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路生梅事迹感人故事

|福萍

一句承诺,践行半生。多年来,路生梅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在革命老区的县级医院扎下根来,一干就是50多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科医生路生梅事迹感人故事,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儿科医生路生梅事迹感人故事

儿科医生路生梅事迹感人故事(篇1)

一大早,儿科医生路生梅就在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尽管已年近八旬,但每周三天的义诊却是雷打不动。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向母校郑重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年12月5日,坐上西行的列车,辗转到达佳县后,路生梅才真正认识到陕北农村的贫穷。

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接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就是当时佳县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路生梅说:“佳县的医疗条件也特别落后,整个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只有4名医生,2名护士,而自己则是当地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由于医生极度短缺,当时佳县人民医院不分科室,为了尽快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各科知识,路生梅每天坚持在煤油灯下学习到深夜,写下了几十本笔记,很快成为医院的多面手。

“这个地方不大,你架子再大、表现再高傲,人家不会买你的账。”路生梅说,但是你治好一个病人,解决他的问题,便会一传十、十传百,群众才会认可你、信任你。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清晨,路生梅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到离县城十几里的崔家畔村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覆盖着厚雪,每走几步就会滑倒摔跤,两个多小时里,她摔了40多跤。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当一身泥泞的她出现在病人家里时,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样号啕大哭起来。看到患者的病情很重,路生梅就住了下来,直到病人完全好转,她才离开。

“不能守着医院等病人,而要走进农户找病人。”路生梅常常和医护人员叮嘱。1983年,路生梅着手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并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医生对病人必须一视同仁,让病人花小钱、治大病。”儿科创立之初,路生梅便给科里定了规矩,对贫困老百姓要以善心扶贫、以仁术救命。

在佳县工作期间,路生梅曾多次被选派到北京和西安进修,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等都希望她能够留下来,但都被她谢绝了。“我在1969年的入党申请书中做过承诺,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路生梅说。

不变的承诺,一生的坚守。在路生梅的带领下,佳县人民医院的儿科水平,特别是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名列前茅,“佳县儿科”的名气更是让许多外地甚至黄河对岸的病人慕名前来。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本可以休息的她却继续坚持为当地百姓义诊,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就在路生梅家里。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已经超过了10万人次。

对于此次当选党的__代表,路生梅说:“我将永远记得是党和人民给我信任、给我力量。我要把当选代表看成一次鞭策、一个新的起点,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对我的认可。”

儿科医生路生梅事迹感人故事(篇2)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党的__代表路生梅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她从北京来到陕北老区,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曾经缺医少药的患者解除病痛,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退休后依然坚持免费义诊,用无言的奉献书写了人间大爱。

每周一、三、五,78岁的路生梅都会步行前往医院,义务接诊。路生梅在北京长大,1968年,24岁的她从当时的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陕西佳县工作。

路生梅: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党指向哪就打到哪。

路生梅背着医疗箱,进村入户,足迹遍布佳县24个乡镇。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声,许多病人慕名远道而来。期间,路生梅多次被选派到北京、西安进修,一次次面对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她却一次次选择留在佳县。同事说起路生梅,都是由衷地敬佩。

同事:她始终是以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她觉得这个地方需要她,一直做这个事情。

同事:她就是生命不息,服务不止,永远都在看病人,哪怕是晚上、冬天。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选择在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已经76岁的路生梅再次主动请缨,在佳县带头发起隔屏诊疗、线上咨询等医疗服务。

路生梅:什么是党员?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我去,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我干,越有危险的地方越需要我们党员挺身而出。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儿科医生路生梅事迹感人故事(篇3)

土炕、折叠桌、衣柜、沙发,一孔布置简单的窑洞便是路生梅的家。在与邻居共用的小院里,丝瓜垂下藤蔓,路生梅对记者说:“后生,帮我把它缠上去,别挡了患者的路。”

路生梅曾任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个子小小,精神矍铄,走路带风。只要她上街,“路大夫”“路阿姨”“路奶奶”……总有人凑到跟前打招呼。

除了每周一、三、五在医院免费坐诊外,路生梅还会在窑洞里或手机上为患者看病问诊。她时不时翻看手机,生怕错过患者的信息。接电话时,路生梅能说一口流利的陕北话。但说得快了,便显出北京口音。这个曾经的北京姑娘,已经在佳县扎根54年。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毕业,她响应号召来到佳县工作。这里条件艰苦得让她吃惊:出诊走山路,上山喘粗气,下山刹不住;吃的是浑浊的黄河水,一天只能分到一瓢。

比起生活上的困难,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卫生观念更让路生梅揪心。一次出诊,她走进村民家中,一位妇女正拿着黑乎乎的家用剪刀为孕妇剪脐带,路生梅上前一把抢下。她决心在佳县扎下根来。“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她将这句承诺郑重写入入党申请书。

