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

|宇春

小时的自己,不知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嘴馋吧,别人一提的苏东坡这位大师,就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一道可口的名菜?东坡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篇1)

大约用了六个晚上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六天总是想着苏东坡入睡,念着苏东坡醒来,特别充实美妙。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经历了仁宗、哲宗、徽宗,目睹了背诵由盛转衰的经过。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也为我补习了宋代的消亡史。

苏东坡这样的人,多少赞美的语音形容他都是徒劳的。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身处任何领域都能胜任,而且他善良坦荡,这样的人如何不受人敬仰,正如林语堂所写,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书中的几处最令我难忘的地方想记录下来,这让我合上书本辗转反侧,仰慕得睡不着觉。

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期间,拟了月八百道圣旨,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接他的职位,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林语堂好幽默,结尾时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夸奖别人批评别人的语音都是那么耐人寻味,就像苏轼本人一样。如果人人说话都那么幽默该多好。几年前读过《林语堂传》,林语堂不仅爱写作,还爱研究,发明中文打字机,这点很像苏轼。可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评价一个人要盖棺定论的,苏轼直到人生落幕之时都不曾让人民有半点非议,林语堂在南洋大学过于贪腐,晚节不保,这点作者似乎忘记学习苏东坡了。

在学生时代也学过一些苏轼诗文,那些趣闻轶事也曾听老师讲过,可都感受不深,甚至于对不上号,这次读了传记才深刻体会到苏轼一生大起大落,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之不同,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诗词本身的意思上。

我也想到,老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谈论苏轼多么伟大,学生很可能是无动于衷的。有冲击有感受,必须要亲自体会,读他的传记、背他的诗词,道听途说是左耳听右耳冒的。学习只能主动。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很高兴人生能有六天晚上是和宋朝的一位文学家共度的,我愿倾注更多的时间继续了解他。这本书是借的,也成为我秉烛夜读的原因。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篇2)

曾经,在那个外强中干的大宋王朝中,有一群人倒施逆行,对上瞒天过海,对下大施淫威,他们就在官场,那片污浊之地浑水摸鱼。

可幸的是,在这其中,有一股清流,叫做苏轼。

他,拥有的,是清风般的心灵,竟纵身跃入官场。只是,哪里从不是和风细雨之处。

这里,没有知己,没有情怀。觥筹交错,谈笑风生,都是不得已的戏码。放下酒杯,你有你的信仰,我有我的阵营。

幸好,他足够淡然;幸好,他足够坚强。

一直不解,苏东坡本是性情中人,本是属于清风明月的,可为什么,他毅然走入了官场?

逐渐长大,逐渐明白,苏东坡入那暗无天日地方,多半是受家庭坏境和社会的熏陶以及宋朝的政策重文轻武。可最重要的,仍旧是苏东坡毕生的理想济世安民。

苏东坡一生为民,即使身在庙堂,即使仕途并不光明,也拼尽所有,守护一片净土,呵护一方百姓。

犹记得,苏东坡在只剩五百缗钱时,托挚友在宜兴买了套田庄,用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只是后来当他了解到老宅的历史和原主的现状时,动了侧影之心,便又将老妇人请了回去,而自己却并未要回房钱。

有人认为苏东坡愚不可及,既然已经退了房子,为什么不把钱要回来呢?更何况,这老妇人很可能和儿子一起演了出戏呢!

我不这么认为。苏东坡一心为民,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对百姓颐指气使,强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不得不说,苏东坡,爱民如子。

当苏东坡时任杭州太守时,一度被当时垂帘政听的太皇太后赏识。碰巧杭州多处房屋需要改善,如若换做其他官员,定会以此为借口,趁机请求朝廷拨些赈灾物资下来以便自己中饱私囊。可苏东坡却与他们不同。

