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心得体会感想(7篇)2021

|宇林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统治制度并掀开民主共和的新潮,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心得体会感想(7篇)2021,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心得体会感想(7篇)2021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心得体会【篇一】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了,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引人关注的事件,让人不得不有所感触.一方面,辛亥革命是一场相对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来,是成功的革命事件,这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对国民性进行改造的思想观念的提出,包括三民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创造了较宽松的社会环境,是对旧有的社会体制的改观,是对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深重痛苦中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点希望的曙光。另一方面,也是最被诟病的,辛亥革命是场不彻底的革命,对旧有的社会提出病症,却没有好的药方来治愈,对旧有的社会批判改造不彻底,新社会的思路不清晰、观念不明确,没呈现出良好的一贯性、完整性、规范性,这从孙中山被宪政议会选为大总统不久,就在袁世凯恫吓加利诱的威胁中窃取了革命果实可以作证。虽然领导辛亥革命的国民党也有纲领目标,但它政治适应性差和社会基础不牢固,导致了它的失败,以至于随后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也无法挽回其政治命运的毁灭走势。历史注定了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的新中国建立这段时期是新旧交替的时期,不是决定历史局面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表现尤其与众不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在吸取了历史教训,当然也有辛亥革命以来的教训,对旧有的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并实施了新的措施,并取得了根本性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由‘枪杆里出政权’里逐步在军队基层建立起党的组织,取得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进一步取得政治的领导权,更是发动经济领域的土地革命,和发动群众的社会运动。这三点就是毛泽东提出的三大路线,前一点是主线、重点,这和辛亥革命一样,始终是决定中国政治命运走向的关键,社会进程也是主要围绕政治斗争进行,矛盾体现在政治上非常激烈,生死存亡,休戚相关。后二点是要说的。土地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不仅涉及经济,更是设计政治、社会,也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没涉及的要害。发动群众也不仅是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促进生产发展,更是响应人的心声、渴望,提高人的觉悟、文化的一项公共事业活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会人权的一种体现,其意义可想而知,要有多大就有多大。而发动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在这三方面,要不是没做,要不做了没做好做到,要不做到做好是只有少数个人受益,没有根本性的社会效果。相比较来,共产党做了,还做得好,效果都是彻底地有效果。把最决定的事情做成和实现了,哪怕是从穷乡僻壤里的山沟里走出来的,也能打败有美援,有军事优势,受到国际认可的现政权。

继续说的话,就是建国初期共产党还在做和这三大事情有关联的事情,土地革命彻底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些都让建国没几年的中国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尤其是行使国家职能的政府、突出共产党地位的党委、代表各民族、各阶层、各领域的人大制度以及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因为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和极大的参与热情,完全弥补了这种四足鼎立的先天严重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忽略这种不足的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这和辛亥革命初期的政治的脆弱和不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点来看,也可以说建国后还是在沿着解决辛亥革命以来诸多社会发展问题道路上前行,只不过社会发展的轨迹在变化中,侧重点和形式都有所改变。经济作为社会进程的主旋律更加突出了,当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旧经验也没法解决时,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大跃进失效后,自我怀疑涌上心头,又开始怀恋老路,社会发展进程停滞的同时还有破坏。反思的办法是,以前做得对、做得好、做成功的因为还是不彻底,还得做下去;没做对的、没做好的、做得不成功的,那就到有经验的国外去取经,不受政治意识的限制。经过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有了最初的思路。经济作为主战场,成为先锋、先头部队,走在前面,土地革命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企业工资分配有奖金了,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成果丰硕,温饱已经解决,小康有所期盼,在生存以外的诉求开始不断高涨,社会进程的主干道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扫除一切心理束缚、精神枷锁、思想包袱,提倡自觉、自主、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意识在萌芽中茁壮成长。今天,严格地说,仍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使命当中,辛亥革命以来所赋予的历史任务还未完成,新型的现代化社会局面仍有待实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还应该作为勉励,来激发动力和奋劲,鞭策成方向和目标。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心得体会【篇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内有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内忧外患下的祖国满目疮痍,逐渐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就此屈服,于是,实现民族复兴成了几代人的梦想,无论是由农民领导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走上层革新路线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再到打破了两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几十年间,无数有识之士前仆后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铸就了一部救亡图存、民族抗争的中国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这场几乎吸纳了当时所有中国先进分子的民主革命,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它终结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消灭了世代相袭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更是给苦难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权、民生的新思想,在必须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束缚,也为之后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构成和传播扫清了障碍。能够说,辛亥革命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这天我们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上课,而我们能够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幸福生活,试想一下,若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这天的中国又将会如何?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历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孩子们明白如今的完美生活来之不易,照顾好祖国未来的“花朵”。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心得体会【篇三】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凝聚民族核心价值的起点的话,那么其经过百年砥砺的最大变化,是雄健了今日21世纪“少年中国”的体魄和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最富有创新变革的时代精神。例如《周易·乾·文言》中讲:“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它揭示了国人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汤《盘铭》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意即如果每天能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再更新。《周易·系辞传》也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意为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达到量变的极限,就会遇到制约和阻滞,要想继续通达,需要适时创新变革。以及要求人们不要固守于旧有典章,而要与时俱进的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在中华民族的典训之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盘古开天等千古传唱的故事,无不折射出我们民族内心那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开拓进取、永不停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心得体会【篇四】

