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习六稳六保个人收获心得5篇精选

|镇圳2

  收官之年,决战在今朝。我们要深刻领会扎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六稳”“六保”为抓手,稳扎稳打,攻坚克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而奋斗。那你知道2020学习六稳六保个人收获心得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学习六稳六保个人收获心得5篇精选。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0学习六稳六保个人收获心得5篇精选

  2020学习六稳六保个人收获心得1

  “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这表明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还要全力确保就业平稳。

  就业稳,则大局稳。统筹做好“六稳”工作,首先就是要稳就业,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无论是企业主还是求职者,目前都面临不少难题。要持续为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线”作战提供源源不绝的内生力量,就要打好就业“组合拳”。

  疫情发生以来,交通运输、物流、制造等行业遭受一定程度的打击,劳动者就业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以及疫区劳动者。就业直接影响老百姓的“钱袋子”,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民生大事。虽然疫情对文化旅游、酒店餐饮等服务消费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但是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网上订餐等数字经济新业态仍然呈现出活跃状态。因此,稳就业可以从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新的就业潜能,从“云经济”中看到新的就业契机,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激发新兴就业潜力。在就业方面,发挥社会中介和劳务经纪人作用,为企业和务工人员送信息、送服务、送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深入乡镇、村社直接招聘人员,同时还可以利用“共享思维”,通过借用、平调等方式,让务工人员不出现“空闲时间”,从而稳定和扩大就业。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社会的“稳定器”。虽然疫情防控阻击战还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疫情形势已经出现积极向好态势,因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更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而稳就业是重中之重。

  2020学习六稳六保个人收获心得2

  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亮眼表现,为今年中国经济开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疫情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1.5%;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产量增长都在100%以上;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45%和35%左右……1—2月份,互联网经济发展良好,不仅在疫情防控、物资调配、民生保障等方面大显身手,也推动新动能形成较快成长的态势。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亮眼表现,为今年中国经济开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比如,1—2月份国内生产需求明显下降,就业物价压力上升,等等。即便如此,我们看到,生产需求体量可观,超大规模经济的优势没有改变;基础工业和防疫物资保障有力,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没有改变;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业品供应充足,供求关系总体平衡没有改变;互联网经济发展良好,新动能较快成长的态势没有改变;宏观调控对冲政策有力有为,完成全年目标的信心没有改变。所以说,疫情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多年历程,我们曾经历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也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的挑战。然而,任凭雨骤风狂,中国经济从未“停航”。各项数据表明,中国1—2月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冲击,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不改全年经济持续稳中向好的大趋势。

  判断中国经济的潜力,既要看“点”,也要看“面”。从前两月的数据看,中国经济遭受了较大损失,主要指标增速都在下滑。但是1—2月份经济体量占全年总量较小。按往年数据测算,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出口等占全年比重不足15%,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更低,不足1/10。这就意味着,我们完全有机会在后期弥补经济损失。

  把脉中国经济的活力,既要看“表”,也要看“里”。判断中国经济活力从表面看,1—2月经济受了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丧失了生产能力,丢掉了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不再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恰恰相反,汽车制造商转产口罩,服装产业制造防护服,5G高清直播医院建设,饭馆、加油站卖蔬菜……战疫期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供给能力、适应能力和修复能力。有外媒采访了40位亚太和欧美地区经济学家,他们普遍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

  探究中国经济的动力,既要看“形”,也要看“势”。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明显,但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待到疫情控制后,被暂时抑制的消费需求将逐步释放。看看大家的朋友圈,计划探亲、聚会的不在少数,盘算“下馆子”“看景点”的也有,不就是最佳证明?更何况,在传统服务业受到影响的同时,中国的“宅经济”“智生活”“云办公”等新动能爆发增长,线上消费和智能经济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不仅对冲了疫情的不利影响,更为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间。可以说,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动力澎湃,迈向全球最大国内消费市场的脚步不会停歇。

  风物长宜放眼量。3月以来,全社会用发电量明显回升,湖北以外地区规上工业企业目前的复工率已超过95%,中国经济正逐步回归正轨,并展现出更为强劲的韧性。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所说,中国经济具备战胜风险和挑战的良好条件,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相信经历此次疫情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将变得更加健康。

