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燕玲

其实,我们的家乡的风俗习惯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处处显示着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的民风民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6篇),以供大家参考!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1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春节。据说它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今年春节,虽然我们没有回老家,但是也过得很开心。早在除夕之前,我们就已经准备好了年货。除夕前一天,我们买来了春联,福字贴在了门上。我自己从网上学习了怎么剪窗花,好不容易才剪出来一张有四只小老鼠的窗花(今年的生肖是鼠),把它贴在了窗户上;还和妹妹一起学习了画年画,画了两张财神爷爷和送财童子的年画挂在了墙上。

除夕那天,我们激动极了。毕竟过了那晚就是新的一年了呀!而且,除夕晚上还要熬夜守岁,领红包呢!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们开始包饺子了。先拿起一张饺子皮,用筷子夹点馅放到饺子皮上,我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好像接连几年,包饺子的时候,我都捏的歪歪扭扭的,一直没学会像妈妈那样左左右右捏一下,就把饺子包得像朵花一样。于是,我匆匆捏了几个“饺子”,就跟妹妹开始“堆雪人”了。我们从姥姥那里偷偷拿了一些面团,堆出了一个雪人(其实是捏出来的),还撒了点“雪花”(面粉)。对我和妹妹来说,这个包饺子的过程,才是玩的呢!

过了一会,饺子就被煮在了锅里,香气从厨房里飘了出来。

吃过了年夜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手里拿着刚刚收到的压岁钱。除夕,真是快乐啊!

家乡的习俗,虽然我们不在老家,但是习俗永远都不会变。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2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又是一年元宵佳节。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共庆佳节。

在龙游,元宵节与春节一样重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每一年的元宵都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情回忆的,我们应当好好珍惜,深刻铭记。

过元宵时,全国各地的风俗都不尽相同,其中,吃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这天中最为重要的几项民间习俗。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我喜欢吃汤圆,不仅是因为汤圆的味道鲜美,夺人眼球,更是因为汤圆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上吃汤圆,如此画面,是多么和谐,愉悦啊!或许,那时的汤圆是充满爱的,是最为鲜美的吧。那一个个圆溜溜的白滚滚的大汤圆惬意地躺在带汤的玻璃碗中,它们紧密的挨在一起,别提有多可爱了。此时此刻,想起汤圆的鲜美,不经意间,早已垂涎三尺。在元宵节这天,汤圆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美食。

我还曾在一次元宵节之夜有幸赏过一次花灯。那时,不管是地上,树上,湖中,都可以见到花灯的身影,五彩缤纷的花灯无处不在,你仿佛就置身于一个花灯的世界,全世界都是五彩的幻影,看似飘渺虚幻,却又是人间真实……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绝伦,梦幻无限。

传闻,在水中放置花灯可以祈福许愿,人们都深深地相信,天上的神明会实现平凡的人们的所有奇特,独一无二的愿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3

我的老家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自从我们在外面买了房子之后,就好多年没回老家过年了。爷爷奶奶很想我们,便邀请我们回家过年。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早早就贴上了红对联,挂上了红灯笼。放完鞭炮后便回老家了。

我们的车刚驶到村口,就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过节的气息。大人们有的在杀猪有的在宰羊,还有的在挂年画、贴“福”字。

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大人叫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回家吃饭了。我回到家中,看见了一顿琳琅满目的晚餐。有“剁椒鱼头”据说里面放了很多的辣椒。吃到越多辣椒,脸就会变越红,表示你新的一年里会红红火火,年年有余。还有“蒸馒头”,吃了就表示新的一年里会蒸蒸日上。吃饭时大家互相敬酒,说一些吉祥的祝贺词。爸爸先向大家敬酒:“祝大家在新年里能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我也祝大家在新春里能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叔叔说。于是我们在大家的祝福语中其乐融融的吃完了晚饭。

吃晚饭后是我们这些儿童最期盼的时刻,爷爷奶奶一次给了我们两个大红包。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能更上一层楼。因为我们这次考试考不错,所以额外给了我们两个大红包。

