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实用文档 > 范文大全 >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范文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范文

|忧伤草2

  《永远在路上》是一部以案为鉴、以案明纪,振聋发聩的反腐教材。包括白恩培、周本顺在内,许多落马贪官都是贫苦家庭的孩子,通过组织的培养、出色的工作逐渐步入高位。电视片中披露的细节,向观众更向官员们展示了这些高官是如何从痛恨贪官,到最后变成贪官并身陷囹圄的过程。在这里,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一

  该片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充分展示了“正风”“反腐”所取得的积极成效,以案为鉴、以案明纪,振聋发聩、警钟长鸣,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反腐倡廉关乎人心向背,必须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深入推进正风反腐,一大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深感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

  在观看专题片第一集《人心向背》后,我感觉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宣示着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捍卫党纪、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人的腐败案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员干部一旦思想上忽视廉洁从政的重要性,对腐败的危害丧失了应有的警觉,走向违纪违法,就是一种必然。对于每个人,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时刻都不能放松。而对于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专题片中所展现的我党在廉政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必然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伟大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中国梦”必能实现。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二

  中纪委以其权高位重,只要愿意,就能在现今的舆论场合里获得格外的注意力。继中纪委开办举报网站,独辟舆论制造的蹊径之后,这个重要机构未断过舆论作业,本次挟《永远在路上》这个廉政专题片的声势而来,也是吸睛满满。这种操作可以有许多种解释,而这个也许正是专题片想要的效果,那就是一片倾城。

  看待这个廉政专题片的性质时,需要考虑到这类片型的一般使用场合。就制作技术而言,《永远在路上》交给央视打理,而且是由其中精通视觉语言的制片人完成,这让它超出了原先那种由纪委不专业剪接而成的业余视频。而央视这个传播平台,也让这个片子超越了监狱教育的狭窄空间,跃进到广阔的社会空间。

  对于这部片子第一集的技术评点,已经由原来就在央视做过的老电工(电视工作者的简称)石扉客完成,该影评名称是《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谁是影帝?》(见左下角“阅读原文”),反响很是热烈。一是因为石扉客几乎是逐帧逐帧进行了制作技术上的靠谱分析,二是点评参演者的水准。即便它使用了“影帝”这个新华社禁用语,仍不失为好文。

  新京报的社评则脱离了影评的范畴,将这个片子解读为是为六中全会造势。这个会议会在这部片子播完之后的几天召开,以舆论铺垫重要会议,向来是传统之一。意外的是,这一次,党内舆论家在中纪委,而不在中宣部。但考虑到反贪是中纪委的主场,而如果它越来越喜欢将主业与舆论结合起来,注定会有这个片子的诞生。

  无论是石扉客立足的技术分析,还是新京报指向的宏观意图,这部系列廉政专题片的更多背景或许仍有提示的必要。技术考量容易引发专题片中构成要素真伪的讨论,而宏观揭示自然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但也容易带来反贪是与非、利与弊的争辩。撇开这些,中纪委这部系列影片可能展示了更多的视野。

  正如石扉客标题提示的,他拎出了三个省部级高官打题,意味深长。对于这一个级别的贪腐官员,在如何对待与处理上,似乎正在展现新颖的做法,特别是在量刑标准上有了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着意含糊指示了很强的想象力。这是一条线索,在观看《永远在路上》的时候,可能需要统筹起来考虑的一个方面。

  白恩培在本月上旬被法庭判决贪污受贿罪成,认定总额近2.5亿元,被判终身监禁,媒体称其为“终身监禁第一人”。关于这个从“死缓”一跃为“终身监禁”的量刑,有些律师从法律的角度表达了不同看法,认为这个跃进需要相应的程序支撑。这是法律上的意见,也有媒体直接给出了“巨贪免死”的判断,则又是政治判断了。

  相较于白恩培,周本顺和李春城的司法程序还没完结,但在《永远在路上》这个片子中,他俩要和白恩培一起担纲主要角色,出镜表达,做出忏悔式的政治交代,令自己的台词符合片子的期待,同时以这种实际行动回应党纪处理在舆论上的需求。对此,导演阐释就是:你坏了党的名声,就要表达咎由自取的心声。

  石扉客在点评中比较了白周李三人镜头中的身体语言,以此对照他们在平常里的性格呈现,但又归纳出他们在这部片子中的共同点,具体是什么可以看他的文章。但无论是以各种画面语言出场的“大老虎”,还是中纪委办案人员,抑或是涉案人员,都是各尽本分。镜头、灯光一旦架了起来,就要守好自个承担的那部分。