  2020学习六稳六保个人收获心得3

  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亮眼表现,为今年中国经济开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疫情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1.5%;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产量增长都在100%以上;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45%和35%左右……1—2月份,互联网经济发展良好,不仅在疫情防控、物资调配、民生保障等方面大显身手,也推动新动能形成较快成长的态势。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亮眼表现,为今年中国经济开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比如,1—2月份国内生产需求明显下降,就业物价压力上升,等等。即便如此,我们看到,生产需求体量可观,超大规模经济的优势没有改变;基础工业和防疫物资保障有力,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没有改变;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业品供应充足,供求关系总体平衡没有改变;互联网经济发展良好,新动能较快成长的态势没有改变;宏观调控对冲政策有力有为,完成全年目标的信心没有改变。所以说,疫情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多年历程,我们曾经历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也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的挑战。然而,任凭雨骤风狂,中国经济从未“停航”。各项数据表明,中国1—2月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冲击,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不改全年经济持续稳中向好的大趋势。

  判断中国经济的潜力,既要看“点”,也要看“面”。从前两月的数据看,中国经济遭受了较大损失,主要指标增速都在下滑。但是1—2月份经济体量占全年总量较小。按往年数据测算,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出口等占全年比重不足15%,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更低,不足1/10。这就意味着,我们完全有机会在后期弥补经济损失。

  把脉中国经济的活力,既要看“表”,也要看“里”。判断中国经济活力从表面看,1—2月经济受了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丧失了生产能力,丢掉了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不再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恰恰相反,汽车制造商转产口罩,服装产业制造防护服,5G高清直播医院建设,饭馆、加油站卖蔬菜……战疫期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供给能力、适应能力和修复能力。有外媒采访了40位亚太和欧美地区经济学家,他们普遍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

  探究中国经济的动力,既要看“形”,也要看“势”。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明显,但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待到疫情控制后,被暂时抑制的消费需求将逐步释放。看看大家的朋友圈,计划探亲、聚会的不在少数,盘算“下馆子”“看景点”的也有,不就是最佳证明?更何况,在传统服务业受到影响的同时,中国的“宅经济”“智生活”“云办公”等新动能爆发增长,线上消费和智能经济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不仅对冲了疫情的不利影响,更为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间。可以说,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动力澎湃,迈向全球最大国内消费市场的脚步不会停歇。

  风物长宜放眼量。3月以来,全社会用发电量明显回升,湖北以外地区规上工业企业目前的复工率已超过95%,中国经济正逐步回归正轨,并展现出更为强劲的韧性。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所说,中国经济具备战胜风险和挑战的良好条件,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相信经历此次疫情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将变得更加健康。

  2020学习六稳六保个人收获心得4

  在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即将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之际,一群白衣执甲的英雄即将凯旋。4月7日,四川省留守武汉的最后一批162名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在完成光荣使命后将返回四川。至此,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1463人全部凯旋。在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同心战“疫”的74个昼夜里,一个个或惊心动魄、或温暖动人的瞬间,诠释着川人的担当和医者大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这种句话的理解,四川人有更深刻的体会。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4.20”芦山地震,四川经历的自然灾害并不少,但在全国人民的强力支援和帮助下,自立自强、坚韧不屈的四川人民不仅重建了美好家园,而且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未来。关键时刻,危难时候,靠的就是倾力援助,尤其是新冠疫情肆虐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时候,更应该主动站出来,展示责任担当。虽然当时正是新春佳节之际,虽然明知新冠疫情来势凶猛,并且可能牺牲生命的情况下,四川人汇聚起了一种不畏艰险、命运与共的力量。四川第一时间请缨,是全国首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之一,并先后向湖北派出10批医疗队、3批疾控队以及3名国家单独抽调的专家共1463人。四川之所以能够第一时间主动参与到援鄂队伍中去,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能汇聚起援战力量,关键就在于四川上下对湖北人民有着感同身受的心理体会。

  对于白衣执甲的逆行战士来说,不仅要拿出精湛的医术和医者仁心的精神,让病人能够较快地康复,而且还要体现一种精神风貌。参与武汉救援的4万多医务人员,来自不同的地方,但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力战病魔,挽救生命。四川省第三批医疗队在全国率先设立外周血淋巴细胞、外周血炎症因子、乳酸、肺内病变进展等8个重症和危重症临床预警指标;第五批医疗队针对不同区域患者分别制定个性化治疗和护理方案,尤其是红区患者,集中力量精准施治,重症、危重症治愈转轻症率近90%。在高质量维护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四川还给武汉人民送去了特殊的服务,那是中医药治疗。四川成立中医治疗专家组,组建中医治疗突击队,在使用国家推荐协定方剂的同时,各医疗队运用四川特色方剂开展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四川担当。