他要了四万贯钱,却不贪污一分,全数用在了百姓和军人身上,种种光荣事迹,不胜枚举。

只可惜,后来的苏东坡在朝廷中身居高位,惹人眼红。于是,他的政敌种种小人上疏弹劾,大有将苏东坡谈下台的气势,

所幸,那段时间,有一个太皇太后压阵。

元佑八年,太后逝世。

自此,苏轼一贬再贬,从河北军区贬往惠州贬所,贬往海南儋州……终于,还是辞了。

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逝世。

屈原云:众人皆醉我独醒。独句,亦可评价苏轼一生。

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如行人。尘世间,每个人都是异乡过客,在世事阡陌间辗转流离。而他,在尘埃里,默然开花。

流年,长短皆逝;浮生,往来皆客。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篇3)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苏轼出生。眉山这个宁静之地,被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介绍了苏轼一入朝廷还未多久,就因乌台案被捕入狱,那时,他何尝不是一位怕死的凡人!整天盯着窗外,想入非非。潮湿幽暗的监狱,还常常伴有令人作呕的老鼠和挤满灰尘的蜘蛛网,纵使一人再有满腔热血,再一心想要报效祖国,内心也会被痛苦与疑惑的刀痕划的伤痕累累。

整整103天后,苏轼出狱,却被贬黄州。这却是不幸中的万幸,他有一个安逸之地可以静静调养了。

一开始,苏轼对于黄州这一片荒芜之地,是不知怎样调整自我的。而且那儿只有忙于耕作的农民,他很无措,又很迷惘。他找不到方法治理这里,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直到有一日雨后,雨水从屋檐滴落,不远处有一座寺,点点禅音奏响,声韵萦在苏轼心头,让他迈向那座寺。不知,他在寺里遇见了什么,但见苏轼回到家中,不再闭门不出,他仿佛领悟到人生之真谛:无争、无抢、自得。

从此,黄州对于他而言并非再是孤寂之地,他品茶、喝酒、写诗、作画,还不忘发明美食。他的诗褪去了年少时的张狂,多了一份淳美,那种只有在酿了多年后的清酒,才能散出的甘甜。

当阅读到苏轼的《赤壁》时,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让我的眼前不仅仅只是一本书,而是跨越了千年的一次交谈,隐隐灯光中,我的面前还是当年那位苏东坡。他饮酒作乐,畅谈人生,可我能从他眸里,看到一片宁静的心湖。此时的他,不再是曾经锋芒毕露的苏轼,而似一位天仙,先天地生,却肉身成圣。他不是凡人,不愿追求功名利禄;他同样也不是神仙,因为他并不愿被天庭的规则所束缚。

如今,仍有许多人羡慕他:为何能在当时那等混乱的情形下仍不受官场影响?我想我的内心是这么回答的: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如苏轼自己所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今日仍有许多人为功名和财富而钻营一生,真想让他们多读读东坡的诗词,学学他的豁达与从容,为官造福一方,为民奉献一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这应是,苏轼在今后再怎么坎坷的路途上,总能淡然相对的原因吧!

放下心中杂念,也勿好高骛远。要知,有些事,有些人,终将成为匆匆一瞥。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篇4)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样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此刻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爱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此刻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必须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篇5)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古时一位伟大的诗人,当然他的才华还不仅限于此,可以说每每谈起苏轼,人们心中都会涌出一股对他个人钦羡。林语堂这样说到:“我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对苏轼开始的初步认识还是在初中;随后上了高中,由于陈校长对苏东坡的欣赏,使我对苏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轼其人有了细致彻底的品读和学习。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对苏轼敬佩有加,从他的言语中就能体现出来。“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便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

苏轼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在文学方面作为中学生了解最多的还是他的诗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为豪放派词人。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位大才人的波澜坎坷一生,苏东坡是一位敢于在官场上直言的人,为人坦诚直率,这也使他在官场上的跌宕起伏的根本所在。在王安石当政时期,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直言进谏,却遭贬职,不得重用;同时他又在肯定新法正确的部分,又得罪旧党,也遭到排挤贬谪。至于王安石,能成为宰相就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但是变法的失败既有其自身心胸狭隘,刚愎自用,王安石见不得有人说新政的问题,无法虚心纳谏有关,同时也与正如苏轼提出的新政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关。苏轼有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波折坎坷的一生也更磨练了苏轼的性格。他做官实实在在的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干实事儿,无论到哪都深受百姓爱戴,这便是苏东坡正直爱民的体现。