路生梅的口碑,是她用精湛医术和医者仁心换来的。

下乡看病,她头顶大雪走10里山路,摔了40多跤;为治疗婴儿的百日咳,她嘴对嘴吸痰;为更好服务群众,她白天看诊,晚上读书,从儿科医生变成全科医生;她坚持给患者开小方,有时就是几块钱、几粒药,从不叫患者花冤枉钱。外地大医院多次高薪聘请,儿女想接她到大城市生活,都被她拒绝。

“她不爱听人家说‘麻烦’她看病,她说这就是她的责任,只要信得过她,她就努力把病看好。”佳县居民樊燕丽说。樊燕丽一家5代人都请路生梅瞧过病。

“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已经兑现,她选择继续干下去。抗击新冠疫情,她写下请战书,“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

当选党的__代表后,路生梅说:“时间可以检验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初心。年纪大了,更要抓紧剩下的时间,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儿科医生路生梅事迹感人故事(篇4)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建党__周年之时,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感到无上光荣;在党的__即将召开之际,当选为党代表,倍感责任与使命在肩!”国庆前夕,党的__代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路生梅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

20世纪60年代,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背起行囊,从首都来到贫瘠的陕北高原。

从一位青春靓丽的北京姑娘到年逾古稀的陕北老太,路生梅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革命老区;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县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几代人的生命健康。

比起“来”,“留”更需要勇气

“我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就给我起名叫生梅。和同时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样,我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泽东主席和外国元首捧过花。”路生梅回想起自己的北京时光说道。

1968年12月,正值寒冬,24岁的路生梅踏上西行列车,辗转敞篷卡车,历经多日颠簸,第一次离家离京,到达陕北佳县,成为榆林地区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当时佳县城区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特别落后,两排墙皮有点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喝的水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给;几个大夫挤在一间集体窑洞宿舍里,因为不会生火,路生梅常常睡冷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远离家乡和亲人,她偷偷哭了不知多少次。

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一次,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急匆匆赶到现场,看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剪脐带时,她一把抢过剪子,一边消毒操作,一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会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生命。

诸如这样一次次特殊又难忘的诊治经历,让路生梅有了留下来的想法。“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路生梅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的这一句誓言。

为党工作和治病救人没有退休一说

“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病。”“五毛钱能治的病,路大夫决不开一块钱的药,她开的药既便宜又管用!”“路大夫这么大的年龄还坚持义诊,佳县人发自内心地感谢她。”……在佳县采访,一提起路生梅,群众无不表达爱戴和感激之情。

对于路生梅来说,病人就是她的亲人。有一个小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孩子;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因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这样被她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数不胜数。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一阵紧促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用箱,跟着那位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一路上,因为穿着双塑料底棉鞋,她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心想这样可以早一点到病人家里。回想起这个经历,路生梅笑了起来。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回到了大城市。路生梅并非没有机会。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可是,路生梅婉言谢绝了,她说:“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西安、榆林几家大医院提出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至今仍坚持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义诊。退休后的20多年里,为患者义诊超过5万人次。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路生梅说。

儿科医生路生梅事迹感人故事(篇5)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服从分配,从北京来到陕西佳县,成为当地第一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路生梅揪心的却是当地落后的医疗水平,她立下朴素的诺言:“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属于陕北高原。”

50多年来,路生梅坚守信念,以医者仁心守护着百姓健康,倾尽全力,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找路大夫看病既省事又放心,一个药方子十来块钱就能看好。”黄河对岸山西临县高家湾的高俊娥,带着小外孙来陕西佳县看病,“我3个儿女小时候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相信她。”

高俊娥口中的路大夫,是陕西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像这样到医院找她看病、来家里咨询的老乡每天都有。她每次都认真询问病情,尽量开便宜管用的药方。

路生梅大学毕业后扎根佳县已53年,她以医者仁心守护着百姓健康,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属于陕北高原”

一孔窑洞,就是路生梅的家。屋内陈设虽然简陋,却整洁干净,墙上的黑白照片将我们带回了曾经艰苦的岁月。

1944年1月,路生梅出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前身北京第二医学院。

“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8年,24岁的路生梅毕业后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成了当地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佳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条件艰苦。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路生梅说:“县医院是两排破窑洞,喝的是黄河水,而且每人每天只给一瓢。睡的是土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

相比生活的艰苦,让路生梅更为揪心的是当地群众医疗常识的匮乏。

来佳县工作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她急匆匆赶到,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刀剪脐带。路生梅赶紧夺过剪刀,一边消毒一边解释: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会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为了不让病人失望,她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就这样,“准专科医生”生生变成了全科医生。

“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属于陕北高原。”路生梅下定决心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50多年里,路生梅历经各种考验,可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一定要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

“一定要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1984年,路生梅任妇儿科主任,创办儿科,她给科里定了规矩,“对贫困百姓以自己的善心扶贫、以自己的仁术救命。”

为提高护理质量,路生梅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到西安儿童医院进修。当时佳县是全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地区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然而佳县医院小儿科在全地区小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和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

“不能守着医院等病人,要走进农户找病人。”一个风雪交加的清晨,路生梅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到离县城十几公里的崔家畔村出诊。

