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传

|忧伤草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 题。(15分)

(甲)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乙)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恪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皇室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③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赠,恪挥之去。至则值岐王至封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①中官:宦官。②抽分:实物税。③讦(jié):揭发。④构:诬陷,中伤。

15.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犹裴徊不忍( ) (2)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

(3)恪刚正( ) (4)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任( )

1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3分)

A. 久,赴调 B.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C.第归,杀而鬻 D.属予作文以记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2)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皇室多不悦。

18.包拯与徐恪性格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5.4分)离开 赠送 向来(一向) 交换

16.(3分)A

17(4分)(1)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2分)

(2)等到(徐恪)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2分)

18.(4分)包拯与徐恪两人都是为官清廉、一心为民、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包拯是因为父母生病便辞官回家照顾,不贪端州砚台。徐恪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强权,实行改革,淘汰多余的官员,制定详细的赋税政策,一心为百姓着想。(性格2分,结合内容2分)

【附译文】(甲)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乙)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

    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