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我深入走进了一位伟大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使我对苏轼有了全新的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敬佩,也能使我在将来学习他的诗词时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篇6)

最近,刚刚读完了这本书,我对苏东坡不禁感到无比的崇拜。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新派的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书法家。他还是工程师,酿酒师……每次想到他,脑海中东辉浮现他那慈祥的微笑。

在苏东坡坎坷的一生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他的“女人缘”。宋朝汹涌澎湃的朝廷中,坚持正义的苏东坡总是遭人排斥。好在历代的皇后们总是在关键一刻帮助苏东坡化险为夷。在他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一命;接着,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在晚年时,若不是神宗的皇后摄政,苏东坡估计早就放逐蛮荒了。虽然,在宋朝有几个不明事理的皇帝,幸运的是还有几个贤德的皇后。她们总能看透一切大小事情,能明辨是非黑白。神宗皇帝一去世,太后便废除一切王安石的政令,重召苏东坡、司马光,并皆以重用。这些皇后们的庇荫总是让我赞叹又惋惜。

苏东坡退出一切朝政,重返“山林”时,他便又称为百姓之友。他每治理一个地方便都受到百姓爱戴。他帮助百姓们治水挖井,并用竹子做管子连接起来,千家万户便都能喝到干净的水。他还为当地修建医院,这个“安乐坊”便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仅三年之内,治好了一千个病人,人们的健康得以有了保障。他也干平常太守不干的事——修缮房屋。经过岁月的侵蚀,原本古老的房子变得破烂不堪,苏东坡为了更好的保护他们专门请人修理。可以这么说,他所到之处,人们无不欢喜。

浪迹天涯的时候,苏东坡还迷上了酿酒与养生。闲暇之余,苏东坡便在自家屋子里酿起了酒。偶尔也有人向他求教,但他在做酒方面只是个外行中的内行,有些人甚至尝了他的酿的梅子酒,腹泻了好几天。睡前他时常盘起腿打坐,他认为调整好呼吸节奏并平息心律便可延年益寿。

苏东坡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以前耕作过一块田,那块地方叫做东坡,于是便有了东坡居士这个称号。他总是在不同时期遭受不同的打击与fei谤。 正如人们所说,做好一个普通人并不容易,更何况苏东坡呢?我的心底,他却做了一个大写的人。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篇7)

那是一阙词换一壶酒的朝代。多少风流雅士、绝色佳人,于宋朝的春风亭园,杏花酿酒,松针煎茶,即兴填词,岁序安然。

而正因苏东坡生于这个一首词可换一座城的朝代,他才可过的快乐,无所畏惧,似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却不得不说,他这一生,很是精彩。在烟尘飞扬的世间,犹记明月清风;在颠沛流离的境遇,学会随遇而安。他遭贬谪,被放逐,一生辗转流离,得意太少,失意太多。

苏东坡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他曾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虽无意仕途,却不能彻底做个散淡闲人。他的一生,一半江湖,一半山林,一半忙碌。他喜欢翠竹杨枝,却舍不下酒肉佳肴。他在浓郁中追求清淡,于深沉中品出清欢。而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许多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的故事,也留下了他的诗词,更留下了他的悲欢离合。他在密州的烟雨丛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衰烟雨任平生”的况味。他在黄州偏远的乡间,咀嚼几碟素菜,品味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薄。他在惠州的陋室,隔帘听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境。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红柳绿,吟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雅。

苏东坡,他于简洁的茅檐草舍,一壶清茶,几碟素菜,悟出了人生的境界与禅意。林语堂于书中曾曰: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这个他,当然是苏东坡。他的一生,堪称奇迹。

从凄美的“只恐夜深花睡去,股稍高烛照红妆”,到豪放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再到,洒脱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最后是哲思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一句句诗一首首词,承载着苏东坡的人生,起起落落。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是同代人,没有关系。书中曾云:“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因为我喜欢他。”如是,我爱他,爱他率真,爱他孤傲,爱他清廉,爱他风流。

林语堂于书后遂: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33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