  经历磨难之后的四川人民深知要战胜病魔,不仅要靠技术,更要靠信心与力量。只要保持一种健康心理,只要始终保持一种坚定自信,就会早日战胜病魔。从四川援助武汉战疫的相关细节来看,四川更加重视心理与精神上的援助。首先四川省卫健委紧急增派心理和营养专家赶赴前线,为队员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危机干预和营养调配,提早把心理干预放在了前面。其次是四川将自身的乐观精神传递给患者,将方舱病区以四川特色进行命名,如“九寨沟”“峨眉山”等,同时将四川文化书籍赠送给舱内患者和出舱的康复患者,虽然这些只是一些很小的细节,但却给了患者和当地人民一种心理慰藉与强大自信。

  1463人、74个白天黑夜,四川援鄂医疗队不仅展示出了医者仁心的担当与大爱,而且也展示出了坚韧不屈的川人精神。危难时刻看担当,在与湖北人民携手战疫的这场战斗中,四川医务人员用实干书写出了一种责任担当。

  2020学习六稳六保个人收获心得5

  一场突如其来的春疫,让中医药再次走向了前台,成了防疫治病中的“中国利器”。中医药以祛邪去因,扶正固本,提高人体的自身的免疫力作为治疗原理。就治疗效果而言,中医药在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促进恢复期人群肌体康复方面作用独特。新冠疫情是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状态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在后续的康复上同样大有可为。

  事实是最好的验证。整个疫情救治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跟中医药的全面参与密不可分。中医药治疗最大程度提升和实现了救治率和逆转率,与国外很多国家死亡率偏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事实上,抛开此次疫情救治不谈,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看,中医药在历次疫情的防治过程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并形成了一套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减轻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功效显著。2003年治疗非典病人样本显示,采用纯西医治疗的46例,死亡9例,死亡率几乎20%。而介入中西医治疗的71例,死亡1例,死亡率1.4%。也正是中医药在防治非典中的突出作用,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

  重大疫情中的惊艳表现为中医药扬名立威,但优势却并没有转化成顺势。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式微的局面,虽已引获得关注,但整体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与反对者立场鲜明、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在“2017年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有42.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药,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有意思的是,在这次调查中,有94.68%的受访者表示相信中医。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这种状况都有很直观的感受:在我们身边,有名望的中医在减少,医院里的中医门诊也改换了门庭,中药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药品的成色和质量也大不如前,熬上两三次之后就寡淡无味。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没有西药的立竿见影,成本又没有什么比较优势,中医药就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认可度看起来还相当不错,却并没有成为首选。一场疫情让人看到了国粹在延续神奇,但之后又回到了“难得宠幸”的老样子。

  市场化改变了中医药的传统生存状态,传统产业与市场之间并未有效对接和均衡匹配,时下,中医专业人才不足,影响了中医的整体治疗水平;于中药的层面而言,当天然的中药材无法满足需求时,人工种植的质量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又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提高来不断优化。当然,以医保为主体的政策扶持长期缺位,则造成了中医药的日渐式微。中医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和产业,现有的问题并非局部性的,而是系统性的。要破解整个行业面临的困境,就不能攻其一点而需要统盘推进。

  通过大疫的验证,对中医药的偏见会少一些,依任度和依存度会有所改善,并国际社会重新发现和再次认识,中医药粉丝的群体也会有所扩大,中医药的处境与现状也能得到更多的人关注。就政策层面而言,应当借势用力、趁热打铁加快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在“两手抓,两手硬”的综合措施中,有力有效推进一揽子的计划落地,比如中医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中药产能的恢复与提升,中药产业链条的拉长,同时以援外防疫为契机,加快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把“中国方案”升级为“世界共享”,继而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具有极强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和价值体系。如此,中医药才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2020学习六稳六保个人收获心得5篇精选相关文章:

1.2020网课学习收获心得体会5篇精选

2.2020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最新

3.2020抗击疫情个人心得体会5篇精选

4.2020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得体会总结大全5篇

5.2020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心得5篇精选

6.2020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个人学后感心得5篇最新大全

7.学习2020两会精神基层干部个人心得体会范文5篇精选最新

8.学习2020年新年贺词心得感悟精选5篇

9.2020新年贺词学习心得感悟5篇精选

10.2020清明节个人收获心得5篇精选

    2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