看着这幸福的场面,我略有所思。因为在我的记忆中,以前大家吃了年夜饭之后就出去打牌,生活很单调。而现在大家不仅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也提高了,这真是一个和谐美丽的农村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4

中国,一个文明古国,论起习俗,可谓“一地一样”花样繁多,单新年习俗,就五花八门。但亘古不变的是那份喜庆和热闹。

在我的家乡,新年从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了。二十九家家都准备好年货,门上贴好了“福”,有的人家还挂上了两盏大红灯笼。这天中午,照例要吃顿好饭,还要拜神家。下午就该大扫除,门窗擦得亮亮的,屋顶扫的净净的,桌上摆满了瓜子和糖。小孩子们手中已拿上了大小的鞭炮,大街上整天都噼噼啪啪的。大人们也已经在准备新钞,用来装红包。年前这几天热闹的很。

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晚上是要吃饺子的,一般是肉馅的,吃完了饭就去看看春晚。因为初一要起早,大人一般都不睡,可小孩子就顶不住,把新衣服放在床头,早早就睡下了。别以为一睡就着,家家都放拍炮,鞭炮、花炮,什么震天雷、窜天猴、笛音炮,声音此起彼伏,整整响一夜。

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钟,就被妈妈叫起来了,睡眼朦胧的,一看见新衣服立马精神起来。穿好新衣服,好好打扮一番,要去拜年了。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再给爸爸妈妈拜。给家人拜晚年就该吃饺子了,正月初一不让动刀,不让说不吉利的话,还不能吃荤。不过白菜馅儿的饺子还可以凑合的。

吃完饺子就要去给本家的亲戚们拜。爸爸和弟弟最累了,要给长辈磕头。女人就要轻松多了,鞠个躬说句吉利话,就完事了。爸爸领着弟弟去拜年,妈妈带着婶婶们去拜年。我做为家中的长女也只能在家待着。爷爷奶奶也不闲着,在门口放好席子,铺好垫子,一拨一拨的人来拜年,贼热闹。我呢,更不闲着,我守在大门口,见有人来,先给他们拜年,坐等红包拿来了。

渐渐的东方泛起鱼肚白,天上还残留着花炮的烟雾,来的人也渐渐少了,大火都困了,来不及吃午饭,一个个倒头就睡,连小孩子也被赶回家睡觉。晚上又是一顿大餐。这一天一大家子的大当家要去请新媳妇来吃饭,表示这个大家庭接受了她,而当院的老媳妇要做陪客,带着新媳妇认当院人。初二,媳妇们要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过了这几天,年也算安静点了,等过了十五,吃完汤圆,年味也就渐渐淡去了。

新年那么热闹,那么让人留恋,不知多年以后这些习俗是否还能保留。但我想,不论怎么变,家人不变,一家的和乐不变,幸福就不变。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5

每次过年时,我都格外快乐。

因为,只要过年,大人们就一定会去买东西,我也就可以顺手取些小玩意。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在平时买,而非要在过年时买呢?这里头呀,可大有讲究。

平日里,大人们都省吃俭用,虽说还不到一块一元硬币都舍不得的地步,但是,至少不会随便给我们小孩子买玩的。可是呀,到了过年就不一样了,大人们出手都特别阔,我们可以多拿些吃的糖呀,卡片呀。总之,小件的东西可以随便拿。在超市里买上了年货,离祭祖也就不远了。记得上一次烧祭祖菜的时候,足有十几个盘子,最中间用的碗放了一条红烧鱼。今年,也是这样。

和日常的吃饭不同,这祭祖的时候,可庄严的多。大人们在桌子正对门口的方向上摆了烛台,和一小杯土用来插香。每个人都一定要拜三次,许几个心愿,像什么出入平安之类的,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把用烛火点燃的香插进土里,再等上一会儿,说什么请神呀,先人的灵魂呀吃饭。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桌上的菜不会有任何改变,也不会有筷子自动在虚空中漫步的灵异事件。外婆说,这是因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相当于投影出了饭菜,所以对现实不会有任何影响。在这段时间里,所有人不得看手机、电视,不可随便讲话,不然可是对它们的大不敬。吃完饭,就到了放鞭炮的时候了。

