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总结5篇

|庄宇2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的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

 

 “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连日来,“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先进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他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培养了1400多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被誉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中央宣传部近日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2日晚上9时,朱有勇院士母校——云南农业大学组织师生集体收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发布会。发布会期间,会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既是对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扬,也是对全校师生的极大鼓舞。”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说,朱有勇院士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成果助力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彰显守初心、担使命的共产党员本色,“他是云南农业大学的骄傲,是全体师生的榜样!”

  “朱院士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实至名归,全县干部群众受到极大鼓舞。”澜沧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琼珍说,“目前,澜沧县正处于冲刺脱贫摘帽关键时期,任务重、压力大,大家受到朱院士先进事迹的鼓舞,斗志更加昂扬,我们有信心实现今年摘帽。”

  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是朱有勇院士驻扎的村寨。村民刘明生是朱有勇“院士班”学员。“朱院士教我们种土豆、种三七,从种植原理到实际操作,每个环节都包懂包会。”刘明生说,他自己上个月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想做一个像朱院士一样不忘初心、帮助群众的好党员。”

  云南省科技厅厅长董保同说,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澜沧县脱贫攻坚能有今天的成绩,与朱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分不开。我们要学习他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把科研成果用在广袤农村沃土的奋进姿态,更要学习他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始终牢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精神品质。

  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在网络上也引发强烈反响。网友留言表示,“这是国家的脊梁,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院士”“跟袁隆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之宝”……

  “朱院士把数十年的科研成果带到边远山区,无偿提供给农民使用,为的是那方土地上的农民能脱贫致富。”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朱院士对农民和土地饱含深厚感情,我们要学习他情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用更多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造福人民。”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心得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30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30%,这两项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2015年,60岁的朱有勇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

  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朱有勇这样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种地,已经快五个年头了。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澜沧县地处中缅边境,主要生活的是拉祜族。

  朱有勇刚刚来到这里,发现当地村民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有20万亩的松林,却没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怎么才能让当地农民脱贫?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时间走遍了各个村寨。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适合种植三七等中药材。

  三七怕光,人工种植都在大棚里。朱有勇要在松林间种三七,面临病虫害增多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林下三七专项研究”课题。最终他们发现,在松林间的腐殖土里可以种三七,这样不会损害松林生长,不打农药同样可以解决三七感染病虫害。这项研究成果让林下三七从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而天然无公害的三七,市场价已经卖到每公斤5000元。现在,当地采用合作社管理,贫困户出工出力,还能参与分红。

  林下三七种植让村民有了额外收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澜沧县没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种水稻,旱季土地闲置时,最适合种植怕雨水的马铃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种,三个月后就可以收获,不但使冬闲地得到利用,错峰上市的马铃薯,每亩地收入可达到近万元。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体会

  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贫故事:普通土豆不过鸭蛋大小,而他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重的一颗就有5斤。靠种冬季土豆,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

  这颗“神奇土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的缩影——

  30多年来,朱有勇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

  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有感

  扶贫先扶智。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农民。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邀请院士专家直接给农民授课,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原理,又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直到学懂学会。

  从林下三七、冬季土豆,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

  朱有勇向我们列出一组数据——培训学员中,90%的学员已经脱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一部分学员把整个寨子带动脱贫了。

  走进酒井乡坡头老寨村民马正发家,一块参加培训班获奖的奖牌挂在家门口。

  马正发在2017年参加了冬季土豆培训班,作业是种一亩土豆。临近结业,土豆收获了,马正发通知全寨的人去现场观摩他的“考试成绩”——他不仅种出了当年班上最大的土豆,1亩土豆还卖了7000多元。马正发由此获得朱有勇亲手颁发的5000元奖金和奖牌。

  看到他种的土豆又大、又好吃、还卖得上钱,2018年冬,坡头老寨小组32户村民全都种上了冬季土豆,其中包括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我们寨子全部脱贫了。”马正发自豪地说。

  今年11月11日,中国工程院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班首届电商班开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农民自己开网店,把大山中的优质农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他还设想引进区块链技术,解决中药材的全流程追溯问题。

  “林下药材可以做成大产业,不仅是林下三七,还有重楼、黄精、石斛等。我们想摸索一套科学办法,让药材回归深山老林。”“我们希望以优质的药材原料,为中医药发展作一份贡献。”

  一颗初心,始终跃动,正如他的入党誓言——

  “团结广大群众,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服从祖国的需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了这句誓言,1996年,朱有勇在悉尼大学完成了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宾馆再好不是家。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为了这句誓言,2011年,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组织提出,希望继续专心搞科研,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头衔众多,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等等,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农民院士”。

  “脱贫攻坚带给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干部群众才是真正的脱贫主力军。我是一个教书匠,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有幸参与了这个工作,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蒿枝坝的村民,都喜欢唱朱有勇根据山歌编的这首《蒿枝坝的花儿开了》。

