接的过程;然后又有“感觉良好”三人组为我们介绍太空生活,跟随他们深入全面了解我们的太空家园。

宇航员们给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与地球上的各种不同之处,每一项实验都令人震惊,教室中掌声不断、震耳欲聋,代表着同学心中与我一样深深的触动与震撼之情。

通过这次课堂,我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受到了祖国科技的发达、实力的强大。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我们能与祖国共同进步,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420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