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覆盖着厚雪,每走几步就会滑倒一跤。近两个小时里,她摔了40多跤。有时碰到大下坡,干脆躺在雪地上往下滑。当一身泥泞的她出现在病人家里时,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样嚎啕大哭。

因患者病情较重,路生梅留下治疗了好几天,直至患者好转,待准备离开时,细心的女主人为她送上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路生梅霎时因感动红了眼圈。

经过多年发展,现在佳县人民医院已成为具有一定医疗水平的二级甲等医院。“我们依旧坚持路主任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医院现任儿科主任武艳说。

“生如火花,有多少能量就释放多少”

“路大夫来了!”近日,记者跟随路生梅走进佳县佳芦镇敬老院,她是这里的老熟人,定期来这里义诊,熟悉这里每一个老人的身体状况。

“脑梗住院了吗?平常血压高不高?”听诊、测血压,路生梅一一叮嘱。“动作慢一点,每天要坚持锻炼。”敬老院院子里,她教老人们如何使用健身器材。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除了每周到医院义诊,平时来家里咨询看病的人也很多,只要来病人,路生梅立刻放下手头的事,认真诊治。

50多年来,除了外出培训、回京探亲,她几乎没离开过佳县。

“我回京探亲时,电话还是一直响,都是病人来电,问我啥时候回去。”路生梅说。五十三载已过,但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超过10万人次。

此外,路生梅还组建老年志愿者团队,带动身边更多老年人做公益,为社会做贡献。“我是被路大夫的事迹所感动,才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志愿者李爱峰说。

新冠疫情发生后,76岁高龄的路生梅主动请战驰援抗击新冠疫情一线,并向党组织递交了1万元特殊党费。

“今年我打算到中医医院学习小儿推拿技术,然后办个学习班,把小儿推拿推广到医院临床。”路生梅说,“生如火花,有多少能量就释放多少。”

儿科医生路生梅事迹感人故事(篇6)

在陕西省佳县县城的人民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经过时,总是有很多人和她打招呼,有人称她路奶奶,有人叫她路姨,也有人叫她路大夫,她就是78岁的路生梅。

到党和群众需要的地方去

党的__代表路生梅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大学毕业时,路梅生义无反顾的响应“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被分配到了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路生梅刚到这里的时候,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整个医院只有4名医生,2名护士,路生梅则是当地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医生。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但当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要求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各科知识,路生梅每天坚持在煤油灯下学习到深夜,就这样,专科医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交通不便,为了让群众可以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早上,路生梅跟着老乡到距离城里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覆盖着厚厚的雪,路生梅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每走几步就会滑倒摔跤,两个多小时里她摔了40多次。老乡实在看不下去,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着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病人家里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想着有个患儿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村子里有十几个病儿,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了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支书的帮助下把十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阻断了传染源。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路生梅告诉记者,一次令她震撼至今的出诊经历,让她做出了一生的承诺--为佳县人民的健康服务五十年。

有一次,她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夜路走到待产妇的家中,进门时发现产妇已经生产,家人正在准备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剪断脐带。路生梅立即冲过去抢下剪刀,拿出消毒器械给孩子剪断脐带、包扎。当时佳县有一种病,叫“四六风”,病死率接近百分之百,其实就是新生儿破伤风。自此,路生梅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生育观念。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位儿科主任。在佳县的工作期间,路生梅曾有多次机会回到北京,但她都一一婉拒了。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了,但她仍然在佳县为患者义诊。2018年,路生梅完成了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可她又向自己做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让儿童享受更便利的医疗服务

“如今医保制度逐渐完善,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担忧大大减少了。近年来,怎么让群众享受到更便利的医疗服务成为我关注的重点。”10月16路生梅告诉记者。”党的__以来,随着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路生梅认为,可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如可在远离中心城市的省、市交界处建立区域儿童诊疗中心,推动专业人才向基层下沉服务,让资源薄弱地方的儿童享受到便利的医疗服务。”路生梅说。

路生梅表示:“就近建立专门的儿童医疗中心,能降低患儿异地就医率,提升区域儿科整体诊疗水平。同时,结合儿童住院诊疗费相对较低的实际,如果能同步适当降低儿童住院的报销起付线,也可以让儿童更好地享受到医保福利。”

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县城,从青春洋溢的少年到耄耋老人,从一名普通党员到党的__代表,路生梅始终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她用赤诚之心守护着佳县人民的健康,成为后来人前进的方向。

儿科医生路生梅事迹感人故事(篇7)

党的__代表路生梅,退休前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

24岁那年,路生梅从医学院毕业后,离开北京远赴陕北佳县。看到这里群众缺医少药,路生梅许下承诺——“要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50多年来,她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为这个落后的小县城建立起第一个正规儿科,还在退休后“超期服役”,一直坚持义务接诊守护群众健康。

据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超过10万人次。她说:“生如火花,要把自己的光和热发挥到极致。”

    39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