每次祭祖,外婆都会拿一大包用黄纸做的“钱”,有的画着鲜红的莲花,有的折成元 宝。把他们放进一个红色的炉子里烧掉,妈妈说这些钱可以让阴间的人花。先人们的灵魂可真幸福啊!每年都有人们给他们送钱。边感叹着,我去看那烈火,像无底洞一样蚕食着纸,那些被吃掉的地方,穿过无形的墙,到过阴间。看着那金黄明亮的火,我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这世间只有这朵放着金光的花可以让事物来回穿梭于阴阳两界,而这花又有一种奇特的包容性,让人忍不住要扑上去。这恐怕才是飞蛾扑火的真正原因吧。送完了黄纸钱,我闲来无事,开始看动画片,过了一会儿竟想起了一件比看电视还要好玩的事,那就是——放鞭炮。

每次早几天的时候,爸爸都会去买一千多块钱的鞭炮。有些时候会少一点,但量也十分大。吃完饭到现在也没过多久,急不可耐的黑夜便侵吞了黄昏的余辉,那的一抹暗红在山尖沉寂,形成无尽的暗。随着第一道光和第一声炮响,黑夜的空间开始被切割,一把把“刀”直冲云霄,随之破碎,最后消失。有时还带点着夜的鲜血。好似炮为刀俎,夜为鱼肉。那砧板上的肉,的优势就是打不碎,再怎么切就是会很快愈合,好似对着空气一样。

十点早过了,放炮的人却越来越多。渐渐的,夜披上了新衣服,带上了新帽子。但是,这些都没有那用几村的灯火做成的鞋好看,红红的,亮亮的。

家乡的春节真让人快乐呀。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6

金黄的外皮,包裹着喷香的馅,这就是家乡的馅饼。一口咬下去,酥脆、咸香味儿霎时蔓延至我的每一个味蕾,好吃极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汇,塌饼是家乡人的必备品,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它。做塌饼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门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饼,刚出锅的塌饼……”下班的年轻人总会停在街头的塌饼店前,买个塌饼压饿。但他们往往只买一个,因为一个塌饼就已足够。老人们也常常会在买来后分一半给老伴吃,另一半则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仿佛在享受世间最珍贵的美味。孩子们则是一放学就吵着闹着要大人给自己买来吃,手捧着一个热乎乎的塌饼,咬一口,那带着素菜味儿的清香,便弥散在了孩子的欢笑声与妈妈慈爱的笑容里……

我一回到乡下,便会缠着外婆,让她亲手给我做塌饼吃。每次开始做,她总要先去洗手,再将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她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事而省略每一个细节。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外婆将反复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软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 皮儿,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后再利落地将拌好的馅放在上面,用勺子压实,每一步都是那么细致。每每此时,我都欢呼雀跃着围在灶台前,围在外婆的身边,围在氤氲的蒸气里,围在弥漫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觉仍回味在我的记忆中……

当然,看着外婆娴熟的动作,我自然也是安静不下来的。我总是会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让我试试好不好?我保证不捣乱。”外婆对于做塌饼可是分外认真,从不让他人帮忙,因为不放心——但她仍然会答应我的要求,在一旁慈爱地笑着指导我。

外婆做塌饼的手艺可是一绝,乡里人都夸赞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饼,都会做很多,一部分留给我,还有一部分给邻里。我总能把塌饼都吃完,从来不会浪费。听外婆说,小时候每当我哭,外婆便给我塌饼啃,我便不再哭闹,家里人都说我是塌饼的忠实粉丝。

当然,我们也经常送给邻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道谢,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我问外婆为什么大家如此奇怪,她却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细细想来,道理实在很浅显:这就是家乡人啊,热情,爽朗,却也憨厚,朴实。这种礼尚往来,不是客套,而是一种习惯。

我爱家乡的塌饼,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27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