2021年10月10日是中国辛亥革命110周年的纪念日。1911年10月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近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打开了禁锢之闸门。而且当时占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辛亥革命,也极大震撼了寰球五大洲16亿的人们,使其成为当时继美国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之后,又一起具有划世界时代意义的大革命。20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催生了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由此其也就成为当时全世界最伟大的一件历史性事件。这对当时还身处在十月苏维埃革命之前俄国的列宁来说,当他得知近邻的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后,就非常兴奋地告诉同伴们:“辛亥革命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所以中国的辛亥革命被公认为是20世纪初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伟大先导,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和伟大的贡献。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亚洲和世界历史上结束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新曙光的出现。辛亥的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对亚洲各国的影响非常巨大,诸如印尼共和国的缔造者苏加诺、菲律宾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彭西、越南民族运动领导人潘佩珠等,都先后深受中国辛亥革命的鼓舞和影响,由此孙中山先生也被亚洲各国人民公认为“东方民族解放之父”。

1911年的辛亥革命有别于此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其他革命运动,它以全新的姿态进行改天换地、浴血奋战的卓绝斗争,不仅取得政治制度方面的巨大进步,而且使当时约4亿“老大帝国”的臣民中的爷儿们不再磕头下跪,剪辫觉醒,高呼革命,誓做新民。鲁迅先生在他所著的《头发的故事》等作品中,也描写了当时辛亥变革期间众多臣民变公民的精神状态。我们在这些作品中能够领略到辛亥时期有关民众觉醒的真实场景。广大民众对自己在国家所处的地位,已从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辛亥革命让四万万帝国的“子民”或者“蚁民”都长了胆量,敢于剪除自己后脑勺仍长着的那条又臭又长的“大辫子”,投奔起义洪流,浴血奋战,虽有无数“新民们”在血战中被俘、被杀、被剐、被砍头、被割喉、被割耳朵、被折臂破脑等惨状,甚至还有的辛亥志士被捕后,被清兵用七寸长铁针对准脑门,一钉致死。但仍有无数辛亥革命先驱者前仆后继,英勇献身,他们不为自已,而是为了实现他们自己可能也看不到的“民主共和”国家的光明未来,许多辛亥志士都将自己称之为“无我”,表示为了国家“民主共和”的新生,宁愿牺牲自己生命来“换天地”的决心。就是这无数英灵为苦难中国获取共和民生的文明未来,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由此播下了“少年中国”碧血丹心为实现“振兴中华”的革命火种。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心得体会【篇五】