  蒿枝坝村道路旁,遍布一种名为三角梅的植物。朱有勇在蒿枝坝扎根后,就引种了这种花。

  他有一个想法——等闲下来,把自己和身边的人们在这场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中历练并成长的故事写成一部小说,书名就叫:蒿枝坝的花儿红了。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感想

  初冬,走进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山林里,拉祜族村民们在热火朝天地挖土齐垄;田野上,村民们在兴致勃勃地种植冬季马铃薯。红色的马铃薯地里一排排长长的土垄,翠绿的思茅松下的一条条整齐的水沟,就像一行行铺设在大地上的五线谱,谱写着一个个直过民族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和他的扶贫团队,以及成千上万追随他们的澜沧乡村各族群众,便是五线谱上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演奏着边疆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的美丽乐章。

  与老百姓成了一家人

  “朱院士与老百姓没有隔阂,老百姓经常请他到家里喝茶,亲如一家。”竹塘乡退休干部赵勇华说,他近两年在蒿枝坝负责管理朱有勇居住工作的院士工作站和科技小院。他告诉记者,每年年初许多村民家杀年猪,都排队请朱有勇做客,朱有勇工作忙,村民们就等朱有勇哪天有空时再杀年猪。

  “他看上去就跟我们一样是普通农民,和我们一起挖地,手把手教我们种洋芋。”澜沧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二组村民刘明生谈起对朱有勇的印象时,正在用锄头整理土垄。他身后大片田地上,一条条流线型的整齐土垄已种下了马铃薯。这位24岁的拉祜族小伙前几年在缅甸打工,今年回家,听说村里办院士扶贫指导班,马上去报名学种冬季马铃薯,不交一分钱,还免费吃住。在地里听朱有勇讲课通俗易懂,他很快学会了种植技术。

  云山村党总支书记李明告诉记者,全村种冬季马铃薯500亩,其中蒿枝坝3个小组就种了300多亩,3个小组马铃薯收入占了经济总收入的一半,带动了今年全村脱贫,所以村民们对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非常感激。

  荒地变成聚宝盆

  竹塘乡的拉祜族村民们深深感受到,朱有勇团队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还有田野里、山林中、村庄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过去我们种田就只在夏秋种一季水稻、苞谷,冬天田地就荒着。现在朱院士教我们种冬季马铃薯,全年地里都有活儿干,还可以到马铃薯和三七基地里打工。”竹塘乡募乃村委会主任显毅杰说。

  过去静悄悄的山林热闹起来了,澜沧漫山遍野的思茅松,成为朱有勇团队试验推广林下三七的天然聚宝盆。在募乃村荷花塘林下三七种植新基地,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松树林中挖沟垄土。朱有勇科研助理尹兆波正在指导村民施工,他告诉记者,松树林就是天然遮阳网,林下种三七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采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防病害,松树长得更好。

  “这个基地的林下三七种了3年,多数都采收了,林地又轮种黄精等中药材,还留有一片三七作观察试验。”竹塘乡大塘子村小坝子林下三七基地负责人朱相林说,他也是朱有勇的学生,随朱有勇在澜沧扶贫5年。基地里,一群村民正在收拢晒干的三七,准备在烤箱里烘烤。村民们来基地打工,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如今,蒿枝坝各个村里处处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村路两旁开满了黄色的炮仗花和红色的三角梅。刘明生感慨:“2012年政府就扶持盖了新房,但村里道路、公厕都很脏。现在大家都主动去打扫卫生,因为院士都住在村里帮我们脱贫,我们再不搞卫生会害羞的。”

  他是我们的榜样

  在大塘子村的一片田地里,记者遇到马铃薯种植企业的负责人郭凤伟,他和妻子正坐在地里教村民们切芽拌料,培育冬季马铃薯的种子。郭凤伟夫妻原来在内蒙古种植马铃薯,被朱有勇邀请到澜沧带动村民发展冬季马铃薯产业。说起朱有勇,郭凤伟赞不绝口:“朱院士特别实干,特别认真。前不久我们简单整理了土地就准备种马铃薯,朱院士来地里看了就批评我,要求我们精耕细作,规范种植,给老百姓做榜样。”

  在蒿枝坝一组田地里,竹塘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彭扎发正在拉线丈量,指导村民们规范种植冬季马铃薯。他对记者说:“朱院士帮助我们基层农科人员提高了专业技能,是我们的榜样!”

  朱有勇近年提出在澜沧兴办一所半工半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学校的设想,培养面向农村的技能型致富带头人。如今,一所以澜沧县职业中学为基础、可容纳6000学生的普洱职业教育分中心即将变成现实。澜沧县职业中学校长金秀梅告诉记者:“朱院士让我们学校的老师参与办扶贫培训班,提高了学校老师们的专业素质,对我们如何办好职业教育促进很大,他给我们树立了时代楷模的榜样!”

  “朱院士团队在澜沧的扶贫,聚焦素质提升、精准发力、产业发展和科技应用,解决了扶贫工作中不会干、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刚开始我以为朱院士是个‘怪老头’,后来他成了我的知心好友,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澜沧县县委书记杨中兴说。

    2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