  在廉政倡导这个意义上,影片中的白周李他们与中纪委成了“合作者”。被拆了贪腐外衣的这些省部级高官,成了中纪委舆论推广的“战友”,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于是,这种舆论场中的“协作”就与判决书上的“终身监禁”产生了某种契合之处:他们将以被宣告结束的政治生命,反复表达“被结束”这一事实的重大借鉴意义。

  包装这一“重大的借鉴意义”,就是这部片子要予以精雕细琢的技术要求。显然,它的目标受众分为党内党外两个部分,这两部分又相互强化、相互倚重,确保意义在传达过程中尽量少的损耗、尽量深刻地影响人心。这就是标准的舆论作业要经过的流程,但这种意义传达及吸收的效果,将在同样令其得以传播的舆论场经受验证。

  这种“被审视”的片子命运,其实已经快要越过它能控制的影响力的边界,行将进入富有挑战的公共领域。至少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到这一挑战的结果,一是以高官的认罪悔过加以丰富起来的央视忏悔模式,被社会接受/厌憎的程度;二是建立在以数以亿计的贪腐规模上的反贪建制,在说服民众信任/接受时的效果。

  当然,无论制作多么精良,传播多么考究,《永远在路上》依旧是一个甚高级别的宣传产品。它有着其他媒介单位无可比拟的材料优势。但当这些材料释放完它们的第一波新鲜感之后,就会被舆论场中久已存在的固有观念包围。这时,材料就会陷入险境:它是忠实地释放“借鉴意义”?还是被反制为批评的剧目?不确定。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三

  在大众媒体上展示巨贪们的丑事恶行,这是一种痛,也是一种自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是一场必须赢不能输的斗争。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这个角度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是一份反腐斗争的成绩单,是一份阶段性的答卷。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17日晚开播。当晚播出第一集《人心向背》,其中有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几名落马省部级高官出镜,现身说法,片中透露出不少贪腐细节,发人深省。

  这部大型专题片才刚刚开播,已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敢于揭丑,勇于披露此前公众所不知的高官贪腐细节。在已播出的第一集中,曝光的若干细节就足以令人瞠目:曾任河北省委书记的周本顺独占一座面积800多平方米的军区招待所,重新装修供自己居住,“豪宅”里有两个保姆、两个厨师,其中一个保姆专门负责养宠物。另一个贪官白恩培,曾任云南省委书记等职,在办案中,从白家查获的贵重物品多得让办案人员震惊,其中不乏价值千万的翡翠手镯,仅清理这些东西就用了十几天时间。

  有句颇富哲理的俗语“细节决定成败”,足见细节的重要性。但是,在以往惩治贪腐的过程中,公众往往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见罪罚、不见细节,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在反腐斗争中存在“讳疾忌医”的心理。

  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在反腐中见真章、动真格,在一些部门及官员中曾经比较广泛存在的“讳疾忌医”心病也大为好转。记得几年前,在这场反腐风暴刚拉开帷幕之际,很多人不相信会有省部级官员成批落马,更不信周永康这样高级别的官员真的会被查办。之所以不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人认为“封疆大吏”或正国级官员理应是普通党员的榜样,法办这些腐败高官有可能“破坏”党的形象。几年来,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工作,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中央反腐敢于揭丑,“铁帽子王”之类的各种神话不断被打破,反腐败得民心顺民意,得到群众高度认可,一些人“讳疾忌医”的心病自然也逐步痊愈。

  此次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大量披露高官的贪腐细节,将遮丑心理彻底打碎。如果说,中央严惩周永康、白恩培、周本顺等贪官,起到了正本清源、匡扶正义的效果,那么,全面披露这些贪官的腐败细节,则是彰显了直面病灶并刮骨疗毒的勇气。

  在大众媒体上展示巨贪们的丑事恶行,这是一种痛,也是一种自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是一场必须赢不能输的斗争。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反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四年来,中央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看见并享受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成果。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这个角度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是一份反腐斗争的成绩单,是一份阶段性的答卷。

  同时,《永远在路上》更是一部以案为鉴、以案明纪,振聋发聩的反腐教材。包括白恩培、周本顺在内,许多落马贪官都是贫苦家庭的孩子,通过组织的培养、出色的工作逐渐步入高位。电视片中披露的细节,向观众更向官员们展示了这些高官是如何从痛恨贪官,到最后变成贪官并身陷囹圄的过程。这种非常规的教育方式,将让很多“边缘人”身临其境般地看清罪与罚的边界,帮助更多官员完成不敢腐、不想腐的自我教育。反腐败斗争关乎人心向背,“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已成为社会共识,警钟长鸣,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在路上”。


    14462