晚清时期的中国,各种西方文明碰撞,产生了当时最深刻的一个思想命题──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的问题。当时,严复就提出过“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认为这是国家富强的基础。梁启超也主张欲“兴民权”,先“开民智”。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他痛定思痛,更进一步提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后来梁启超在自己创办《新民丛报》时,干脆自谓其曰“新民子”,并且在他所撰写的《释新民之义》一文的开篇首句就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他在《论公德》一文中还进一步分析说:“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并且还在文章中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笔者从许多晚清至民国的史料书籍中也找到有关类似中国人大多“知有私德”,而“不知有公德”,只顾其小家,不关心大家(注:这里的“大家”指的是国家)的文字描述。为此梁启超曾十分悲愤的说道:“我国民中无一人视国事如已事者,皆公德之大义未有发明故也。”这就是辛亥前夜的“子民“或者”蚁民”的思想价值观状况。当时仅靠严复、梁启超等人发起的早期“新民教育”活动,是很难唤醒和凝聚起中华民族内在的“公德”核心价值。因此讲当时要唤醒和凝聚民族“公德”的核心价值,只有等待革命的觉悟者用大无畏“无我”的“抛头颅、洒热血”爱国主义精神的壮烈举动,来震撼和唤醒我们四万万国民的内心良知。正是一百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用无数先烈们的鲜血来洗涤人们的灵魂,才换来了后来继承者“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的中枢。孙中山先生曾经强调指出:在“人际关系中利人重于利已的原则”,他坚持认为:“重于利已的人,每每出于害人,也在所不惜;重于利人的人,只要是于人家有益的事,每每至于牺牲自己亦乐于助人;倡导个体与群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体服从群体,奉献重于索取的原则。”“天下为公”是重铸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核心价值,是孕育民族之魂的精髓,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支柱。辛亥之后,许多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们,如辜鸿铭、李大钊、鲁迅、毛泽东、钱玄同、林语堂等人继续投入到中国人的“国民性”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并且提出了自己对新民教育的不同见解,比如鲁迅先生所撰写的《药》、《阿Q正传》等作品,就深刻地揭露了国民的素质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不仅仅是推翻的了一个封建王朝,更重要的是它唤醒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即由先前“子民们”只讲私德,只顾小家,转变到弘扬公德,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国民性”大大进步。辛亥之后,中国的“新民教育”活动就象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不断壮大。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心得体会【篇六】

110年来,中国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偏重于其武装斗争方面,尤其是今日,当我们在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丰功伟绩的时候,仍看到我国一些地方,还在不断地为争夺哪个地方,才是辛亥首义的地方而较劲,究竟是武昌?还是广州?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对是错,其争议或者研讨没有什么太大的史学意义。众所周知,孙中山等人于1894年10月创立兴中会后,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发动过无数的革命武装起义,包括1895年10月26日(夏历九月九日)的广州起义,1900年10月8日的惠州起义,1904年11月16日(农历十月初十)的长沙皇殿起义,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5月的潮州黄岗起义,1907年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的钦州防城起义,1907年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的广西马笃山起义,1908年4月的云南河口起义,1908年7月19日秋瑾和徐锡麟约定同时在浙江和安徽起义,1908年11月19日安庆起义,1910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等。中国虽在辛亥之年终于推翻了腐朽专制的封建制度,但这并非是一、二次革命起义一蹴而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实际上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1895年10月就开始在全国各地不断发动武装革命起义,在这16年间已有无数革命先烈用“抛头颅、洒热血”的为国捐躯壮举,才将封建腐朽的清王朝拼打得摇摇欲坠,其后经过辛亥年各地爆发的民众武装起义,才使革命获得成功。而值得一提的是1911年11月3日上海爆发的辛亥起义的巨大作用和历史地位,对于辛亥革命“上海起义”,孙中山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武昌既稍能久支,则所欲救武汉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看,而在各省之响应也。”并且他明确指出:“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参与辛亥上海起义的主要领导之一的李平书先生也曾经说过:“上海光复,为响应武昌首义之第一声,亦可云次义”。可见上海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独特、作用巨大、影响深远。这里笔者还需要特别补充一下鲁迅先生在《黄花节的杂感》对辛亥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牺牲战士的追记范围,(注:鲁迅称赞在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后,先前的黄花岗起义“这些失败的战士,当时也就成为革命成功的先驱”),应该讲这16年来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而英勇献身的战士们,全都成为了辛亥之年“革命成功的先驱”。由于他们在跨世纪的前赴后继、英勇献身,才换来了民主共和的国家新生。今天当我们在海峡两岸回顾和缅怀辛亥先烈们的时候,前者的百年祭奠将永远成为后人心中继往开来的一座高耸入云的历史丰碑。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心得体会【篇七】

值此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我们在追思辛亥革命的不朽伟绩,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历程,弘扬辛亥革命“振兴中华”的革命精神的时刻,跨世纪的“少年中国”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把自己的奋斗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与发展。100年来,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振兴中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经过苦苦探索,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今天,一个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趋向小康发展的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让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倍感骄傲和自豪。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大地上呈现出一派“辛亥号角催奋进、百年砥砺铸辉煌”的精神面貌。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心得体会感想(7篇)2021相关文章:

参观中山陵学习心得范文5篇【汇总】

《觉醒年代》观后个人感悟范文五篇

为人民服务学习心得优秀范文5篇

2021《认识可爱中国》观后感学习心得

觉醒年代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观看电影《建党伟业》心得体会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读书心得感悟5篇

    7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